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没有多少树木更没有竹子,古代游牧民族用什么制造弓和箭?

用户62412930657


蒙古高原上不仅仅是草原和沙漠,还有几条森林茂盛的大山脉。

1,蒙古高原附近的山脉。

北边有萨彦岭,是唐努乌梁海与西伯利亚的界山,山上有茂盛的森林。

东边有大兴安岭,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吧,柘树、柞树、榆树、桦树都可以做弓箭。蒙古高原纬度较高,树木生长速度慢,木质更加细密,做成弓的硬度和弹性更强。

西边有阿尔泰山,绵延千里,海拔1000米到2000米是茂盛的森林。

中间有杭爱山、肯特山。

南边有阴山、大青山。

所以蒙古高原的木材是非常丰富的,另外弓体并不需要太多木材。

蒙古弓一度发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2,蒙古帝国时代的蒙古弓。

蒙古弓是从中原地区传去的复合弓工艺,主要用木材、角、肌腱做成。

蒙古弓的最大射程可达300米左右。

少数蒙古神射手可达500米。

成吉思汗曾亲自给蒙古神射手移相哥立碑。

移相哥,是合撒尔的二儿子,是蒙古草原的神射手,在比赛中曾在335大步外(约502米)射中靶心!

3,柘木弓

柘木做的弓,是中国的神弓之一。

早在周朝时期,东北人就向周天子贡献柘木弓。

《周官》考工记里面记载,柘木是弓的最上品。

柘树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树龄可达百年,树心为黄色。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的惊鸿弓,就是柘木制作。

《太平御览》:柘材为弓,弹而放快。

蒙古部落起源于蒙古高原东部的大兴安岭北段,很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弓箭材料。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蒙古弓是复合反曲弓,主要原料有牛角(或大山羊角)、牛筋、蛇皮、木头(或竹子)

其中,竹子为南方特产,蒙古弓的弓胎都是以木头为主要原料,虽然看起来蒙古高原是稀树草原,但是蒙古人也有稳定的木材来源。

首先,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地区

在蒙古高原东部是我国的大兴安岭地区,此地区的木材资源丰富。即便是新中国时期,这也是我国主要木材产区。

其次,外蒙古大片的稀树森林地区

外蒙北部地区拥有数量不少的木材,并不像内蒙如此缺少木材和森林。

大家不要忘记,蒙古古代所控制的地区其实更加主要的集中在外蒙。内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另外,蒙古弓并非完全消耗品

一般情况下,蒙古弓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20年或者更高。所以,一个家庭基本上会储存多套蒙古弓。

以蒙古军队为例,一般情况下,每个蒙古士兵配备3个箭囊,2个弓胎,多条弓弦。日常情况下,弓是不上弦的,只有在使用时会把弓弦配上。这样做有效的减少了弓胎的疲劳度,大大的延长了弓的使用寿命。


龙门百晓生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游牧民族是极为彪悍的马上民族,现在的蒙古人骑马射箭也是必备的功课,那么在树木极为匮乏的蒙古高原,古代游牧民族是如何制造出那么多的弓箭呢?

首先,秦汉时期的匈奴人,他们的弓箭来源范围极广,我们现在关于匈奴这个民族所知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匈奴人的统治范围极广,从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到东边的大小兴安岭都有匈奴人的分布,所以匈奴的弓箭所用木材的来源极有可能是东部的大兴安岭和新疆天山地区。

▲ 大兴安岭丰茂的树木

另外匈奴人在中亚地区和其他民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往来交易,匈奴人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南方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木材。还有一方面,匈奴人长期和中原民族接触,并且不断骚扰中原民族,通过不断的掠夺侵略,匈奴人从中原地区也可以获得不少的木材。

然后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和中原民族有了很多的接触,其中一部分少数民族融入了中原民族的聚居地,和中原民族发生了部分融合,他们学习了中原人的种植方法和冶铁技术,这使得少数民族制作弓箭的技术有了极大的提升。

骑射技术最为了得的古代游牧民族当属契丹,契丹人起源于东北长白山地区,在强盛时期,统治了整个蒙古高原和中原北部地区,统治范围极广。

因为契丹人起源于东北,东北大小兴安岭物产丰饶,有足够的木材供其制作弓箭。而五代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使得契丹人掌握了汉人更为先进的生产力,燕云十六州有着连绵不绝的山脉和物产丰富的华北平原,契丹人可以从此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在此契丹不仅可以得到马匹和粮食,还可以得到制作武器的木材和铁矿。燕云十六州的获得,使得契丹人的弓箭来源可以自给自足。

女真人和契丹人的情况差不多,起源于东北,又有着燕云十六州作为基础,而且女真人统治范围已经跨过了黄河流域延伸到长江流域,弓箭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甚至铁器,粮食等战略物资,女真人都可以不必发愁。

要说古代最穷的游牧民族当属蒙古族了,蒙古人逐水草而居,而且部落分散,很多部落之间不仅不会相互帮助,反而互为仇敌关系,这就导致了蒙古人在黄金家族时代之前,完全是一盘散沙,随时蒙古勇士骁勇善战,但是单个部落人口数量少,物资匮乏。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后,蒙古人实力大增。蒙古人最为匮乏的便是粮草物资,因为蒙古人骁勇善战,崇尚武力,他们获得物资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掠夺,凭借他们的强大,掠夺中原地区的物资。弓箭、粮草都通过掠夺来获得,他们还曾有个“伟大”的设想——把中华大地都变成蒙古人的牧场。

总而言之,古代游牧民族虽然生活在林木匮乏的蒙古高原,但无论是通过贸易还掠夺,他们从来不缺少制作弓箭的材料。


海佑讲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蒙古高原并不是撒哈拉沙漠,还有有一些树林的。

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脉,北连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

大家注意大兴安岭这几个字,所有木材都可以解决了。

大兴安岭的林地有7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4.1%。不要说在古代做一些弓箭,就算故宫也能盖几千个。

大兴安岭是在东部,西部还有阿尔泰山脉。

阿尔泰山脉的特产就是树林。在阿尔泰山脉1100到2300米为森林带,生长西伯利亚松、西伯利亚冷杉、云杉等,数量非常之多。

其他地区也是类似,虽然草原上树林不多,想要找到一些木材还是毫无困难的。

而且,制造弓箭也不是造房子,不需要太多的木材。只要砍伐一颗好树,就可以制成很多弓箭。

蒙古的复合弓除了使用木头以外,还需要角制。这种弓箭使用寿命是比较长的,超过汉人常用的竹制弓箭。

蒙古人一把好弓保养得利,可以使用几年时间,哪怕你天天射箭。

制造优秀的弓,只要更换弓弦,可以得到接近10年的使用寿命。

大家算算看,够久的了。

至于箭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使用芦苇杆就可以,当然也可以使用蒙古常见的白桦木。

箭羽会用水鸟的羽毛来制造,蒙古很多集结河流,有大量水鸟。箭杆有二至四片箭羽,令箭飞行时更稳定。

然而,蒙古人造弓箭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金属的箭头。

所以,蒙古人很多弓箭的箭头是骨制成的,这种箭头杀人没问题,破甲就差了一些。

到了征服金国以后,这种情况就大大改变了,因为金国有成熟的金属冶炼技术。


萨沙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看看是怎样描写弓箭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牛角尤其是水牛角是古代制作弓箭的上好原料,牛筋可以用来当弓弦,当年海陵王伐宋,全国征调弓箭和战船,农民们只得杀掉耕牛用牛角做弓,牛筋做弦。用死人身上的油膏做粘合剂上交差役,弄得人神共愤,不久死于政变


pogers


答: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古代人特别是古代蒙古人到底使用怎么样的弓箭。

那么我们从古代遗存的画像中去寻找弓的模样。

我首先想到的一幅画叫做《元世祖出猎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馆藏的元代刘贯道的作品。近处元世祖忽必烈及随从们勒马暂驻。元世祖外穿白色裘衣,内着金云龙纹朱袍,乘一匹黑马,侧身向后张望。近处人骑聚集,或张弓射雁;或手架猎鹰;或绳携猎豹,皆为马上行猎之状。

看着图局部 左侧一人在张弓射箭 中有一人背一张弓还有箭囊。这基本上就是当时元朝人使用的弓箭的模样。

这一张一驰的两张弓可以看得出当时弓的制作工艺还是很高的,弓的材料硬度和韧性都很好,不愧是马背上的民族。

好,我们进入正题。到底是这弓用的是什么材质?

根据目前传统的蒙古弓制作的材质来说,弓箭成品由60公分以上长度的水牛角或岩羊角、牛蹄筋或牛背筋、还要用弹性很好的柘木、餍桑、桔木、木瓜树木、荆木、竹等材料用动物胶粘合而成。其特点为重量轻,长时间使用的状态下不疲乏,任何气候下都能维持一样的力道和强度。

当然这些木材就必须就地取材了。从制作技术上来说,弓箭经历了从单体木弓到复合层压反曲的发展历程。而弓箭的制作材料,尽显当地的特色。北方少数民族的筋角弓,中原地区的桑木、柘木弓,南方的竹木层压弓等。

别看蒙古人的弓短小,没有欧洲的长弓拉风,但射速快,射程远,便于骑兵灵活使用,是十三世纪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弓。这种弓也适合蒙古人的快速突击携带。但是和现代工艺的层压弓不同,古代的弓箭再不用的时候,是一定要下弦保存的。毕竟制作一张弓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保养好弓箭就是在大草原上生存的保障。


南阁水哥


其实,蒙古高原并不缺少木材,它的木材储蓄量远远超过中原。我们知道蒙古包括大兴安岭、阿尔泰山,北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等,森林遍布。

而蒙古弓的制作一般需要用到六七种材料,再经过长达一年的复杂工艺才能做成,因此被称为“角弓”。角弓需要的材料有:牛角、羊角,少量木材和动物筋腱等材料。蒙古弓对木头需求量并不大。

两军交战,首先要拼的就是武器装备。除了战马之外,弓箭在草原部落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也极大,蒙古弓的杀伤范围可达200米,配上金属箭头,能轻易穿透一般的盔甲。

蒙古军队凶猛,主要是他的骑兵。


尘埃未落定


在大家印象中,蒙古国似乎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并没有多少地方可以长竹子,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因为当年的蒙古帝国比现在的蒙古国要大得多。

在中国古代汉人的中原王朝,一般也就是控制长城以南的地方,长城以北的地方,事实上都是采用间接控制的方法。所以很多山脉都在游牧民族的控制之中,例如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外兴安岭,祁连山脉之类的,都控制在游牧民族的手中,所以他们应该不缺乏竹子这之类的树木。

也许有人说把这些地方毁掉不就行了,事实上是很难的,因为当时人口稀少,西北和东北还有正北方面,应该有很多原始森林,这些地方不是人力所能毁掉的。而且在东北,大家都知要资源非常的丰富,有露天的煤矿,露天的铁矿,这些东西都是打造武器的先天条件。所以东北的游牧民族强大了起来的话,光靠手中的利器就会对中原王朝造成很大的威胁。

而且古代制造弓和箭并不是完全非要所子不可,完全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替代材料,有时候用北方常见的白桦木也可以。甚至在古代的战争记载中,还要用骨头做箭的,当然效果要差一些而已。所以说在古代造弓和箭之类的武器,有时候并不是光只能用竹子,其他很多东西还是可以代替的。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引言

许多人看着地图,想当然的认为蒙古高原没有树木,但其实蒙古高原虽然遍布草场和荒漠戈壁,但也不缺少树木。蒙古高原是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其中就包括有大片森林!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蒙古国尚有15万公顷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全国国土面积的9.6%,木材储量约为13亿立方米。

蒙古高原的森林资源

所谓的蒙古高原一般泛指东亚内陆高原,即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至萨彦岭,南界阴山山脉之间这块土地,其范围极大,大概有200万平方公里左右。

在蒙古高原北部的色楞格河流域因为常年受北冰洋的水汽影响,所以其降水较多,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又因为当地的气温低,河流和湿气的蒸发量少,因此当地不缺水分,属于半湿润气候区,在这种环境下,当地生长着许多耐寒树种,形成了针叶林。

在蒙古草原中部的杭爱山、肯特山一带,也受北冰洋水汽的影响,拥有较多的水分,年降水量在200~300毫米之间,而因为水量足够,所以当地拥有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和草原,稍远一些的地方也稀疏生长着耐寒树种。

而在蒙古国的西北角,靠近俄国的地方,也生长着大量树木,其森林覆盖率非常的高。

除此之外,在戈壁阿尔泰山,阿尔泰山,唐努山等蒙古著名山脉的脚下,因为雪山融水的滋润,也分布着诸多原始森林。

现代科学家经过调查,发现蒙古国的树木以西伯利亚落叶松为主,占森林面积的73%,而雪松则占11%,剩下的就是一些桦树、白杨树、云杉之类的树种了。

这些生长的树木对蒙古人来说极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用来制作弓箭、车辆和蒙古包等工具必不可少的材料,因此许多蒙古人就生活在这些森林中,既放牧牛羊,也狩猎雪兔、银狐、狍子、鹿和野猪等野生动物,日子过得比一般草原居民还要好。

据蒙古传说记载,蒙古人的祖先就起源自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最早以渔猎为生,后来因为人丁不断增多,森林中的生活空间日益狭窄,才转而向外迁移,并变成以游牧为主。


夏虫欲饮冰


不请自来的给你回答一下。题主你的问题是是想笑死人的节奏。北方的面积太大了,并不缺森林资源。北方气候相对恶劣,可恶劣的气候环境恰恰是北方更容易出弓材的木料,就是长见的沙红柳只要处理得当做弓也强过南方十年老竹。乔木类榆,槐,皂,柘,桦,松等。灌木类更是数不胜数,就是你泡水喝的枸杞,做弓都够用了,再如野生玫瑰恐怕你想不到吧,实事上做为弓材并不差。就是梨,李,杏,枣,山渣,海棠,桃……等木材做弓都不是很差,加上制弓技术加持的复合弓都是远胜竹弓的。在中国冷兵器装备史上,实事上是南方更缺制弓的好材料,在远投武器方面整体是落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