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也可以“杀人”?芥川龙之介笔下死于“爱”的《六宫公主》

人的生命有时候顽强得惊人,即便面对巨大灾难,总有屹立到最后的勇士,但人的生命有时候又显得很脆弱,即便是“爱”,也能成为要人性命的刀刃。这一点,日本新思潮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在《六宫公主》这篇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六宫公主》这篇小说以其主人公称呼命名,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六宫公主”虽说是个悲剧人物,但是,小说中的她,却是到死都是被人“爱着”的存在。可是她并没有因为这些“爱”而获得幸福,反而在这些“爱”中无法独立,渐渐丢了自我。面对生活困境,她不仅以类似“束手就擒”的方式坐以待毙,最后即便是死了,她也无法依靠自己寻到灵魂归处,而是以迷茫亡魂的姿态徘徊在人间,也是可悲。

爱也可以“杀人”?芥川龙之介笔下死于“爱”的《六宫公主》


反复品读了几遍《六宫公主》,一开始只是觉得六宫公主的悲剧源于她的依赖心理,但是,深入思考以后觉得,人不可能一出生就有这么强的依赖心,通观六宫公主的一生,让她没有过多挣扎就以或顺从、或妥协的姿态去做身不由己之事,最后完全迷失自己的,是他人对她的“爱”。

“爱”里包含的,往往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真挚的情感,爱一个人,便总是期待能给对方最好的。但许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爱的正确形态,许多时候不在于给予对方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而在于思考对方最需要什么。或者这样说,以自我感受为出发点的爱意,许多时候不过是“自说自话”罢了,这种基于自身立场的爱不仅不能给予被爱的对象实质性帮助,甚至还会将对方推下深渊。

而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六宫公主,无疑是死在了父母“自以为是”的爱、乳母“愚笨”的爱,以及爱慕者“利己”的爱中,这类人的爱虽表现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从未考虑过,自己爱公主的方式是否是公主所需要的。在这些人自说自话的“爱”里,六宫公主的灵魂中了“毒”,她被这种不合时宜的爱所“麻痹”,以至最后完全迷失自我,变成了麻木茫然的亡魂。

爱也可以“杀人”?芥川龙之介笔下死于“爱”的《六宫公主》

芥川龙之介


1、父母“自以为是”的爱

作者芥川龙之介对六宫公主的父母并未做过多描述,但三言两语便已足矣。从文中情节来看,六宫公主的父母行事保守,甚至有些古板,对于六宫公主的父亲,芥川龙之介更是在小说开头便点名,公主父亲没法高升的原因便是因为古板的性格,以及他那不合时宜的生活作风。

这样古板的父母,虽然十分珍爱自己的女儿,但是他们的珍爱方式,显然透着他们古板的性格特色。他们即便是在女儿婚配一事上,也不曾想过主动为女儿选择良婿,而是将女儿养在深闺,被动等人上门求亲。由此,我们不难察觉到这对父母在女儿婚事一事上表现出的丝丝怪异。

对于女子来说,婚配关系一生的幸福,既然如此珍爱自己的女儿,当然更多是希望能够选择一个良婿。但是在挑选良婿上,不去主动作出努力,而是被动等人上门,这样能有多大几率去为女儿选中一个好丈夫呢?即便退一步思考,上门提亲之人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爱他们养在深闺的女儿吗?公主一直养在深闺,如果有人提亲,那么提亲者与公主大概率属于素未谋面的关系,既然素未谋面,又何来爱意?也就是说,被动等上门的女婿,提亲的目的可能更多是因为利益牵扯。这一点,珍爱公主的父母难道没有想过吗?想没想过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父母毫无疑问是疼爱公主的,只是他们的“爱”,出发点错了。

爱也可以“杀人”?芥川龙之介笔下死于“爱”的《六宫公主》


父母给予“六宫公主”的爱,实则与许多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如出一辙,以自己过来人的经验,给孩子自以为最好的安排,但是却不曾从孩子本身出发去思考孩子需要什么。在这种“爱”下,孩子沿着父母安排的轨迹成长,久而久之,孩子会在顺从父母安排的过程中渐渐回避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

也就是说,为了迎合父母的爱,“懂事”的孩子趋于折断自己象征自由的“翅膀”,回避真实自我的想法,久而久之,独立的自我渐渐在心中没了位置,甚至在长期的“身不由己”下,连维护“本真自我”的反抗心思都没有了。这样“听话”的孩子,虽然活成了父母最想要的样子,却丢了“让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特色”。就像六宫公主一般,恪守父母教诲,守着古板的父母单调地活着,从小说情节来看,六宫公主觉得自己的生活虽没什么不称心,但也没什么欢乐可言。当然没有欢乐,连自我都没了,还怎么去欢乐?

爱也可以“杀人”?芥川龙之介笔下死于“爱”的《六宫公主》


父母为孩子做了自认为最好的安排,目的无非想让孩子更加快乐,而孩子虽以谨尊教诲的姿态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但也失去了发自内心欢乐,这到底是父母的悲哀,还是孩子的不幸呢?就如文中作为乖乖女的六宫公主,她虽然在父母安排下按部就班地活着,但是,她过得无忧,却也无乐。父母自以为是的爱意,在养成六宫公主的依赖心的同时,也渐渐麻痹六宫公主内在的“真实自我”,内心变得愈发空洞她,心便逐渐丧失感知快乐的能力,公主的生活自然是无乐的。为了孩子快乐而让孩子在自己的安排下活成了心中理想的样子,反而让孩子在顺从中因失了真实自我而丧失感知快乐的能力,也是讽刺。

2、乳母“盲目愚笨”的爱

从故事情节来看,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六宫公主并没有和父母一起等来她的夫君,她的父母死了,没了父母,六宫公主便没了经济依靠。但即便家道中落,六宫公主身边始终守着一位忠心耿耿的乳母,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人许多时候必须经历磨难才能成长,毕竟这个世界可没有父母那般温柔,而我们大多数人,总有离开父母庇佑独自面对世界的时候,六宫公主也是一样。

爱也可以“杀人”?芥川龙之介笔下死于“爱”的《六宫公主》


本来父母死去以后,生活的困窘实则是让六宫公主走向独立的一个好机会,毕竟文中的六宫公主面对日益困窘的生活,也知道要想法子改变这样的局面,但是奋不顾身把六宫公主挡在身后的乳母,让这次珍贵的生活历练失去了意义。

这忠心耿耿的乳母开始替代六宫公主的父母去照顾她,即便生活困窘,乳母也通过变卖家具等方式,维系着公主平淡的生活,而困窘中的六宫公主,不仅没能因生活的困窘奋发图强,反而在乳母的庇护下依旧靠着吟诗弹琴来打发日子。这便让人感到公主性格里的病态成分了,而这种不思进取的病态性格,从情节来看,是公主的父母埋下了种子,而乳母则让种子发了芽。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

乍一看,乳母对六宫公主可以说是不离不弃了,明明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她却心甘情愿地守在公主身边。其实没了父母的六宫公主,对于乳母来说,说得不客气些,更多像是生活上的“累赘”,毕竟六宫公主从小锦衣玉食,养在深闺,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去想,更是难以养活自己。而乳母作为下人,则可以找到别家主顾帮工,维系自己的生活不算太难,但是现在,乳母除了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只会弹琴吟诗的公主。公主是不是乳母“负担”,一眼可辨。

爱也可以“杀人”?芥川龙之介笔下死于“爱”的《六宫公主》


既是负担,乳母依旧选择留在六宫公主身边的原因是什么呢?大抵便是爱了。她是乳母,六宫公主应该是吃着她的奶水长大的,想必乳母对于公主的爱意,不少于公主的父母。只是,乳母表达“爱”的方式,却略显“盲目”与“愚笨”,而就是在这“盲目”、“愚笨”的爱意下,六宫公主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陋习愈发严重,在窘迫的生活境况与公主闲适度日的方式之对比下,公主不思进取的性子颇显病态。

乳母疼爱公主,这自然毫无疑问的,但是她的爱却有些个愚笨,或者说理性不足,她没有思考过公主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而是一味以近乎溺爱的方式帮助六宫公主逃避现实,继而促使她在“不思进取”的病态性情中无法自救。六宫公主既然已经失去了父母,那么六宫公主所面临的核心难题,应当是如何自立的问题。即便此时有乳母照顾她,乳母也不可能照顾她一辈子,六宫公主父母的逝去就是前车之鉴,但是乳母似乎并未想到这一点,以近乎“头脑发热”状态一般将公主挡在自己身后,她不惜变卖宅子里的家具器物,也要让公主维系“得过且过”的状态。

爱也可以“杀人”?芥川龙之介笔下死于“爱”的《六宫公主》


看上去,乳母的不离不弃与体贴照顾十分感人,可感人归感人,事实上乳母的这种爱,除了荒废公主的光阴,加强她从父母那儿就养成的依赖心并激发其不思进取的陋习外,再无任何好处。当然,乳母对于公主并无恶意,但就是这种无恶意而又害人的“爱”,才让爱与被爱的两个人显得尤其可悲。

爱,从来不是盲目替所爱之人挡住所有可能引起人负面感受的困难与灾难,即便是将人从困境中拯救出来,也需要在理性分析与思考过后行动。盲目付出、自作主张为对方规避一切负面感受,很有可能会将所爱的人推入深渊而不自知。毕竟,许多时候人的实质性的成长,更多源自于亲历巨大负面感受后的奋发图强。不曾经历过苦难,又怎么知幸福的难得,不知幸福的难得,又怎能学会奋发图强?

“爱”,实在不应该成为伤害对方的存在,而乳母的“爱”无疑继六宫公主父母之后,进一步剥离了六宫公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她即便生活困窘,也有回避苦难的余地。以至于六宫公主即便深陷窘迫风暴的中心,但因还未山穷水尽,便依旧得过且过地活着,这也愈发加重了她那吞噬“自我”的依赖心,并促使她生出了不思进取的性子,而这不思进取的性子在窘迫现实的反衬下,便多了那么一两分病态色彩。

3、爱慕者“利己的爱”

六宫公主在父母“自以为是的爱”中没了自己的模样,在强烈的依赖心下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又在乳母“缺乏理性”的爱中,即便身处困境,也没办法独立思考,窘境中的她不思进取得近乎病态。父母也好,乳母也罢,他们对于公主的爱,虽然方式欠妥,但是大抵还没有利己初衷,而公主的爱慕者就不一样了,他对六宫公主的爱,有比较强烈的“利己”意味。

故事中,六宫公主为了生活能够继续,便在乳母的建议与安排下和一名官员儿子相会。男子虽然容貌俊美,对公主也是一见倾心,但六宫公主对于男子,虽然不讨厌,但是却没什么爱意。即便没有爱情,公主却以命运没法儿违抗来说服自己,委身于男子。最后,男子因为父亲调任离开公主,要公主等他五年。可男子一去就是九年,还娶了妻,等男子再找到公主时,公主因贫寒生活已经瘦得不成样子,在他的怀中死去。

爱也可以“杀人”?芥川龙之介笔下死于“爱”的《六宫公主》


可是,从文字情节分析,芥川龙之介似乎并不认为“死亡”是人生的闭幕式,真正的闭幕式,在芥川龙之介看来,大抵便是不知苦与乐的麻木与彷徨了吧。而文章的末尾交代,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六宫公主,在死后成了不知天堂和地狱的亡魂。为什么公主死后变成了不知天堂和地狱的迷茫亡魂?这显然是芥川龙之介在暗示什么。天堂一词中,大抵有“乐”的情绪,地狱一词中,则暗含着“苦”的感受。既然六宫公主不知天堂和地狱,那便是她成了不知“苦”与“乐”的存在,不知“苦”与“乐”的迷茫与麻木,可不就是看不见希望的绝望吗?

我们会感受到痛苦,是因为我们的愿望被阻碍,我们因无法被满足而痛苦。也就是说,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我们还未放弃心中的愿望。当我们连愿望无法满足的痛苦都无法感受的时候,大抵便是生发“愿望”的本真自我“死亡”的时候。六宫公主死后的迷茫与彷徨,大抵便在于本真自我的死亡了吧。

而将六宫公主本真自我推向死亡的最后一个推手,从故事情节来看,便是来自于她爱慕者利己的爱了。

六宫公主的爱慕者爱公主吗?他更爱自己,从小说情节来看,他更多是迷恋公主的才貌。真正的爱情,会设身处地去替对方着想,尽力为对方创造幸福,而不是让对方为了自己的前途去忍耐、去等待,更不会在明知对方等待自己的情况下选择另一个人。由此,我们也能理解六宫公主为何无法爱上男子的原因了。爱情里的心动,许多时候生发于对方因爱意而表露出的那设身处地的体贴,从男子后面离开公主且娶妻的举动来看,他更多爱的还是自己、爱自己的前程。更爱自己的他,又怎么会设身处地去为公主着想呢?缺了设身处地的真诚,这样的爱,又如何吸引公主的真心呢?

爱也可以“杀人”?芥川龙之介笔下死于“爱”的《六宫公主》


只可惜,在遇到男子以前,六宫公主在父母的教育下习惯依赖,又在乳母的庇护下不思进取到近乎病态,一路以被动顺从姿态走来的六宫公主,也在爱慕者利己的爱意中,毫无悬念地以顺从的姿态面对生活。只是这一次,六宫公主收获的来自爱慕者的爱,与她父母与乳母那颇有些无私意味的爱不一样,爱慕者比爱她更爱自己。纵观六宫公主与官员儿子的感情,两个人要说是爱情,更多则像是利益交换,男子沉浸在公主的美貌与温柔中,公主呢,对男子虽并无爱意,却在多年养成的依赖心下,自觉以认命的姿态说服自己。

在男子利己爱意中的公主无法爱上男子,但即便公主不爱男子,她却以恋人身份顺从于男子利己的爱之下。这一次的顺从,让公主明显感觉到了身不由己的悲哀。正是六宫公主这一次身不由己的顺从,让她清晰知道男子不是自己真心所爱,这也意味着,她清晰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可是这一次,她亲手将自己的声音“屏蔽”。

或者这样说,爱慕者利己的爱让公主无法获得设身处地的体贴,更无法付出真心,这时,委身于不爱之人的现实让习惯顺从与依赖的六宫公主不得不正视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前期养成的那近乎病态不思进取性子促使公主以扼杀本真的方式压抑内心反对声音。最后本真内心“输了”,依赖心赢了,公主也彻底“死”了,沦为了那不知苦与乐的绝望亡魂。

4、芥川龙之介:缺乏换位思考的爱意,让爱沦为害人“毒药”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公主,更像是死于一场以爱为名义的慢性“毒杀”。

首先,父母以爱为名义让她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公主在此时习惯于遏制真实自己,在被动接受中养成了较强的依赖心,这是公主“中毒之初”。

而后,乳母在公主父母死去以后一股脑为她撑起一片天,以至于即便生困苦,公主依旧吟诗弹琴,这种窘困生活下的不思进取,近病态,此时公主“中毒已深”。

最后,习惯在爱中依赖与顺从的六宫公主遇到了比爱她更爱自己的爱慕者,六宫公主开始感到身不由己,但她的依赖心与近乎病态的“得过且过”性子促使她用“认命”说服自己不去反抗,最后终于扼杀了本真自我,此时,六宫公主大抵算是死在了以爱为名义的“毒”里了。

纵观六宫公主一生,她从高贵公主沦为不知天堂地狱的绝望女魂,难道是因为她的生活充满冰冷?恰恰相反,她从出生到死亡,一直都被爱着,但是,也就是这些伴随她一生的爱,彻彻底底地葬送了她。


爱也可以“杀人”?芥川龙之介笔下死于“爱”的《六宫公主》

曾经在《庄子》这本书中读到“鲁侯养鸟”的故事,故事中鲁侯十分喜爱忽然造访的海鸟,他为海鸟献上美酒美食,演奏动听的音乐,但是海鸟面对美酒美食和音乐,却头晕目眩,十分害怕与悲伤,三天后便死去了。

鲁侯明明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拿来招待海鸟,却促成了海鸟的死亡,这是为什么?用庄子的话说,是因为鲁侯

“以己养养鸟”,什么是“以己养养鸟”?就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思考对别人好的方式,鲁侯掏空心思给海鸟自认为最好的东西,但是却殊不知,鸟是鸟,人是人,人认为最好的东西,对于海鸟来说,却是致命的存在。也就是说,鲁侯的“爱意”杀死了“海鸟”。

就犹如死在鲁侯爱之下的海鸟一般,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六宫公主何尝不是死于其父母、乳母、爱慕者之爱下的“海鸟”呢?他们没有思考过六宫公主真正需要什么,以自认为最好的方式爱着公主,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公主真正需要什么。这样的“爱”,让公主在该成长的时候没能好好成长,在该磨炼的时候,没能更好地磨炼,在该反抗的时候更没能鼓起勇气反抗,最终,面对周围人的自说自话的“爱”,六宫公主以顺从的姿态在强行让自己适应那“不合身”的爱,她终于在扭曲中破碎,失了自我,成了不知天堂和地狱的绝望亡魂。

从六宫公主的一生来看,她确实被爱了一生,但是也被这些“缺乏换位思考”的爱意“毒害”了一生。要知道,爱的伟大,在于无私地成就对方。有些情绪,看上去真的很像“爱”,但是却无法成就对方,为什么?因为这些“爱”,并未建立在“换位思考”的理性之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性,所以,既然要成就对方,期待对方幸福,就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对方最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以自身出发点,把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想也不想一股脑塞给对方。

爱也可以“杀人”?芥川龙之介笔下死于“爱”的《六宫公主》


每个人都是特别且相对独立的个体,要知道,有时候,一些东西于我们是蜜糖,于对方则是砒霜。精读《六宫公主》这篇文章,我们更像是观摩了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一场以爱为名义的慢性“毒杀”,在这场“毒杀”中,被害者无辜,“害人者”更是可悲,“害人者”无意害人,本想让对方幸福,付出的是爱,最后却用自己的爱亲手将所爱之人推向深渊,这怎么能不可悲呢?

所以,爱是一门学问,爱一个人,不是简单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塞给对方就够了,我们还需要注意,我们的爱会不会给对方造成困扰,我们要有换位思考的素养,设身处地思考对方最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厢情愿去以己度人,将“砒霜”用“爱”的名义喂到自己所爱之人的嘴边。


  • 《六宫公主》收录于以《罗生门》命名的芥川龙之介小说集中,《六宫公主》原文可参考“高慧琴”翻译的小说集《罗生门》。
  • 我是颜小二,带你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