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鶯(驚蟄二候倉庚鳴)

《食物》

【釋名】黃鳥《詩經》。離黃《說文》。黧黃《爾雅》。倉庚《月令》。《爾雅》作商庚。青鳥《左傳》。黃伯勞。

時珍曰:《禽經》雲:鸎鳴嚶嚶,故名。或雲鶯項有文,故從賏 。賏,項飾也。或作鶯,鳥羽有文也。《詩》雲“有鶯其羽”,是矣。其色黃而帶黧,故有黃鸝諸名。陸璣雲:齊人謂之摶黍,周人謂之楚雀,幽州謂之黃鸝,秦人之黃鸝鶹,(淮人謂之黃伯勞,唐玄宗呼為金衣公子),或謂之黃袍。

【集解】時珍曰:鶯處處有之。大於鸜鵒,雌雄雙飛,體毛黃色,羽及尾有黑色相間,黑眉尖觜,青腳。立春後即鳴,麥黃椹熟時尤甚,其音圓滑,如織機聲,乃應節趨時之鳥也。《月令》雲:仲春倉庚鳴。《說文》雲:倉庚鳴則蠶生。冬月則藏蟄。入田塘中,以泥自裹如卵,至春始出。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益陽氣,助脾。汪穎。食之不妒。時珍。

【發明】穎曰:此鳥感春陽先鳴,所以補人。

時珍曰:按《山海經》雲:黃鳥食之不妒。楊夔《止妒論》雲:梁武帝郗後性妒。或言倉庚為膳療忌。遂令茹之,妒果減半。


(原文,無刪節。版本為《本草綱目》江西本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