范缜对荀子天道观的传承与改造-焦子栋

范缜对荀子天道观的传承与改造

范缜对荀子天道观的传承与改造-焦子栋


范缜(约450-515年),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南朝时期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南齐后出仕,历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等职。萧衍建梁后,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等职,后因王亮牵连被流放广州,终官中书郎、国子博士。

范缜成人后博通经术,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造诣颇深。他的表弟萧琛以能言善辩知名,但每每为范缜的言简意明、通达要旨的议论所折服。

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年),萧齐与北魏和亲通好,范缜作为使者出访北魏,他渊博的知识与机敏的智慧,博得北魏朝野的尊重和赞叹。

永明七年(489年),以竟陵王萧子良为首的佛门信徒(号称“竟陵八友”)与范缜展开了有神无神大论战。《南史·卷五十七》载:“(萧)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范)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萧子良作为辩论高手对此回答是无言以对。经过这次交锋,范缜认为有必要将自己的观点加以系统整理和阐述,于是写出《神灭论》一文,提出“形存神存,形谢神灭”的无神论观点。

《神灭论》抓住时弊,击中佛教之痛。甫一问世,士林争相传抄,朝野一片哗然。萧子良调集众僧名士,软硬兼施,轮番围攻。王琰乃着论讥(范)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杜缜后对。缜又对曰:“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见《南史·卷五十七》)这一反问,王琰哑口无言。范缜以一当十,众僧名士皆无以相敌,颇有《三国演义》中诸荀亮舌战群儒之气象。

《神灭论》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之论显然从荀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见《天论》)之思化出。《神灭论》无疑是南朝佛教狂热的一针清醒剂,但由于统治者的短视与昏庸,最终还是上演了梁武帝萧衍四次舍身佛寺的闹剧,引发萧正德、侯景之乱,把江南美丽富庶之地变成人间炼狱。所以荀子“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大儒治国的顶层设计任何一项都不能缺少。

范缜对荀子天道观的传承与改造-焦子栋

(兰陵后学焦子栋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