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廟號是高宗是什麼意思?

zhengzengcheng158684


咱們吧問題簡單化,直觀化來說。這東西就要從廟號根本說起。廟號也等於是對這個皇帝生前的一個蓋棺定論。

例如你所問的高宗:歷史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諡法為高宗的君主一般都處於王朝中衰起點,比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宋高宗的廟號代表的則是功過參半,他建南宋於江南使得當時的局勢並沒有進入南北朝那樣的亂世中是他的功,但卻假借秦檜之手除去了岳飛等功高震主的抗金武將則是他的過。

至於你問的乾隆皇帝,也就是清高宗弘曆——使康乾盛世達到頂峰,但他生活過於奢靡,且好大喜功大興文字獄,留給嘉慶的則是一個千瘡百孔,奢靡成風的國家。所以嘉慶才給他上高宗廟號,寓意功過參半。


半夏錦年似夏天


清朝十二個皇帝,除了宣統以外,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廟號是什麼意思?辭海里廟號有一個解釋,它這麼說:“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並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始於殷代,其後歷代封建帝王,都有廟號。”就是說廟號起源於殷代,一直到清朝,廟號的特點是皇帝死了之後才有,皇帝死之後他要進太廟,或者家廟,奉先殿。廟裡頭有一個神主,一個木牌位來祭祀他,這裡頭要給他一個稱號,叫做廟號。第一個皇帝努爾哈赤廟號“太祖”,第二個皇帝皇太極廟號“太宗”,第三個皇帝順治廟號“世祖”,第四個皇帝康熙廟號“聖祖”,第五個皇帝雍正廟號“世宗”,第六個皇帝乾隆廟號“高宗”,第七個皇帝嘉慶廟號“仁宗”,第八個皇帝道光廟號“宣宗”,第九個皇帝咸豐廟號“文宗”,第十個皇帝,同治廟號“穆宗”,第十一個皇帝光緒廟號“德宗”。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百曉生談歷史


在諡法裡,“高”這個字是非常難得的:

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

因此,歷朝歷代諡號、廟號帶“高”字的,基本都不是一般人。比如商高宗武丁,開創了商朝有名的盛世;又比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都是開創之君,其人在歷史上正面評價也很高。

但是有意思的是,當“高”和“宗”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就不是那麼正面了,甚至還帶有明褒暗貶之意。

中國歷史上正統王朝的高宗,除了武丁以外,主要有這麼幾位:

  • 漢高宗劉奭,即漢元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東漢時廢除廟號)
  • 北魏高宗拓跋濬,452年-465年在位
  • 南朝齊高宗蕭鸞,494年-498年在位
  • 南朝陳高宗陳頊,569年-582年在位
  • 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
  • 宋高宗趙構,1127年-1162年在位
  • 清高宗,即乾隆帝,1735年-1796年在位

這些人裡面,劉奭除了把王昭君嫁出去以外就沒啥著名的事,而西漢由盛轉衰也是從他開始的;

拓跋濬還算不錯,就是死的太早;

蕭鸞靠政變上臺,在位期間濫殺宗室,把齊朝折騰得奄奄一息,他死以後不久齊朝就被梁朝取代;

陳頊和蕭鸞一樣以政變起家,在位期間同樣濫殺宗室,期間雖有克服江淮的舉措,卻很快就丟掉了故地,陳朝在他的手裡也開始走向衰落;

李治就比較著名了,唐朝疆域在他手裡達到頂峰,但是在他死後不久天下就姓了武;

趙構就更不用說了,美其名曰中興之主,其實就是個只會搞政治沒有戰略眼光的失去生育能力的崽種。

我們可以看出,以上的這些高宗,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王朝在此由盛轉衰。對照到乾隆身上,可謂是一以貫之,這個廟號實在是意味深長。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青言論史


高宗,廟號的原則是“祖有功而宗有德”,稱宗者有德。而高則是功高者曰高。並不能按照《諡號解》中的含義進行解釋。

原因:

給祖先起廟號,起源於商朝,而後的周朝用諡號,秦朝則是認為這是臣議君,子議父,而將廟號和諡號都廢止了,廟號和諡號重新使用於漢朝。

先說這個是有些人將廟號和諡號搞混了

商朝的廟號很珍貴,即使到了漢朝也不是沒個皇帝都有,而到了後世皇權加強,基本上每個皇帝都都有了廟號。但是商朝的廟號能取的字只有是“太、高、世、中”四個,即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

後世皇帝大王朝十幾位皇帝,顯然不夠用。

因此人們採用想到了用諡號中的字來創新廟號。當然最初的四個字都是很珍貴的,能評上的太祖、太宗、高祖、高宗等等都是這個王朝中比較出色的皇帝。


歷史小知


廟號,起源於商朝。是指古代皇帝駕崩以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高宗等。

廟號一般分為“祖”和“宗”,這兩個字有什麼區別呢?《孔子家語》中提到:“祖有功而宗有德”,這就是“祖”和“宗”的區別,即有功稱祖,有德稱宗。一般開國皇帝用“祖”,之後的皇帝用“宗”。

中國歷史上獲得高宗廟號的四個皇帝,分別是:商高宗子昭,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趙構,清高宗愛新覺羅 弘曆。那麼高宗的“高”是什麼意思呢?

在《諡法》中,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所以“高”是很高的讚語。但是高宗的廟號還有另一層含義,一般獲得此廟號的皇帝都處於國家興衰的轉折點,高宗也代表功過參半。

清高宗愛新覺羅 弘曆,清康熙皇帝孫子,雍正皇帝第4子,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1735年即位,定年號乾隆。

乾隆在位60年,再加上在太上皇位的4年,共執掌國家權力64年。期間,平貴州、廣西、湖南的苗民叛亂,征服準噶爾汗國、回部,平定大小金川,擴大清朝版圖(將天山南北二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地區收入大清)。其中準噶爾汗國從大清立國之後,一直與之有摩擦,多年來雙方互有勝負,清朝前幾位皇帝對之無可奈何,這一局面在乾隆時期結束,乾隆也是完成了祖宗前人未盡的事業。

乾隆執政中期,清朝的農業、商業等得到空前的發展,耕地面積增加,人口增長,國庫充盈。

但是在乾隆執政中後期,由於好大喜功,致使國庫空虛,再加上大興文字獄,使得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大踏步倒退,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

後來的甲午戰爭失敗,列強入侵,割地賠款,是清朝落後統治的必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