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病原及宿主・水產養殖

誰也沒有想到,該相識且更加讓人不安的景象在神州大地上演了,這就是去年歲末和今年初在湖北省武漢市爆發的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該病也為烈性傳染病,正在全國各地蔓延、擴散,病例不斷增多。為抗擊該疫情,廣東省啟動全省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全省上下正在通過隔離、封鎖、檢查等形式正在開展一場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阻擊戰。在這場阻擊戰中有一條戰線,這就是鎖定病原體及其宿主,開展精準打擊,其中之一就是野生動物,例如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佈公告,嚴禁牛蛙、田雞、娃娃魚、甲魚、龜等兩棲類、爬行類水生動物的經營銷售。禁售之後是禁食。深圳市更在全國率先啟動了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立法工作,其中甲魚赫然其中。如果是人命大於天,一切都為防控疫情讓路,該舉措尚可理解,如果成為制度化、常態化,該舉措就就缺乏依據甚至有點不可理喻。實踐表明,

一、客觀認識新冠狀肺炎疫情

疫情就是瘟疫,是一類災害。災害是一切對自然生態環境、人類社會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尤其是人們的生命財產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會事件。按照災害成因,它分為原生和次生兩大類,例如颱風、風暴潮、海嘯以及乾旱、洪澇、高溫、凍害、地震、病蟲害等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災害是原生災害,這是天災,具有客觀必然性,在此基礎上,還會衍生出瘟疫、戰爭、汙染和交通事故等次生災害,這就是人禍,其中瘟疫為之最。瘟疫是指爆發性、流行性、惡性傳染病,它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物質,如寄生蟲、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它的發生是有條件的,或者是突發自然災害,或者是長時間累積出來的。它就成為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民諺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就是例證。當然,此次由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不是由突發自然災害引發的,那麼它或者是外來輸入的,或者是內生的,由天氣、水體、土壤、生態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等因素機緣巧合共同作用造成的,它是漸進性的,是量變積累到一定零界點發生質變造成的。其實,外來輸入也需要當地環境的配合,況且外來輸入說已被否決,那麼內生說就是必然的。既然是必然性它就是客觀的,具有規律性和週期性,例如此次新冠就是當年非典的再一次爆發。

二、精準鎖定病原體及其宿主

在構成生命體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三大類中,動物是中心,而人是動物中的中心,以人為中心進行劃分,微生物主要分為益生類和致病類兩大類,其中致病類就是病原微生物、病原體,他由大到小依次是由外來侵入的寄生蟲、細菌、病毒以及內生的腫瘤等構成。像寄生蟲之類的病原體是客觀存在的,他們是生命的初級型態,它們在地球上存在歷史遠超過世界上其他生命尤其是人類。它們最突出的特點是寄生性、致病性和傳染性,它與宿主共生同棲,相安無事。它能給人類造成傷害即引發疫病是有條件的。根據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寄生蟲一類的病原微生物通過過度繁殖、生存競爭、遺傳變異和適者生存處於進化中,該進化處於良性狀態,它就不會引發疫病,一旦其宿主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惡化,為了其種群的延續,它就會增強其生存競爭力,繁殖能力就會增強,在數量增加的基礎上,它的毒力也會遞增,殺傷力大幅度提高,核心就是傳染性。以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為例,其病原體是病毒。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是一類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病原微生物,它的侵入、複製、轉錄、包裝和釋放等一系列過程都是在宿主細胞中進行,它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它對宿主具有相對嚴格的特異性,最基本的條件是溫度。既然人類爆發了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這就說明它只能感染天然宿主和親緣關係及其相近宿主,像蝙蝠、穿山甲等哺乳類。而牛蛙、田雞、娃娃魚、甲魚、龜等兩棲類、爬行類屬於變溫動物,新冠病毒正常增殖都比較困難,而感染此類冷血變溫動物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蛙鯢、龜鱉類絕對不可能新冠病毒宿主。

三、穩步優先發展水產養殖業

實驗表明,在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牛蛙、田雞、娃娃魚、甲魚、龜等無辜被牽連,本著科學態度和以人為本,當前及今後相當長時間裡,不但不能禁絕還要積極發展水產養殖業,其中就涵蓋兩棲、爬行類動物,為人類提供優質安全高檔蛋白,拱衛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這是因為在構成農業的種植業、畜牧業和水產業這三大細分產業中,水產品最安全,水產業生產性能和比較經濟效益最高,在構成水產養殖的傳統大宗、名優新和特種水產養殖品種中,像牛蛙、田雞、娃娃魚、甲魚、龜等兩棲爬行類高居最高點。要運用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優先穩步發展水產養殖業。無論是搞野生水生動物馴化、保護性繁殖、增養殖還是搞家養水生動物的原種保有、良種選育、種苗繁育、苗種培育以及商品養殖生產,要按照該類動物的原本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習性,營造養殖場地環境,提供優良的生產設施,充分運用天地五行相生相剋原理開展生態健康養殖,開展病原體檢測,投放優質安全的苗種,將過去過高的養殖存欄量或者容量降下來,控制苗種放養密度、飼料投餵強度,讓寄生在養殖動物身體上的病毒一類的病原微生物數量處於低密度、質量處於低強度狀態下,這樣生產出來的初級產品才優質、安全和可靠。(出處:科學養魚 作者:廣東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 鍾小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