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氏在宋朝的地位如何?南宋皇帝還記得柴氏嗎?

丨楠澤


文|小河對岸

宋朝善待柴氏,那是眾所周知的。宋太祖趙匡胤曾給其子孫,留下三條遺訓,其中一條就是要善待柴氏,即: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而在《水滸傳》、《說岳全傳》等小說中,也都塑造了小旋風柴進、小梁王柴桂等柴氏後人。雖然,柴進、柴桂都走上了“謀逆”之路,但從二人之前享受的待遇來看,宋朝對柴氏子孫還是比較善待的。此雖是小說,但也側面反映出宋朝善待柴氏子孫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而實際上,周世宗的嫡系子孫不但不姓柴,還為了要避難被迫改作他姓。提起周世宗的名諱,我們一般都稱之為柴榮,但這並不是當時的正確稱謂。後周是由郭威所建立,而郭威的親生諸子皆被後漢隱帝所殺。最終,郭威也只得將江山傳給了並無血緣的周世宗。一朝江山不二姓,過去我們亦常以“江山易姓”來指“改朝換代”。

周世宗以柴皇后之侄的身份,是不具有繼承後周皇位名分的,而只能以郭威之(養)子的身份才具有繼承後周大統的名分。據《新五代史·周本紀》記載:..後兄守禮子榮,幼從姑長(於)太祖(郭威)家,以謹厚見愛,太祖遂以為子。

周世宗自小就跟隨其姑母(柴皇后),而生活在郭威的家裡,因謹慎篤厚而受到郭威夫婦的喜愛。於是,就被郭威收養為己子。在宗法上,周世宗算是郭威的過繼子,也當然得從郭姓。故而,周世宗應該叫郭榮,而不是柴榮。

後周皇室這一支脈,始終姓郭而不姓柴,周恭帝也應該叫郭宗訓,而不是柴宗訓。而在周世宗繼承皇位之後,柴氏也並不具有皇族身份,周世宗待其生父柴守禮以“元舅”之禮,為避免父子見面的禮儀尷尬,周世宗與其生父終生沒有再見面。

《新五代史·周家人傳》:..周太祖聖穆皇后柴氏,無子,養後兄守禮之子以為子,是為世宗。守禮字克讓...世宗即位,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光祿卿。致仕,居於洛陽,終世宗之世,未嘗至京師,而左右亦莫敢言,第以元舅禮之。

陳橋兵變之後,年幼的周恭帝被迫退位,被趙匡胤降封為鄭王。而在趙匡胤率部進入皇宮之後,六宮迎拜,趙匡胤見有兩位宮人各抱一個小孩,也在下跪之列,便問是何人之子?原來是周世宗的兩位皇子,紀王(郭熙謹)與蘄王(郭熙誨)。趙匡胤環顧諸將,該如何處置這兩個小孩?侍衛們揣摩出趙匡胤的心意,便將此兩位皇子抓起來而欲誅殺。

但趙匡胤的部將們,畢竟都曾追隨過周世宗,很多人在良心上也都有些過意不去。於是,盧琰冒死向趙匡胤進言道:昔時堯舜授受不廢朱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趙匡胤又問大將潘美的意見,潘美也說道: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不安耳。

趙匡胤也有些羞愧,便讓侍衛放回了兩位皇子。其後,盧琰、潘美各收養一位皇子。紀王(郭熙謹)被潘美收養,改名叫潘惟吉。蘄王(郭熙誨)被盧琰收養,改名叫盧璇。周世宗還有一位皇子曹王柴熙讓,在動亂中不知所終。

而周恭帝郭宗訓則被遷往(流放)房州(今湖北十堰),至973年,僅有20歲的郭宗訓便逝世了,死在了較為敏感的年紀,至於郭宗訓有無子嗣,缺乏相關史籍的記載。但從鄭王的爵位,至此便告終了來看,郭宗訓至少在宗法名分上並無嫡系子嗣。而據今天福建等地的一些林氏族譜記載,郭宗訓還是有子嗣的,為免遭宋皇室的殺害,遷到了南方並改姓了林。

而再據史載:..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詔曰:昔我藝祖(太祖)受禪於周,嘉佑中(嘉佑四年,即1059年)擇柴氏旁支一名封崇義公。議者謂不當封周。然禪國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禮蓋未盡。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后,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製。

兩宋所封崇義公,乃柴氏旁支,並非周世宗嫡系一脈。至宋徽宗在位期間,宋室以禮蓋未盡為由,又擇取柴氏見在的最長者,而以其祖父為周恭帝之後,以其孫為宣義郎,監周陵廟。從中也可以明確,宋朝官方是確認周恭帝已無後的。才擇取柴氏見在的最長者,並以其祖父為周恭帝之後,而崇義公的爵位一直延續到南宋滅亡為止。

宋朝雖是歷史上最具人文情懷的朝代,但對能危及宋室正統性的周世宗嫡系子孫,還是不能容忍其公然存在的。而對不會危及宋室正統的柴氏旁支(並不具有繼承後周的名分),則網開一面,多加照顧。

滿清入關之後,明宗室嫡系皆遭屠戮,而待滿清江山穩固之後,也封了旁支又旁,甚至都到了辨不得身份真偽地步的朱之璉為延恩侯,以負責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以此體現自己的皇恩浩蕩,但清朝之延恩侯,從其享受的待遇而對比前朝列代,可以說令人啼笑皆非,終不過是滿清豢養的家奴而已。

參考史籍:《新五代史》、《續資治通鑑》等等。


歷史聞知社


大宋朝,“柴”姓是一個敏感的姓氏。

宋朝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本來是後周世宗柴榮的結拜兄弟。柴榮死後,趙匡胤在陳橋驛起乒“黃袍加身”,讓後周小皇帝柴宗訓當了鄭王,小皇帝后來被遷往房州。因此說,趙匡胤的帝位就取於柴氏寡婦孤兒之手,奪了柴家天下。

由於之前柴榮對趙匡胤恩重如山、情同手足,所以他也並不是知恩不報之人,也清楚軍事鬥爭的利害關係,在對待柴氏後人和士人階層上,他還是比較仁厚的。於是,他留給子孫的三條“祖訓”:一不殺柴氏子孫,優待恭帝母子,賜柴氏鐵券文書,保證柴宗訓及其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他臨死還規定子孫後代都不許殺柴家人。即“凡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不殺士大夫,三不殺上書言事人。




據說,這丹書鐵券後來就傳到《水滸傳》所說的人物柴進手上。柴進即為後周世宗柴榮的子孫,是皇族後裔,所以才衣食無憂,生活滋潤。趙匡胤的這一招深得人心,宋朝很快鞏固了政權。

到了宋仁宗時,柴氏後代又被封為崇義公,給田千頃,以奉祀周室祭祀。

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閏九月,在不廢崇義公之封的條件下,又立後周恭帝(柴宗訓)之後為宣教郎,監周氏陵廟,世世為國之“三恪”。

據清代趙鬢《二十二史札記》卷25中說:徽宗詔柴氏後已封崇義公,再官恭帝后為宣教郎,監周陵廟,世為三恪。

南宋朝時期,宋高宗又令柴叔夜襲封崇義公。宋理宗又詔任周世宗八世孫承務郎柴彥穎襲封崇義公。文中描述:此皆見於本紀及續通鑑長編者。蓋柴氏之賞延直與宋相終始,其待亡國之後,可謂厚矣。


史說新傳


趙匡胤仁而不義,柴榮將遺孤交付給趙,趙卻奪了柴氏天下,坐朝後又耍酒瘋殺了結義兄弟鄭子龍,此乃不義。至於說什麼手下給趙皇袍加身,逼趙稱帝,這個明白人都知道,只能呵呵呵了。但柴氏也是幸運的,在趙決定柴氏命運時丞相趙普出面替柴說了話,再加上世宗在位時深得民心,趙匡胤對柴榮多少有點愧疚,於是就順勢放了柴氏一馬。到了南宋時,柴氏已沒什麼影響了,再加上南宋本身也是逃亡中建立的,自已老趙家都顧不上了哪有閒心顧柴家人,估計南宋時柴氏跟屁差不多了。


啃大象的螞蟻2


縱觀中國歷史,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算是最仁義的。首先對待被剝奪了皇權的柴家,給了特別的優待。並沒有像其他王朝那樣斬草除根。反而加封柴氏為雲南王,並承諾一些寬鬆條例。

另外,對待開國大將採用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和平解決了後顧之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