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清明習俗——姜堰雜記之十八


姜堰清明習俗——姜堰雜記之十八


姜堰清明習俗——姜堰雜記之十八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這首詩,在中國,恐怕三歲小兒都能夠出口成誦。詩中所傳達出的那種悲情愁緒,更是讓人難以釋懷。而自古以來,清明就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它既是我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晴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一詞稱謂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了。作為節日的清明,它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古代真正傳統的祭祀掃墓禁火的日子是寒食,由於寒食和清明日期接近,二者逐漸就合二為一稱為清明節)。

清明節是一個全國性的節日,全國有二十五個民族都過清明節。清明節習俗雖然各地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其基本主題。此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枝、禁菸火、吃冷食等。豐富有趣的習俗,使得清明節成為一個民俗性極強,很富有特色的節日。特別是清明祭祖,可以說牽動著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每當清明來臨,不管身在何方,只要有可能,都會不遠千里、萬里,回到家鄉,給自己的祖先和去世的親人磕上一個頭,表達一下後輩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源遠流長的清明習俗文化,成為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在姜堰,有著獨特的形式和內涵。姜堰位於長江、淮河兩大流域之間的蘇中平原,地跨裡下河水網地區和沿江高沙地區,水土肥美,氣候溫潤,物產豐饒,又處於南北文化交匯帶,具有良好的自然、人文生態環境。在這裡,清明習俗除具有與全國各地相同的共性內容外,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形成了以清明“溱潼會船”為載體、以祭祀英烈、恤孤招魂為核心、以水上賽船狂歡為形式,以各種民俗文藝、民間藝術表演展示為內容的,歷經數百年而不衰,在全國絕無僅有的“水上清明節”習俗。2008年6月,“清明節·溱潼會船”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2011年12月,江蘇省文化廳在姜堰設立“省級姜堰清明習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我作為責任人,牽頭承擔了實驗區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

我在文化部門供職,長時間分管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姜堰天目山遺址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溱潼會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溱潼鎮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都是由我牽頭完成的。對於“省級姜堰清明習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我自然不敢怠慢,按照國家和省文化部門關於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要求,我邀請姜堰俞華生、夏蔭祖、竇亞平等幾位專家一起,組成課題組,研究撰寫規劃綱要,並由我最終執筆統稿,又請東南大學、省非遺保護中心和省文化廳幾位專家幫助指導、修改,最終形成了《姜堰清明習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並通過了省專家組評審。

那麼,姜堰清明習俗有著哪些具體的形式和內容呢?根據《規劃綱要》內容,這裡摘錄如下:

其一:清明會船

“清明會船”又稱“清明盛會”、“利孤盛會”,據傳起源於岳飛抗金(也有傳說起源於明代侯必大抗倭等多種說法),已有八百多年曆史,分佈在姜堰裡下河地區以及鄰近的興化、東臺、江都少數鄉鎮,約有五百多平方公里範圍的上百個村莊內,因為以溱潼為中心,故又稱“溱潼會船”。會船流程有選船、抱篙、試水、鋪船、祭祀、赴會、競賽、表演、送頭篙、酒會、唱夜戲等,會船的種類有篙子船、划子船、供船、花船、龍船、拐婦船等。每年清明節前十天左右,各村豎起會旗,開始舉辦會船活動,全民參與。家家做餅蒸糕,戶戶邀親帶友。男女老少,無不玩船弄舟,河湖港口,盡是槳聲篙影。與此同時,舞龍、舞獅、跳馬燈,花籃、花擔、蕩湖船及各類民間文藝演出也紛紛出臺,處處笙歌不絕,充滿歡樂的節日氣氛。清明節次日,會船活動進入高潮,四鄉八鎮上千船隻會聚到溱湖,參加賽船競技和文藝表演活動,千篙萬槳雲集湖面,篙手、演員達一萬餘人,觀眾遊客紛至沓來,環湖四周多達十餘萬人,聲勢十分浩大,場面十分壯觀,堪稱“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風情之博覽”。“清明會船”由於所有的活動都在水上進行,因此又被稱為“水上清明節”。還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廟會”。

其二:祭祀信仰

清明節民間俗稱“鬼節”,祭祀是其主要內容。姜堰清明祭祀有一種特有的形式,這就是撐會船祭祀孤墳野鬼、忠魂英烈。人們在清明前為自家的祖墳培土上供、燒錢化紙,清明當天在家中以豆腐、卜頁、糰粉等做成素菜,供奉先祖,清明節第二天一大早,各家撐會船外出祭祀。在船出發前,先用“六隻眼”(豬頭、公雞、鯉魚)到廟裡敬菩薩,點上大香後,所有的篙子手、划子手必須磕三個響頭,然後把“六隻眼”請上船,放於船頭,將船在河面上撐一遭劃幾圈,然後再把“六隻眼”請上岸。菩薩敬好後,然後大家撐起會船去河邊的荒冢野墳處燒毛昌紙(冥幣)、撒米飯,在墳地上舞龍、敲鑼打鼓。這些墳都是無主墳,據傳說是當年岳飛的部隊在溱潼地區與金兵作戰犧牲的將士的墳塋。當年的百姓就是撐船收葬陣亡將士的,會船也是由此演化而來,所以,會船既稱“清明盛會”,又稱“利孤盛會”。這種祭奠、招魂活動,由民間自發而延續至今,體現出姜堰地區的人民自古以來對於團結禦侮、崇揚忠烈、敬念祖先、恤孤憐貧等美德良俗的文化認同。

在清明會船期間,民間還有一種信仰,就是“送頭篙”。“頭篙”是篙子船上站在最前頭的篙手所撐的篙子,“送頭篙”也叫“送紅”。會船舉辦前,先到廟上用四寸長、一寸寬的紅布條掛紅,然後將紅布條扎到頭篙上。會船活動結束後,篙手們將頭篙送給久婚不孕、或想養男孩的人家,如果第二年這戶人家果真生養了小孩或男孩,就要還願,還願一般是為會船抱一船篙子(大約三十根),母親把孩子抱上船,帶了香、燭、紙去廟內敬菩薩了願。“送頭篙”實際上是姜堰民間的一種生殖崇拜,在清明節祭祀逝者的同時,寄託了人們對新生命的期盼。

其三:廟會集期

姜堰廟會集期較多,全年有近七十次之多,而大多集中在清明節前後,特別是裡下河水鄉的幾個鎮幾乎村村都有廟會,且規模較大,參與人數多,特色明顯。如溱潼湖西莊農歷二月二十的老君會、橋頭的二月十五廟會、淤溪馬莊的三月三廟會、淤溪武莊的三月十八廟會、俞垛宮倫的三月初三廟會、興泰二月十五的沙垛廟會、華港的三月十八廟會、姜堰的三月二十八廟會等。廟會的重頭戲是迎會。迎會由雙面大鑼鳴鑼開道,“肅靜”、“迴避”虎頭牌、五色彩幡及刀槍劍戟十八般兵器緊隨其後,宛如聖駕出巡的儀仗隊,再後是坐著菩薩的八抬大轎。各地所迎菩薩不同,有關帝菩薩、侯王菩薩、老君菩薩等。菩薩身後是舞龍隊、舞獅隊、踩高蹺、蓮湘、腰鼓、花船、花擔等民間歌舞表演。在迎會隊伍中還有一支龐大的燒香隊伍,引人注目。迎會途中,各商家住戶紛紛燃香候“駕”,大街小巷圍觀人群擠得水洩不通,真是盛況空前。

廟會除迎會外,便是集市貿易。廟會同時也是盛大的商品交易會。從五金百貨、農用物資、日用家電、棉布服裝到乾鮮果品、各式小吃,應有盡有。特別是鐵、木、竹小農具樣樣俱全,並有菱種、芋頭種及各種瓜種出售。此外,還有執五洋花蛋、擲骰子、抽牌九、看洋畫、擺糖攤、賣爛藕、吹糖人、捏麵人、玩雜耍、專治跌打損傷和算命打卦的,真是三教九流,無奇不有。

其四:農事漁事

姜堰流傳許多關於清明的農諺:“清明浸種,穀雨下秧”、“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到,麥叫叫”、“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栽樹莫要過清明,栽上棒槌也發青”、“正月裡過年,二月裡拜年,三月裡種田”、“二月裡清明不著慌,三月裡清明早下秧”等等。這些諺語告訴人們,清明一過,各種農活都忙起來了。外出逃荒做小本生意的農民也紛紛回鄉收拾農具,準備種田。清明這天,稻穀必須浸種,老菱必須下種,豇豆、扁豆、絲瓜、番瓜、菜瓜、香瓜、水瓜也要下種。清明前後,一些村莊還要組織“春工會”、“青苗會”,請香火設壇做會,敬土地公公,希望土地公公保佑禾苗茂盛、五穀豐登、六畜平安。

溱潼是水鄉,解放初期,溱潼地區有漁船上千條,漁民三四千人。每年清明前後,漁民們都要舉行一次規模盛大的集會,叫“漁蘭會”。集會這天,各村各幫漁民匯聚到一起,用豬頭、公雞、鯉魚“六隻眼”供奉漁神“耿公菩薩”,然後呼“馬弁”。“馬弁”穿鋼錐、執鋼鞭、燒香敬神後,就到各漁船上“打掃”(避邪消災保平安),漁船皆焚香迎接。漁蘭會結束後,漁民們在廟會上購買好苧麻、麻線及蝦籠、長魚椏子等漁具,各自回到所在的河港捕魚。

其五:服飾飲食

清明看會的大人小孩都穿戴一新,幾乎都把過年的衣裳穿上身。其中有兩個特別之處:一是姑娘、大嫂頭插柳花(柳花系將柳枝皮、芽抹至枝末成柳花);二是男孩頸項內戴柳枝編成的花環或頭上戴柳枝編成的柳帽。清明插柳除裝飾因素外,還有一說:因清明是鬼節,柳在人們心目中有辟邪的功能,故而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划船、撐船的人服飾統一,男的青布褲,白對襟褂,腰繫或紅或綠或黃汗巾,白布綁腿,腳穿草鞋,顯得威武幹練。解放初,亦有男士一式禮帽,顯得華麗尊貴。女劃手則紅衣綠褲銀項圈。解放初盛行頭戴紅花眼架墨鏡,十分雅麗丰韻。現在更是一船一式,一船一色,滿湖五彩繽紛,美不勝收。

清明飲食以素為主,敬亡人也是素菜葷辦。涼粉切成方塊為紅燒素肉;糯米飯和蔥花炒後用漿皮包成油條粗細,切成一寸長的段兒用油炒一下,成為素大腸;紅燒豆腐、油炸豆腐、鹵素雞、炒卜頁等,若有香菇、木耳、白果、金針菜同燒,味道更美。清明節這天早上,用柳芽攤餅吃也是姜堰地區的習俗。柳樹暴芽,預示著春天來臨,將柳樹上嫩嫩的柳芽抹下來,和到麵粉中,攤成薄薄的麵餅,吃到嘴裡,特別清香可口。另外,清明吃螺螄,也是姜堰人的飲食習慣,清明前的螺螄沒有籽,肉肥味美。據說清明之前吃三次螺螄,能使人清神明目。

清明會船結束後,篙手和參加會船活動的人還要集中在一起吃“六隻眼”和“百家飯”。這也是清明期間才有的特殊飲食。“六隻眼”是祭祀用的三牲,指豬頭、公雞、鯉魚,必須整燒,不能剁開;“百家飯”是指用每家每戶投來的米煮成的飯。晚上篙手們在院子裡圍桌而坐,上菜時,先捧上整燒豬頭,接著上雞,最後上魚。動筷子前,先由撐頭篙的篙手夾一塊肉、一塊雞、一塊魚,再斟滿一杯酒,灑於屋外,然後大家再開吃。除篙手們吃喝外,凡有孩子的人家必盛一碗飯菜,帶回家給孩子吃,既保一年平安,又寓意孩子日後能吃“百家飯”。

其六:演藝娛樂

清明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應該顯得凝重,甚至充滿一種憂傷的氣氛,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不過在姜堰,清明節第二天所舉行的會船活動,卻是一個水上狂歡的盛會。除了會船表演、比賽外,水上、岸上、船上還有龍舞、獅舞、踩高蹺、腰鼓、蓮湘、花擔、花船、河蚌等表演,村文藝宣傳隊還編排了很多小型多樣的文藝節目登臺演出,每個村的供船、花船、龍船以及篙子船、划子船還開到各個莊子以及工廠企業的河邊碼頭進行表演,“會頭”(負責組織會船活動的頭兒)還會請戲班子來村裡搭臺唱戲,既有揚劇、淮劇,也有錫劇、黃梅戲,每村都會唱五至八天戲,家家戶戶帶親邀友前來看戲。人們覺得不演幾場大戲,就不如鄰莊興旺,這一年就不會發達。

此外,清明節期間打麻將、扒紙牌,也是姜堰地區人們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民間有一句俗語:“清明不扒牌,死了沒得人抬。”為什麼清明期間流行打牌?一是人們為了祭祖紛紛回鄉,大家聚在一起,沒有什麼事做,自然,打牌就成了最好的娛樂活動;二是清明雖是農事的開始,但畢竟還沒有忙起來,人們有的是空餘時間,而且天氣不冷不熱,也正是打牌的極好時機。據說,不管是在城裡,還是鄉下,喜歡打牌的都以女人居多。有一則民謠是這樣唱的:“楊柳青,楊柳槐,街上馬馬兒好扒牌。腳一蹺,懷一解,乖乖肉來喝奶。”大概是說街上(鄉下可能也一樣)的女人迷戀於打牌,連孩子要喝奶也不肯停下,而是一邊給孩子餵奶,一邊扒牌,兩不誤。由此可見清明打牌風俗之一斑。當然,還有放風箏、郊外踏青、盪鞦韆等等,也是姜堰地區清明期間人們喜歡的娛樂活動,在此不再一一細說了。

姜堰清明習俗文化,核心的內容仍然是清明會船,它為清明節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形式,那就是“水上清明節”,它為清明節拓展了仁愛的範疇,那就是對“孤墳野鬼”的招魂和憐恤,它為清明節豎起了一根生殖崇拜的“頭篙”,在祭奠逝者的同時,更呼喚新生命的誕生!這樣的清明習俗,在全國是獨特的,它豐富了我國清明習俗文化的內涵。

“省級姜堰清明習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為姜堰清明習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一個極為難得的機遇。如何抓住這一機遇,以姜堰行政區域內、特別是以溱潼為中心的裡下河範圍內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為依託,對姜堰清明習俗文化的諸多表現形式,尤其是對以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溱潼會船”為重點,實施整體性保護,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在編制規劃時,我們做了這樣一些安排:

一是確定保護範圍。姜堰清明習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姜堰行政區域為保護範圍,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分佈狀況和文化生態環境,劃分為重點區域和一般區域。重點區域為老通揚河以北里下河地區,以溱潼鎮為中心,包括溱潼鎮、興泰鎮、俞垛鎮、淤溪鎮、華港鎮、沈高鎮、婁莊鎮、橋頭鎮以及姜堰鎮和白米鎮北部地區。該區域總面積五百二十六平方公里,人口四十點五萬。一般區域為老通揚河以南上河地區,以姜堰鎮為中心,包括顧高鎮、蔣垛鎮、大倫鎮、張甸鎮、梁徐鎮以及姜堰鎮、白米鎮南部地區。該區域總面積四百零二平方公里,人口三十九點五萬。

二是確定保護對象。姜堰清明習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保護對象為其劃定範圍內的各類清明習俗以及與之相關的自然生態、歷史遺蹟,特別是構成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核心內容——以活態存在並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鎮、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特色文化村落,各級自然保護區等。

三是確定保護步驟。文化生態區的保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此,我們將姜堰清明習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保護規劃劃分為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為五年,明確不同的目標任務,最終達到真正建成科學規劃、合理利用、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文化生態平衡、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傳承,文化和經濟社會都能夠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和特色鮮明的文化生態保護區。

按照上級的有關文件精神,我們在保護原則、保護方式、保護措施、保障機制上都做了詳細規劃。特別是在突出重點、整體保護上,確定了一個核心區域和六個重點項目:

一個核心區域:以溱潼鎮為中心,包括溱潼鎮、婁莊鎮、沈高鎮、橋頭鎮、淤溪鎮、俞垛鎮、興泰鎮、華港鎮及姜堰鎮、白米鎮北部地區的區域。這一地區屬江淮湖窪平原,典型的裡下河水鄉。由於這種獨特的水網地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與上河地區完全不同,其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清明習俗獨特,“清明會船”覆蓋其中80%的區域。

六個重點項目:一是中國姜堰·溱潼會船節(每年一屆,突出其原生態、活態傳承);二是水上祭祀儀式(祭祖、掃墓、祭祀英烈忠魂、孤墳野鬼);三是清明服飾飲食(插柳花、戴柳帽、吃柳葉餅、吃六隻眼、吃百家飯及其他水鄉服飾、飲食等);四是水鄉船文化(木船修造技藝、水鄉船俗等);五是廟會(行會典儀、民俗表演、民間藝術、戲臺、商貿);六是農事、漁事、窯事(稻作生產、漁民信俗、磚瓦生產工藝、磚雕技藝、窯工號子等)。

對於清明習俗文化實行生態性保護,需要我們文化工作者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研究,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關心和支持。期待著通過姜堰清明習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立,不斷完善保護措施和開展保護工作,加強對與人民群眾生活關係密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構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使姜堰清明習俗文化能夠世代相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最後謹錄一首當代詩人石林的詩作《清明溱潼會船》作為本文的結尾:

水上氤氳日照初,

龍舟競發匯溱湖。

彩旗飄拂千篙舞,

鼓樂喧鳴萬眾呼。

民俗風情傳古趣,

家鄉建設寫新圖。

賓朋驚豔花船美,

節日陽春氣象殊

姜堰清明習俗——姜堰雜記之十八


姜堰清明習俗——姜堰雜記之十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