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讀書的真正意義


雜記:讀書的真正意義


在眾多為讀書的金句裡,我最喜歡的其實是蒲松齡的這一句: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


01

莊子說,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我們從未知到無知,再到知之為知之。這是一個探索光明與希望的過程。讀書是為了知道,是為了明白。是為了擺脫未知與無知的束縛。

人最可悲的必然是無知。是眾人侃侃而談,你卻無以言表的尷尬。是眾人禮上往來,你卻無動於衷的無情。

讀書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知理”和“知禮”。

自然萬物皆有理,讀書便可知道里面的道理。就好像讀過書的人就知道,兩個鐵球一定會同時落地,而沒讀過書的人當遇到問題的時候還需要去佐證或理解早就被前者熟知和邏輯。

讀過書你會知道,蝦和西紅柿不能一起吃。而沒讀過書拉了肚子還不知道為什麼。

生活中有很多萬事萬物運行的道理,你讀過相應的書,自然就明白,可以直接用之。而沒讀過書,遇到問題時卻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無謂的證明與試錯之上。

吳軍老師的《見識》裡,認真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基線差距就源自於你對知識的無知所浪費的時間。這也會現代社會在職場中為什麼會把學歷放在第一位,而經驗卻放在了第二位。因為讀書多的人更加明白很多問題的根本道理,這樣試錯的成本會更低。接受新鮮事物的時間會更快。

換句話說,增長見識最方便直接的方式就是讀書。

因為書痴者文必工,那些為書來痴迷的人寫出來的書必然是好書。那些為專業付出了所有的人寫出來的書一定是實話。

與其說讓你知道了很多道理,還不如說為你的求知節約了很多時間。


02

與人和諧皆需禮。

《論語》說“益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也就是說對自己有益的喜好,一是喜歡用禮節來規範自己行行為,喜歡多說別人的優點,喜歡與賢良的人為朋友。

知道與人相處的道理,就是懂得了禮節。所以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也提到過“不學詩,無以言”,如果你不學習《詩經》裡面的為人之禮,如何與上流社會的人交流呢?這裡的“無以言”當然不是指無能說話,而是與上流社會的人交流。

所以知道上流社會的人在想什麼,知道如何與這群人相處,唯一的通道就是讀書。

《紅樓夢》也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無非也是告訴我們讀書的真正竟義有二,即“知理”與“知禮”。

讀書就也了與智者溝通的橋樑,或者是成為智者的必經之路。在每一個追求真理的路上,都少不了讀書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文人皆重學,所以才會有“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提醒。文人也清高,就有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感概。但無論文人骨子裡是否飄上了天,在聖賢的書本面前,繞再大的彎最終也會低下頭來。


03

曾經我與某創業地產公司的老總有過一次很奇怪的談話,其目的是他希望我給他推薦一個員工,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寫的人。

當時我不太明白,他所謂能寫的人是個什麼樣的概念。結果他提出的條件著實嚇了我一跳,懂商業模式、會市場營銷、能品牌運營、熟悉行政管理,起初我以為他是想招一個全能性人才,我確實覺得這個難度太大了,

後來才知道,他是想要很多個,無論在哪個領域擅長,但前提是能通過優秀的文字形式把這些東西表達出來。現在的員工一個個交給他的東西就像中學作文一樣。這是他最頭痛的事情。

後來我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試試去知乎這樣的知識分子自媒體平臺找找。我給他的理由是,那上面的讀書人很多。

特別是某個領域的優秀回答者,這上面一堆又一堆懷才不遇的騷客。在我知道的圈子裡那筆法精準、專業通透、見解獨到的能人比比皆是。知乎最主要的矛盾就是騷客與伯樂的擦肩,你去剛好可以在肉多狼少的環境裡任意挑選。

這位老總信了我的話,結果幾個知乎筆友,就這樣成了生活好友。

當然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一個問題,自媒體一直在想方設法的為創作者打造盈利模式,卻從來沒想過為創作者打通盈利通道。引流高等需求。

雜記:讀書的真正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