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用户6274824405941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双亲早逝,由嫂抚养长大。刻苦自学,贞元进士。陈寅恪先生曾在他的研究论著《论韩愈》中这样评价道:“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韩愈的主要成就有: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封建集权,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提倡忠君:“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改之民者。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反对横征暴敛,关心民间疾苦;主张除弊抑暴、礼法兼备。

思想上尊儒排佛。强调儒家思想为华夏正统思想,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原道》),以自己为“道统”继承人。认为“道统”就是儒家仁义道德的传统思想,“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道”。强调“道”和“德”离不开“仁”和“义”,并阐释《大学》“修齐治平”的思想,指斥佛老弃仁义,尚虚无,不要天下国家,毁灭伦理纲常。

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力反六朝以来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向古人学习古文应该“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并力求做到“文从字顺”。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构思新奇,气势雄健,语言精警。旧时列入“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力求新奇,以文入诗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很大。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均有卓越的成就。

教育上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在《师说》中分别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教子与自己耻于从师,“巫医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两两对比,说明从师为学的重要性。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命题,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他还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

韩愈的成就和贡献,后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新唐书·韩愈传》载:“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成语“泰山北斗”由此而来;在宋代,韩愈的名望如日中天。欧阳修说:“涵泳圣涯,于是韩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严,抵轹晋、魏,上轧汉、周,唐之文完然为一王法,此其极也”。苏东坡对韩愈评价道:“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韩愈的成就远不至于此。第一次被贬谪为阳山县令,他关心民瘼,勤政爱民,兴学堂,重教化,使阳山由蛮獠之地变成文明之地;第二次被贬潮州,他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兴师重教,使当地文化风俗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仅仅八个月的时间,潮州的山水皆姓韩……受到百姓世世代代的纪念、崇拜与歌颂。


火车头loco


韩愈,字退之,生于何阳(河南孟县)。幼年父母双亡,靠嫂嫂抚养成人,25岁中进士,29岁应聘当幕僚。后回到京城,担任过四门博士(大学教授)、刑部侍郎等。

但他的仕途并不平坦,曾因上书请求减轻百姓徭役而被降职,又曾经极力反对佛教,触犯皇帝,几乎被判死刑;幸得朝中大臣营救,才改贬为潮州刺史。最后官职吏部侍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韩吏部。

韩愈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韩愈是杰出的古文家,更是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潘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在文学上他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力排六朝以来的淫靡文风,反对讲究声律、对仗,而忽略内容的骈体文。认为形式必须适合内容的需要,提倡散体;主张文学语言要“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对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二、韩愈一生写了三百多篇不同题材的文章,并且各种题材都有名篇传世。


他的论说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性很强。

这类文章虽不属于文学作品,但气势磅礴技巧很高,最能代表他独特的风格。名篇有《原毁》《进学解》《师说》等。

《师说》针对当时人们耻于从师的陋习,透辟地说明了从事的重要性。有很强的说服力。文中关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可以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韩愈的杂文和传记文,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韩愈的《杂说四》(即《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人才难以被发现和赏识。寄寓了他早年三次考试落选,后来又被贬官的悲愤,反映出当时社会许多人怀才不遇的社会现实。文章简短明快,富于转折变化,淋漓尽致的发泄了一腔怨恨,鲜明地体现作者“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

韩愈的传记文学名篇

有《张中成传后续》《毛颖传》等。前者记述了张巡等三人在安史之乱中英勇守城的事迹,文中通过一系列遗闻轶事,再加上夹叙夹议,生动地刻画出他们的英雄形象,热情歌颂了他们“守一城、捍天下”的功勋,其中写到南霁云,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请求救兵,贺兰不肯,南霁云当即砍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的那一段,慷慨悲壮,令人可歌可泣。

《毛颖传》,采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用毛笔写传记。传记中借毛笔“始而见用、老而书疏”的故事,讽刺了统治者的刻薄寡恩,同时又借笔的“老耳秃”讽刺了那些不中用的老官僚;文章写的十分滑稽有趣,别有风味儿。

四、韩愈的书信文章、序文和祭文,也颇值得赞誉


《与孟东野书》《答李翊书》是韩愈书信文章的代表作。后者畅谈了作者读书、写文章的丰富经验,是论”文”的名篇,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送李愿归盘古序》《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是韩愈序文中的名篇。《送李愿归盘古序》借隐士李愿之口,尽情描述了官场丑态,对那些“坐于庙堂、进退百官”声威赫赫的大官,投以极大的蔑视;而对“穷居而野处”的隐居者,则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对这一篇文章推崇备至,夸奖的说它是唐朝最好的文章。

《祭十二郎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作者通过回忆往事,倾吐了的对亡侄的深切哀思,文章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感情真挚,动人哀感。

此外,韩愈的碑文也很讲究,名篇《柳子厚墓志铭》,满掬同情之泪,叙述了柳宗元一生的不幸遭遇,公正的评价了这位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作家的文学成就。

五、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他的散文语言新颖简洁,鲜明生动,缺少陈词滥调。他所创造的许多词语如“垂头丧气”,“杂乱无章”,“动辄得咎”、“俯首帖耳、摇尾乞怜”、“落井下石“等等,完全达到了他所提出的“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的要求。对丰富我国文学语言的词汇宝库是一个贡献。

六、韩愈又是中唐时期勇于独创,自成一家的重要诗人。


韩愈打破了格律的束缚用写散文的方法作诗,他不用陈词,喜欢用怪字、造怪字,这对改革中唐以来浮浅庸俗的诗风,促进诗歌风格的多样化,起了积极作用。但必须要说的是,韩愈的这种“以文为诗”的写法,也损害了诗歌特有的形象性和音乐美;有些诗由于过分追求新奇而使用很多生僻字,让人读起来比较费劲,需要查字典。

他的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写景时尚,而其他内容的诗篇,如抒发自己诗意情怀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的《归彭城》等,都写得平易自然,朴素刚健。


文子心语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韩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教育、文学等!

政治主张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一个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教育思想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 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柳宗元曾赞叹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主要的有《师说》 《进学解》和《杂说四马说》等等。在这些文章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命题,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他还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 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文学成就

  文学成就

  古文运动

  后人把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 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 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 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苏轼据此称 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文学创作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此外,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中医生命科学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韩愈的主要作品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等



琪琪75352


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们主要成就在教育文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上的成就最大)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河

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

史学:唐人称韩愈有史家的笔力,他撰有《顺宗实录》五卷,是韩愈在韦处厚所撰三卷《顺宗实录》基础上改写而成,他“削去常事,著其系于政者,比之旧录,十益六七,忠良好佼,莫不备书,苟关于时,无所不录。” 从实录可看出他对宫市之斥责,对盐铁使进奉的批判,对京兆尹李实罪行的揭露等等,说明表状所言,符合实情。

,在教育和哲学上的成就

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人性论,成为其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首先,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人性存在等级差别,教育对不同的人性发挥不同的作用。还有主张主要的教育对象为中品的人。

2其次,由人性而规定教育的权利;人性等级不同,教育作用不同,教育的实施只限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必要遍及每一个人。

3。由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人性以仁礼信义智为内容,教育要发挥人内在的善性,应以五常道德教育为主,最好的教本是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

论学校教育与措施

韩愈认为,治国人才依靠教育培养,他主张发展学校教育并采取一些措施:

(1)第一,用德礼而重学校。韩愈继承儒家德治的思想,把教育作为首要的政治工具。要实行德治,必先德礼而后刑法,强调德礼,也必然重视以学校教育为重要政治工具。

(2)第二,学校的任务在训练官吏。学校是宣扬封建道德的中心,也是训练封建官吏的机构。这些是忠心为封建统治效劳的臣僚,他们的职责是把君主的政令推行到民众中去。

(3)第三,整顿国学,韩愈上任后,作为优先的任务,是对国子监实行整顿。

①在招生制度方面,韩愈建议考虑现实,调整招生制度,稍微放宽入学的等级限制;

②在学官选任方面,韩愈主张以实际才学为标准选任学官;

③在转变学风方面,以恢复教学秩序为首要。

(4)第四恢复发展地方学校,主张重视地方学校。

论教学

学生有德的修养,还要有艺的训练,需要教师的教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修先王之道,而其途径则是“读六艺之文”。对于文与道的关系,他认为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是形式,道是内容,文道合一,而道为主。

三,思想上的成就

韩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四:政治上的成就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对于韩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学者郭预衡指出:韩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平叛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贬低”,而且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还不仅表现在平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


经典传颂


武哥说文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现实必要性,我们现在言必称欧阳修、苏东坡,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似乎真的被我们忽视了。所以,我愿意说得详细全面点。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河南河阳昌黎人,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公元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古往今来,对韩愈的赞誉很多,特别是对他发起的古文运动。其实,韩愈的成就不仅仅只是在文学方面,在哲学、教育方面,也是很有建树的。


一、作为哲学家的韩愈:以“道统之说”,继传儒学。

韩愈主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原道》《原性》等著作中。在晚唐思想界中,韩愈就是他的“道统之说”而拥有特殊地位。

《原道》的界定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韩愈的“道”是有别于佛、老之道的儒家之道。在他来,“道”首先应该是以“仁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还要包括儒家的典章制度、伦理秩序、社会风俗,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的特征。

韩愈的“统”是就历史延续而言的,“道”要有时间性与连续性的特征,“道”的传承的一历史过程就是“统”。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蔫。

韩愈认为,儒家的“统”传到孟子那里就断了,需要再继“统”。所以,韩愈道统思想的来源,据陈寅恪先生讲,主要就是由孟子篇章所启发的。到了中晚唐时期,韩愈义不容辞的担起了“道统”的责任。

韩愈的“道统之说”,其目的是通过梳理儒家思想的内在传承,用儒家思想的连续性、普遍性来超越佛、道思想,成为当时的唯一真理来占据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最终实现儒学的复兴。

二、作为思想家的韩愈:反佛、尊儒,一心复兴儒学。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兴盛,唐朝建立后,延续了前朝重视佛、老学说的基本政策,唐代中期,佛学、道学隆盛,儒学渐趋衰微,直到盛唐,儒学的地位显得不太突出。

儒学的长期衰落,让士人阶层与普通民众的儒家文化认同出现危机,韩愈挺身而出,打起儒家的大旗,坚定儒学文化立场,并重新明确内容,以正人心。

当时,寺院经济发展已经直接影响了唐朝的经济,寺院不仅成了“逃丁避罪”之所,而且“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危及到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而影响了社会安定。

韩愈反佛最突出的事例就是《谏迎佛骨表》。在宪宗时期,崇佛猖獗,韩愈勇敢地挺身而出,予以坚决反对。他在给宪宗的《谏迎佛骨表》中,指出这种现象实在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谏迎佛骨表》触怒了皇帝,韩愈几乎因此而丧失性命。后来在一些大臣的帮助下,总算免遭杀害,贬为潮州刺史。对于这件事,韩愈始终没有后悔,不改初衷,他在赴潮州途中有诗云: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岂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动摇韩愈放弃反佛的主张,他一直在拼死反对。

反佛与尊儒是韩愈“道统”论的一体两面。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韩愈的道统论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儒家复兴先驱之作,宋明理学的开启有巨大影响。

三、作为文坛盟主的韩愈:领导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

在古文运动中,韩愈和柳宗元是领导者,也是主将。他们主张儒学复古,反对骈体,在文体上恢复先秦两汉文章散行单句、不拘格式的写作传统,后来的人们称之为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在打击绮丽柔弱文风的同时,直接引起了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开创了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潮流,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韩愈的古文理论,是为复兴儒学服务的。他自己在《答陈生书》中就表明心迹:“愈之志在儒道,又甚好其辞”。他宣扬儒家的仁义和道统,也强调文章必须言之有物,内容充实。他直斥“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推崇先秦两汉古文,提出“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

古文运动中,韩愈提出“文以明道”“文道合一”赋予了文的政治色彩和现实品格;他提出“不平则鸣”作为“文以明道”的补充,增强了文的情感力量;他提出“务去陈言”“文从字顺”,复古还要变古,鼓励创新;他还提出“气盛言宜”,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要求“人格”和“文格”的统一。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评价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近代陈寅恪先生也说:“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

四、作为文学家的韩愈:散文雄起奔放,掀起中唐古文创作最高浪潮。

韩愈是当时的文坛盟主,他不仅提出了系统的古文创作理论,极力提携文学上的同道,还自觉参与实践。韩愈以杰出的散文创作成就赢得了时人和后人的敬仰。

他的散文雄奇奔放,苏洵在《上欧阳修内翰中书》中评价是“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代表着中唐古文创作的最高艺术水平。

韩愈散文体现了精湛的语言艺术,语言准确、生动、凝练,他兼收前人语汇和时人口语,别具一格,为文章增添了生气;韩愈将现实情感倾注于文章中,借文感怀言志,浓郁的情感表达极大地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韩愈散文还有高超的表现技巧,他善于用变化多端的构思方法组织文章,并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丰富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古文的表现手法。

韩愈行文超越前辈,除了文体的创新之外,还有遣词造句的完美。苏轼赞叹道:“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韩愈散文成为了历代的典范,很少有人能够企及,后来的同列为“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王安石都是以韩愈为师,在践行学习。

五、作为教育家的韩愈:传道、受业、解惑,宣扬教师之道。

《师说》是韩愈的散文名篇,他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攀的,用它来映射当前“耻学于师”的陋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讲了教师的原则。

文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经典名句, “师说”就是”说师“,意思就是要讲清关于“从师“的道理”,他先概述了教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然后,逐一阐释。韩愈把“传道”放在教师职责的第一位,而且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传,以此突出“道”的重要性,传什么道?就是他哲学思想中“道统”的“道”,即儒家之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三观”教育。“受业”,放在第二位,此处的“业”即是“六艺经传”,又不同于彼童子之师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之业。“解惑”放到最后,韩愈认为要解的“困惑”应该是上述“道”与“业”方面的难题,还有学生的人生困惑。

在韩愈看来,“彼童子之师”那种单纯的教书行为不能称之为“师”,他们只是教给了学生小的知识,而丢掉了大的“道”与“惑”,这与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本质是异曲同工的。

当然,韩愈如此不遗余力扶掖后进,积极培养学生,主要目的还是在为传播“道统之说”服务,为古文运动的推广服务,但在客观上,他还是促进了当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百代文宗”,历久弥新。

韩愈的一生,在其哲学思想“道统之说”的统领下,提出了“反佛、尊儒”主张,并通过古文运动来推广,而且,他自己更在亲力亲为的践行着,在他周围还形成了一个创作古文的作家集团,声势浩大,由此,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虽然已经远去一千多年了,可是我们发现,他们那个时代的的创新精神印记历久弥新,那一个时代文人的价值趋向和行为准则,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并激励着一辈又一辈的人去传承和发扬。

(以上是“武哥说文”的理解,不当之处请见谅,图片来于网络,如侵请删)


武哥说文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韩愈最大的成就,是倡导了古文运动,成为散文的奠基者!




平阳一虎


韩愈主要成就

政治主张

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一个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教育思想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 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柳宗元曾赞叹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主要的有《师说》 《进学解》和《杂说四马说》等等。在这些文章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命题,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他还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 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老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文学成就

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

古文运动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 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苏轼据此称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文学创作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此外,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题楚昭王庙》等。


张朋涛书法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我是璞玉待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提问:韩愈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这里我从教育思想和文学影响两个方面来谈谈他的伟大成就。

一、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弘扬孔孟之道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高举儒家道统的大旗,猛烈地反对佛老,提倡古文运动,以复兴儒道为己任。他认为儒家的道有一个传承的过程,从尧开始,中经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最后传至孟柯。孟柯死后,儒道不复传矣。为了重振儒家的道统,韩愈极力抨击佛道,尤其反对外来的佛教。韩愈曾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他热心教育事业,积极培养人才,不断探讨有关的教育理论问题,是唐代著名的教育家。

(二)、“性三品说”及教育作用

(1)性三品:

第一、他提出性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性和情二者之间完全相应。

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上品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

第三、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而三品之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

(2)教育的作用

第一,从性三品说出发,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

对于不同的人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教育对他们人性的变化起不了作用,只能以刑罚制之。但教育不能改变人性,不能使下品转化为中品、中品转化为上品,教育只能在品之内发生作用。

第二,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

不同等级的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是不同的,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受教育的权利,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制,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这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相比是倒退的。

第三,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

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来,而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

第四,评价:韩愈一方面肯定 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品味内发挥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做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绝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

首先,他重视人才的培养,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同时,重视人才的选拔,要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根据自身参加科举的体会,韩愈抨击了科举选士的弊端,指出依靠科举不仅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反而会埋没治国兴邦的大才。他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为喻,希望统治者能够以特别的方法发现人才、礼遇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入才。

(四)、韩愈论师道

1、内容:

《师说》是韩愈一篇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他系统阐述了他的教师观,: 提倡社会要尊师重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

(2)以“道”为求师的标准。

韩愈主张不管其门第、出身、相貌等如何,只要学有所成,合乎儒道,就可为人师表。他提出“圣人无常师”,主张广泛地向他人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另外,“道”是无处不在的,只要能体认到它,就可以为师传道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为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

2、评价:

(1)韩愈的《师说》是

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后人有关师道观的不少论述皆受其影响。

(2)他既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向学生学习。既要求学生虚心向教师学习,又鼓励学生敢于超过教师;既提倡乐为人师,勇为人师,又强调不耻下问,虚心拜人为师。

(3)韩愈看到了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之间的统一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启发意义。

二、文学影响

(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并尊他为之首。

(二)、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

(三)、韩愈积极领导了“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 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

(四)、 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 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 。

(五)、韩愈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韩愈领导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韩愈的文学主张,

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六)、文学著作。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结语:韩愈在文学,教育学、哲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但对当时的文学运动和教育方面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和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迪。


璞玉待琢


韩愈(768一824),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自称"郡望昌黎"。由于文学方面杰出的贡献,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字"之美誉。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即使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在思想上,韩愈倡导致力于复兴儒学,尊儒反佛,并取得了重大成功,是中国在思想道德上"道统观念"的确立者。在敎育上,韩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有学问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阐释了为官之人,如何识別人才,对待人材和使用人材。这在今天社会,对领导们都是一种启迪。

韩愈除上述成就之外,最主要的成就应该是体现在文化方面,主要成就如下:

1,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集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他认为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形式和手段,强调以文载道,以道为主。反对专讲声律对应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实质就是提倡散文形式。其主张以文为诗把古文的语言,章法和技巧引进诗歌中去,扩大了诗歌的领域和表达功能。

2,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提倡古散文的推广,其特点"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提倡文章讲真话,讲实话,反对假大空的官样文字,对今天我们的文人,领导者们都具有现实意义。

3,韩愈倡导古文写作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打破传统观念,打破世俗之见,写文章除了讲真话,实话以外,文章要有鲜明的关点,二是倡导古散文,突破传统的写法,文笔自然随便,如话家常,其文中多引用贴意的成语,大量的成语为后代流传至今。

4,在诗歌方面,韩愈仍倡导"以文为诗",采用"古文筆法",改变了唐朝早中期及前辈诗人的诗风,成为"导致唐朝诗另一派别,形式"韩孟诗派"。

综上述,韩愈这位古人,除了在政治,思想,教育等领域均有建树,成就之外,主要成果是在古典散文的发展上取得的成就,使古散文持续流传干百年,韩愈功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