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地方将违章纳入征信,有的地方将欠水电费纳入征信,征信被滥用有什么后果?

理解的椅子


征信系统公示的是失信人员信息,失信不应该被公式吗?不应该曝光吗?不应该预防违法犯罪吗?还要让多少人上当受骗?


小店啦啦啦啦啦啦


征信其实包括的范围很广,小到你的消费记录、物业费缴纳、水电费欠缴纳等等,大到你的个人借款还款记录、法院涉诉信息等等,在国外,对于个人征信的统计是由私企在做的,政府及企业公布相关的信息,这些做征信的企业去搜集相关的信息,并生成信用记录情况,有偿提供给需要的单位使用。

在我国其实也有多个征信体系,比如央行的征信系统、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腾讯的微信支付分以及百行征信等等,不过目前受众面最广,得到认可最多的仍然是央行征信。

央行征信系统

中国人民银行(即央行)的征信系统包括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始于1997年,在2006年7月份实现全国联网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始于1999年,2005年8月底完成与全国所有商业银行联网运行。

目前央行的征信系统主要收录的依然是银行的贷款以及还款信息,另外企业征信系统部分还有一个外部评级信息(不过一般只有大企业才有相关外部评级,比如标准普尔、穆迪等的评级)。此外在征信系统有公共记录板块,主要包括三部分信息:一个是欠税记录;一个是被执行信息、民事判决信息以及行政处罚记录,另一个是电信欠费记录。不过这三个部分都虽然板块里有,但是目前根本没有上传信息。

总结

违章纳入征信,以及拖欠水电费纳入征信,在我看来确实是滥用征信了,毕竟这种有可能是因为疏忽意外导致的,而不是故意为之,所以将这些纳入征信确实是滥用,但是目前的征信报告体系中并没有这部分信息,所以说这个应该只是个谣言而已。


鲤行者


违章上征信,高利贷上征信……当全民都失信了,征信还有用吗?之前在香港见识过住院的全过程,先办住院手续,然后直接住院,一直到出院之前,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当时挺纳闷的,就询问当地人,难道不怕有患者逃费?人家说,如果逃费,直接上征信黑名单,整个香港的医院都不会再接治这个人。这才是征信用到了正点上。


tina0830


正如题主所言,欠水电费、闯红灯、垃圾分类、ETC,甚至以前见过将对子女的监护也纳入征信,给人一种“征信报告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感觉。

从征信设置的初衷来说,是用来记录个人信用,主要是作为评估履约能力的金融工具。起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作用。

现在实际变成了超级警察,用来惩戒“不守道德”和“轻微违法”,甚至是一次无意的疏忽,一个人品行不端,和其有无履约能力毫无关系。显然一次看错路口的违章,一次无意的漏交水电费并不能衡量一个人的履约能力

继续滥用的后果就是征信变成了惩戒的工具,丧失了金融工具的价值,变成了变相的行政处罚。


苏州宣超群律师


滥用的结果就是,征信没用了。

征信主要的作用就是贷款,假如征信搞的大多数普通人生活造成影响,那可能就是滥用征信了,反正信用已经这样了,干脆借贷不还,这样整个征信体系大乱。所有人信用有了污点就去网上借钱不还,然后使用别人的信用卡或者现金。造成大量欠钱不还,上了黑名单也没用,反正限制顶多自己的银行卡。


沙哥0782


你好,你提出的两点,都不算征信滥用。征信管控永远不是针对某一个人。问这个问题,从个人出发,有可能是你受到了征信方面的管控影响,可是政府部门对社会管理的正常手段。因此我们不太理解,你所说的真心被滥用是指哪一方面?

逆向思考一下可能。我们来看一下没有征信管控的情况是什么样?

1、反推一下,违章不入征信,光靠交管,有多少用?罚一下款,好了伤疤忘了痛,

2、欠水电费不入征信,人们都可以肆意妄为的欠水电费了。供电局没有水电费,设备就没有费用来维护或者更新,就不会有钱请工作人员来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

3、银行的债务,没有征信系统做管控,大家都可以借了钱不还,银行的钱都被亏空了,谁还往银行里面存钱呢?这个社会都没有信用可言了,国将不国.

4、对于国家都有信用的评级机构在做监控,标准普尔(S&P),穆迪(Moody's),惠誉国际(Fitch Ratings),更何况是个人呢?

5、如果偷逃税不纳入征信系统,不对银行欠债,偷逃税的人进行适当的人身管控和限制,他们会肆无忌惮,什么都要到国家法律的层面再去做判决,国家花在这方面的成本会很高,所以对于社会的管控不利。

还有很多......


征信管理的必要性

1、利用征信去进行社会管控,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手段,也是成本最低的手段,人们自觉维护征信形成的习惯,这个社会的秩序自然就会好。

2、你站在自己的角度,你会觉得真心被纳入这些范围,是一种被滥用,但是对于整个社会的管理来说,这是一种必要的手段,通过对征信受控人进行后续一系列的管制,达到警醒大众的作用,让大家自觉维护征信,回到源头,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征信永远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针对所有人,只是有的时候,我们没有按照征信的要求去做,直到我们的征信被纳入管控范围,对于个人的心理来说,才造成了影响。那只是自己的个人原因。


因此,这个问题,征信滥用,你遵纪守法,征信良好,是不可能凭空弄一些事来说你征信有问题的。


而征信被滥用,主要是一些不法分子,知道了你征信出了问题,先吓唬你有多严重,然后他们可以帮你摆平征信问题。还有一些放高利贷的,知道你缺钱,然后征信又过不了正常渠道的审,所以找你,你要掉那坑里了,那结果就是钱没了,还有后面一堆烦恼。

完毕



老葱识风险


有的地方将违章纳入征信,有的地方将欠水电费纳入征信,征信被滥用有什么后果?

征信起源于英国,1830年英国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征信机构,最初是运用在银行之间的信用查询,然后为那些优质特定的客户提供小额透支业务。

最早的信用评估机构是在美国,1841年7月,由刘易斯·大班在纽约成立,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贸易中的不信任和欺诈行为。

以上可以看出相关的信用服务主要是运用在经济方面,这样才能保证记录信用的权威性和力度。

时代发展至今,征信在各国的运用也不同,记录日常违规的大都是征信以外的其它记录方式,也可以查询,但不叫征信。

美国有个“社会保障卡”,每个人都有,它记录了几乎美国人的全部,如社保缴纳和领取记录、工资、工作以及家庭变更等情况,也可以记载当事人的信用记录,是否有犯罪记录。如果你有一些生活逾期这张卡里都有记录,当你需要办理一些事时,会让你出示“社会保障卡”,等于你在工作人员面前裸奔一次。比如:你去租房,如果房主查询到你经常逾期租金,就不会租房给你,所以,人不会轻易去违规,这叫“不治而治”。

我以上说这些是想告诉你:美国人的“社会保障卡”是在预防违规,让你惧怕违规,从而减少甚至杜绝违规;而本“标题”说的“纳入征信”是一种惩戒,先错后罚的比重很大,这就是信用管理的先进与落后的问题。

如果将违章纳入征信,车辆、行人都会违章,应该每个人可能都出现过,行人闯红灯,电瓶车逆行都是违章。机动车有些违章是不知情的,罚款扣分就是惩戒,况且现在的力度还很大,为什么非要纳入惩信,弄得全民征信不良呢?

水电费逾期,供电部门、自来水公司不是在停电、停水吗?如果也纳入征信,那征信不就成污水缸了吗?同时也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征信的力度和权威,是一种极不严肃的行为。

本人认为:征信不是万金油,不能乱抹,征信用在经济上是比较得体的,也比较有威慑力。违章、水电费的问题完全可以用其它方式管理。一但我们国家技术全面了,国力增强了,一些民用的数据可以通过并网实现更大的作用,由惩戒功能向预防功能转化才是社会的进步。

关键是社会进步了,人的素质要自觉提高,即便没有征信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现在有了征信,也不可滥用征信。高射炮打蚊子也是兵家大忌!


听雨说生活


征信的范畴比较广,有两类:一类是部门自己搞的征信记录, 只限于某一领域;还有一类比较广泛,收集很多部门的信息,纳入征信。

目前在我国运用较为普遍的,是央行管理的征信系统。这个系统主要记录企业或个人的银行信用记录,因为这一系统影响力大,所以很多部门都想把自己所在领域的失信人纳入到央行的征信系统。像题主所说,汽车违章、水电费欠缴等,都是这一领域的管理部门所想出来要求。

但是,这并不是央行征信系统应该做的事。在国外,征信是私人公司在做,所有政府和单位都会把征信数据公开,由这些企业去收集整理,并计算信用得分。这种集合各种信用数据的做法才是合理的。央行征信记录只是某一领域的征信记录,如果将许多非本领域的信用记录纳入,央行一方面是力有不逮,另一方面也确实没有动力去做,所以题主讲的这些都是有关部门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完整的征信应当是综合各种信息得出来的结果,谈不上滥用,欠水费也是失信,违章也是失信,只是这些失信不应当成为随便制裁的理由,这个应当有立法来加以限制。

我是空谷财谭,与您分享我的观点。


空谷财谭


失信的标准指定必须严谨,细致,量化,以及需要根据其违约主观性,危害性大小判定,动不动拿征信说事,滥用征信,最后就是毫无征信。银行或者说水电,煤气,等上征信,包括有的地方物业费问题,还有交通违章问题等等,那征信就沦为它们催款或者执法的一个手段而已,和这个人在社会行为中诚不诚信,守不守法关系不大。这样征信就变成了一种滥用,而导致其成为无效。


清水江南75424


征信滥用的后果就是全民黑名单。然后就会出一个超级征信。然后继续黑名单。如此反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