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光18個億後,開出1000多家店的呆蘿蔔還有救嗎?

疫情期間,生鮮電商迎來至少300%的暴漲,但這並沒有阻止呆蘿蔔走向破產重整的腳步。

目前,呆蘿蔔全國10多個城市的1000家門店,尚在營業的僅有170多家。3月11日,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公告,已於1月23日裁定受理安徽菜菜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重整一案。菜菜電子商務,即為呆蘿蔔兩個主體公司之一。

與此同時,呆蘿蔔也在小程序上發佈“關於用戶餘額的公告”。公告顯示:呆蘿蔔APP和小程序中,消費者儲值餘額的使用仍然按此前5%的標準執行。即每單消費僅能扣掉儲值餘額的5%,另外95%需要消費者以其他形式支付。

好在,重整不等於清算。呆蘿蔔強調,其重整時間為6個月,且可延長3個月。這9個月的時間,能否為呆蘿蔔爭取持續經營的機會?

燒光18個億後,開出1000多家店的呆蘿蔔還有救嗎?

01.誰願意做接盤俠?

對於呆蘿蔔而言,這9個月裡將面臨3種結局,重整成功、和解、失敗。當然,我們希望看到呆蘿蔔能夠繼續對外公開招募到意向投資人,通過新一輪融資清償債務,實現最終的重整。

追溯呆蘿蔔資金鍊斷裂,送上關鍵一球的就是投資人。根據《鋅財經》報道,呆蘿蔔B輪融資中,高瓴資本準備了2億美元投資。但是,在看到呆蘿蔔的賬目後,高瓴資本並沒有將這2億美元給出來

B輪失敗,呆蘿蔔沒錢可燒。

呆蘿蔔創始人兼CEO李陽坦言,自己對增長的預期與需求太高,低估了生鮮的燒錢速度,以至於造成了消耗過快。“這是我們用錯的地方。”

在那之前,呆蘿蔔賬戶上已收到7億多人民幣等值美金的融資,在全國10多個城市也開出了1000多家門店。但是,大批員工工資、供應商貨款、及消費者的充值餘額,都被呆蘿蔔的快速增長所消耗。

有人給呆蘿蔔算了一筆賬:在呆蘿蔔資金鍊斷裂前的2019年1-10月,它的營收近9億,再加上它的6.3億融資,以及用戶充值的錢與合夥人保證金,它的賬戶上累計有不少於16億的現金。但是到11月底資金鍊斷裂時,它的現金窟窿已經高達兩億多,這一正一負就是18億資金沒了。

燒光18個億後,開出1000多家店的呆蘿蔔還有救嗎?

這不是呆蘿蔔一家的境遇。

2019年,可謂生鮮電商的生死局。除開呆蘿蔔,鮮生友、易果生鮮下屬安鮮達、迷你生鮮、本來便利網、壹桌網、果實幫、鮮來多,都紛紛傳出倒閉、資金鍊斷裂等消息。

艾媒諮詢就有數據顯示,國內生鮮電商4000多家企業,其中僅有1%能夠盈利,7%有鉅額虧損,88%略虧,4%盈虧持平

資本機構基本不敢碰這個行業了。

新經濟創投數據服務商IT桔子統計顯示,2016年以來,生鮮電商行業投資事件數逐漸下滑,到2019年已低於100起,融資金額不及60億,相當於2018年融資金額的50%。

去年12月6日,生鮮電商吉及鮮CEO臺璐陽,就在宣佈公司將進行大規模裁員、關倉時就表示:“過去3個月我們見了100多位投資人,但是到目前,我們還是沒有完成這輪融資。”

如果現在拿不到下一輪融資,也許就只有一個結果——等死。問題在於,為什麼生鮮電商這麼耗錢?呆蘿蔔這樣的脆弱資金鍊企業,如何實現自救?


02.縮小盤子還能自救嗎?


衛哲在講述零售規模效應時就談到,互聯網世界是“贏家通吃”的邏輯

以快車VS滴滴、美團VS餓了麼等商業競爭來看,他們都是在通過瘋狂的補貼搶佔市場份額,等到一家獨大後才開始思考盈利。

互聯網公司都是這個樣子,“不追求一時利益,追求長遠的用戶與流量”。但生鮮電商是不是互聯網公司?

顯然不是。上線到家業務後,這些以社區門店為依託的生鮮電商,最多算得上3公里效應。只有每個門店盈利了才算盈利,不能說全國1000個門店都沒盈利,但加起來就盈利了。用燒錢的邏輯去做生鮮電商,顯然行不通。

可包括呆蘿蔔在內的所有企業,都在通過滿減、促銷折扣、直接紅包補貼向用戶提供優質廉價的蔬菜水果。這就不再是零售的生意,而是財團的資金比拼。

去年爆出資金鍊問題後,李陽也幡然醒悟:更關注單店增長,而不是整體GMV增長,瘦身會更傾向於諸如門店大小、業務線、品類等方面

此外,他表示呆蘿蔔將尋找一些戰略合作伙伴為公司增加流動性,且已經有接洽一些大型的有零售佈局的公司。

但這一措施同樣沒能剎住現金淨流出的車。

去年11月前後,呆蘿蔔合作伙伴“認養一頭牛”就將其告上法庭。判決書顯示,呆蘿蔔另一主體公司安徽凱才,通過微信發送採購訂單向認養一頭牛訂貨。但交易過程中,買方並未按約定時間,向賣方支付2019年9月、10月間總計238.2萬元的貨款。

癥結到底在哪裡?

第一,你的競爭對手就是互聯網企業,盒馬、超級物種這種背靠阿里、騰訊的生鮮電商,本質上就是財團的競爭,遵循贏家通吃的邏輯。其他創業要想在這些資本的覆蓋下存活,唯有縮小規模成為本土化小品牌。

第二,生鮮電商最考驗的是供應鏈,最大的成本是損耗。這才是所有生鮮電商虧損面達到95%的根本原因。


03.供應鏈規模之困


生鮮電商行業的尷尬就在於此。

前端面臨阿里、騰訊等巨頭阻擊,唯有做小而美才能繞開競爭。但小而美的生鮮電商,往往在後端供應鏈上不佔優勢。

全行業生鮮供應鏈做得最好的,是永輝超市。招商證券統計,其生鮮綜合損耗率僅為3%,而全行業的平均損耗率在30%左右。這也使得,永輝超市生鮮業務毛利率近些年達到了14%以上。

而從招商證券的一份報告可以看出,全國採購規模與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是永輝保持高毛利的原因之一

永輝母公司採購比例中,全國統一採購達到了36%、區域直採比例佔到27%,供應商佔比37%。到終端,永輝肉製品加價率25%、水產品加價率10%、蔬果加價率15%-20%。

這個過程中,降低損耗則是至關重要的。

據悉,永輝已形成842萬字的採購手冊,配以數千張實物圖片。內容涉及數千種商品描述、採購談判、分揀技巧、保鮮維護等。

永輝生鮮某負責人就談到,他們從地裡採摘蔬菜時,不同的蔬菜不同的季節,採摘的時間就不一樣。從早上4點到8點,每個時間段都會有新採摘的產品。

在上游直採之後,則是全程的冷鏈運輸。這條冷鏈由儲存的冷庫、運輸時的冰袋、冰板、泡沫箱等以及配送員的時長構成。目前每筆訂單,其冷鏈成本大約在30元左右。

這要求,門店生鮮客單價一般要高於30元,才能盈利。

為降低冷鏈成本,每日優鮮提出了前置倉的模式,即取消運輸時用到的冰袋、泡沫箱等,將冷庫與社區門店合二為一,只依靠配送去實現訂單交易。

據每日優鮮CFO王珺聲稱,通過前置倉模式,公司平均損耗率低於1%;庫存週轉天數僅為2天,權後毛利率長期維持在20%。

呆蘿蔔能夠實現這樣的成績嗎?

不再整體GMV增長後,呆蘿蔔和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已然不再是一個量級的。後者身後是騰訊、聯想等資本支撐,且規模已經做到一二線市場60%,名聲遠揚的盒馬僅30%.

能夠實現這一切的,都是互聯網思維下的生鮮電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