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一本寫給“自己”的書——做你自己,忘記我


《沉思錄》:一本寫給“自己”的書——做你自己,忘記我

《沉思錄》何懷宏最新修訂版


1

我第一次真正地瞭解《沉思錄》,是通過何懷宏老師的翻譯。

《沉思錄》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一本鉅作,書中記述了他對自我、生死、理性、信仰等問題的深刻思考。

這本書自問世以來,在這將近兩千年的歲月裡,無數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以及普通百姓,都從其中獲得過不一樣的啟發和思考。

作為國內深度研究《沉思錄》的第一人,20世紀80年代,何懷宏老師,以他那凝練傳神的譯筆,向我們中國讀者展現了這部偉大作品的原貌,並且他翻譯的《沉思錄》被人們譽為內地最好的翻譯版本。我也因此瞭解了《沉思錄》。

而事實上,我第一次真正地認識何懷宏老師,就是通過《沉思錄》。

何懷宏老師,於1954年出生在江西。他一生的經歷也和那個年代的學者一樣,有些曲折,卻不失為人生的一筆財富。

他高中畢業後,在搬運公司做工人,隨後入伍在軍隊待了11年,1984年轉業以後,他出人意料地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倫理學專業研究生,從那以後,他和哲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何懷宏老師表示,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社會從封閉的氣氛中走出來,很多東西都在調整,處在摸索和重新建立的階段。他個人也迫切地渴望在精神上尋求某種出路,就他個人而言,所涉獵的哲學主要是人生哲學,關心的是廣義的人生問題,也包括社會倫理。出於種種機緣湊合,他才報考了哲學系倫理學專業的研究生,並且一直做了下來。

在接觸到了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以後,何懷宏就決定要將這本書用最好的形式推薦給中國讀者。

於是,1988年,34歲的何懷宏老師開始翻譯《沉思錄》這本鉅作。

何懷宏老師覺得,《沉思錄》一書是靈魂的低語,是一本寫給自己的書,它有讓心靈寧靜的力量,因為當時翻譯之初,他的祖母剛剛去世,他說:“這一工作漸漸撫平了我心中的悲傷”。

對何懷宏老師而言,這種讓心靈寧靜的力量其實根源於他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現實的經驗。《沉思錄》的翻譯,對他來說,也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這是一本包含“何懷宏沉思”的沉思錄。

《沉思錄》:一本寫給“自己”的書——做你自己,忘記我

馬可·奧勒留


2

作為一本寫給自己的書,何懷宏老師沒有將《沉思錄》這本經典讀物現代化和世俗化,而是將自己的思考融於其中,在純粹的哲思範圍內進行經典的解讀。

他對這本書抱有敬畏之心,卻又不失自我,他將原作者的思想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構成了“雙重思考”的沉思合奏,從而給中國讀者帶來了關於《沉思錄》獨特的思想再現。

在翻譯《沉思錄》20年後,他依舊反覆品讀這本經典著作,最後結合20年以來對人生的思索,推出了《何懷宏品讀〈沉思錄〉》一書,並重新對《沉思錄》譯本進行修訂。

他在譯本中增加了註釋,將馬可·奧勒留的生平、經歷、思想來源等都進行了梳理,並且在品讀部分對書中分散的語錄進行了歸納整理,為其賦予精妙的小標題,準確又富有創造性地將這位古羅馬偉大皇帝的思想展現在我們眼前。

何懷宏老師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解讀,將這本《沉思錄》歸結為一本涵蓋了社會倫理、個人倫理和精神信仰三個維度的“思考之書”。

在社會倫理方面,何懷宏老師認為:奧勒留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思考可能是最少的,但卻可能是最好的,或者說是在古典心靈中與現代社會最為契合的。

儘管奧勒留是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但他從未考慮過使用自己強大的權力來推行他的哲學,他始終“把自己視為與任何別的公民一樣平等的公民”。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們享有言論自由和權利平等,最大範圍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這與現代社會的自由平等思想尤為契合。

在個人倫理方面,何懷宏老師也有自己的看法:奧勒留的倫理思考主要還是一種個人倫理學,是一種自我倫理學,或如中國的儒家學者常常稱謂自己的學問那樣,是一種“為己之學”。

奧勒留在其《沉思錄》中也同樣多次地談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和短暫,與中國關於死亡的思想有相同之處,他也談道,死亡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奧勒留對死亡的清醒認知,又與中國思想有不同之處。

奧勒留的這種對死亡的清醒認識,除了可以用來幫助我們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和無窮無盡的煩惱之外,也可以有助於我們看淡對世間功名利祿的追求。但是這種追求不是“及時行樂”而是“及時行德”,他認為,一個人應該過一種有德的一生,而非縱慾的一生,從而真正體現一個人與自然本性相合的本性。

在精神信仰方面,何懷宏老師同樣有自己的見解,他指出奧勒留思想主要體現了四個精神及品格的特質:

一是理智的誠實:在《沉思錄》中,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作者不多談死後,不打探來世,不討論靈魂不朽,當然更沒有死後的賞善罰惡、天堂地獄或者來世的因果報應。他只是大致地滿足於自身感覺到的自然界的神意和人身上的神性,而這種神性其實也是一種普遍的理性。但是,他也決不否定神的存在,以及某種天意與人的德行的必然聯繫。

二是平衡的中道:在奧勒留《沉思錄》第一卷中提到的幾位斯多亞派哲人及他自身的行為方式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對待物慾方面,他們絕不縱慾,但也不禁慾,而只是自然而然地節慾。這是從心底裡更看輕這些外物,也是要更專注於自己的精神。他們平時的生活和行為一如常人,並不炫人耳目,然而,不管外界發生什麼變故,他們將始終堅定如常。

第三是溫和的堅定:奧勒留不僅用理性和意志節制自己的慾望,也用理性和意志控制自己的激情。他始終是溫和的,寬容的、與人為善的,但也是堅定的、甚至常常可能會讓人覺得是冷淡的,他是絕不改變自己道德原則的。

第四種是一種此世的超越精神:奧勒留在自己的思考中不僅反覆指出權力和名聲根本性質上的虛幻,也指出財富和功利同樣是不值得人們那樣熱烈地去追求,也就是要淡泊於人間的功利。其中“超越權名”尤其是對已掌握或欲追求權名者而言,“淡泊功利”則可對所有人而言。

由死亡問題也就自然而然地引發了一系列信仰問題,而何懷宏老師認為,雖然奧勒留給我們的思想能給我們一些啟發,但是對於這樣一些問題的最終回答,應該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

《沉思錄》:一本寫給“自己”的書——做你自己,忘記我

圖片來自推薦用圖


3

像何懷宏老師這樣的真正的思考者,從不會因為自己掌握了知識話語權而剝奪別人的話語權,所以,他也鼓勵我們讀者自己做一個“思考者”。

他始終認為,《沉思錄》是一本寫給自己的書,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因此,他的解讀並不僅僅只對經典思想進行翻譯和重複,而是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再現經典。

在何老師看來,《沉思錄》與其說是一本著作,不如說更像是靈魂的低語,作者奧勒留從來沒有想到它會發表乃至傳世,他只是要說出自己心裡的話,只是要幫助自己進行一種精神和德行的訓練。所以,作為讀者,我們必須使自己安靜下來,才能清晰地聽見它的聲音,才能感受到書中那一種使心靈寧靜的力量。

2008年,何老師在寫《何懷宏品讀〈沉思錄〉》一書時,恰逢四川地震,他寫道:“撰寫這本書的日子裡,四川發生了大地震。在那些動盪不安的時刻,《沉思錄》 給了我很大的安慰,我還看到,中國或已走近-個轉折點,即在她30年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之後,突然強烈地感到了國際社會與自然界異己和挑戰的一面。她不得不抖擻精神,最大限度凝聚自身意志和情感的力量來應對這些困難和挑戰。而一個磨鍊新的民族精神的時期或將就此來臨。”

大地震之後人們也開始反思自然與人類的關係,於是,具有讓心靈寧靜力量的《沉思錄》再次受到人們歡迎,打擊希望從中找到撫慰心靈的力量,從傷痛中走出來,而何老師在書中的思考,顯然更為地深刻,這也啟示我們要努力去做一個思考者。

如今,身處一個充滿競爭,物慾橫流的世界裡,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壓力,心裡要承受太多的東西,而我們也同樣可以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結合自己對人性的思考,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慰藉。

關於如何閱讀《沉思錄》一書,何懷宏老師認為,我們不必一次讀完,可以隨時拿起,隨時放下,以一種散漫的方式閱讀,而這也是符合作者的思考和寫作方式的,因為這本書本就是奧勒留在極繁忙的事務中隨手記下的關於自己的思考。

閱讀這本書時,我想,我們能做的就是深入其思想,呼喚自己內在世界的獨特性以及自我經驗的真實性,用心品味這本“寫給自己的書”,做一個背後的沉思者,正如尼采所說:“做你自己,忘記我”,我們可以記住奧勒留,但也要忘記他,做我們自己的沉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