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疫情來襲,曾經“下午三點喝奶茶,晚上宵夜撐到傻”的逍遙日子彷彿已經很遙遠了,甚至就連被嫌棄吃膩了的海底撈都成為了一種奢求。不過隨著近來情況逐漸好轉,商家陸陸續續恢復營業,開始出現“爆發性吃喝玩樂”的“盛況”:朝陽公園遊客瞬時達2萬、Costco超市排隊長龍、廣元人民扎堆喝茶……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現在已經限流,僅開六個門區了 | 新京報

雖然在疫情尚未出現拐點時這樣的行為還是有風險,但這似乎側面反映了被宅居生活所壓抑的“吃喝玩樂”慾望就快井噴式爆發


災難當前,這難以抑制的消費慾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難以抑制的消費慾,你是哪種?


經歷災難的人進行的集中消費行為大致可以分成兩種:衝動性消費強迫性消費


衝動性消費(impulsive buying)是一種自發的或突然的購買某種東西的慾望。人們往往認為衝動性消費是一種情緒化的過程,容易在“不顧後果”的情況下發生。但研究人員發現,衝動性消費的過程其實也是包含 “理性思考”的:即使是衝動消費,人們也往往會認真考慮,確認接下來的消費行為是適當、合理的,才會開始消費。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難以抑制的堅果消費慾!衝鴨!| pixabay

強迫性消費行為(compulsive buying)是指無法控制的、過度的、消耗大量時間或模式化的購買行為。相比於衝動性消費,它更接近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於強迫性行為的描述。強迫性購買常常是“無法控制的”,主要是為了從購買行為中獲得快樂、安全感、舒適感。消費不是為了物品本身,是用來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緒。


經歷災難後,為什麼總想買東西?


2005年8月,颶風卡特里娜席捲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及阿拉巴馬州,造成災難性的破壞,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美元,成為美國史上破壞最大的颶風。


“我開始瘋狂購買那些被洪水毀了的東西,因為我覺得對形勢沒有任何控制。我買了頂級洗衣機和烘乾機,因為我的洗衣機和烘乾機壞了,更因為我需要找回對自己生活的控制,”一位經歷了颶風襲擊的受害者這樣說道。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購物袋真眼熟 | pixabay

南阿拉巴馬大學的朱莉·斯內特和新奧爾良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分析了受害者在災後的消費行為。他們針對災難與購買行為之間的關係提出了一個模型: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原圖 | 參考文獻9 漢化 | 作者

可以發現,人們面對災難時出現的抑鬱情緒,來自於災難誘發的壓力。這種壓力體現在兩個方面:對事件缺乏控制的感知和個人財產的損失。


具體來講,認為自己在災難中“本可以做些什麼減少損失”會使受害者感到壓力。此外,由於人們通常會對已經擁有的物品進行“情感投資”——即賦予它一定的個人價值和情感回憶,所以當災難性事件造成巨大財產損失時,就可能會使災難誘發的壓力被進一步放大。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珍惜每一個堅果 | pixabay


另外,從模型中還可以看到,由這樣的壓力所引發的抑鬱情緒,與衝動性消費和強迫性消費之間都有著密切聯繫。在災難中,人們有意識地參與某些購買行為來應對情緒困擾。


1.抑鬱與衝動性消費


人們通常通過購買行為來讓自己獲得積極的情緒狀態。而且無論颶風受害者是什麼年齡、性別、收入,在應對抑鬱狀態時都會衝動消費。這也印證了阿拉巴馬大學教授莎倫·比蒂曾說過的“衝動行為與個人特徵或社會經濟地位無關”。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送給自己超多禮物開心一下 | pixabay

另一方面,儘管購買行為有助於受害者更換被毀的財產並讓生活“恢復常態”,但人們往往不會對購買的物品進行情感上的再投資。同時,在巨大災難下的經歷可以增加“對特定快樂來源的敏感度”,受害者會購買對自己來說是“禮物”或“獎勵”的東西。在卡特琳娜颶風的受害者中,多數都積極購買了被視為禮物的商品,以此改善消極的情緒狀態。


2.抑鬱與強迫性消費


強迫性消費與衝動性消費的區別在於,強迫行為通常是不可控制的,可能造成相當大的傷害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花錢如流水 | pixabay

衝動性消費與社會經濟地位無關,強迫性消費則受社會經濟地位影響。低收入人群的抑鬱與強迫性購買之間的關係顯著增強,抑鬱情緒更容易造成低收入人群的強迫性購買行為。卡斯特大學的研究員理查德·埃利奧特也曾說過,強迫性購買“可能是一種在家庭中運行的習得性、適應性行為”。


“災後衝動性消費”或許是種自我療愈?但需要警惕


人在經歷災難後會採取幫助自己恢復正常狀態的行為,衝動性消費往往是其中最直接、最方便的辦法。


科羅拉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查爾斯·貝尼特和同事發現,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都影響了衝動性購買行為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買點喜歡的東西壓壓驚 | pixabay

經歷痛苦的人最有可能通過沖動性購買尋求暫時的緩解,他們似乎能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並且不會感到恥辱。儘管抑鬱情緒導致的購買可能被用來逃避現實,但有研究表明,這種行為可以是一種積極和理性的反應,能緩解短期和長期痛苦,幫助倖存者應對困難環境。


然而,衝動性和強迫性購買行為的根源都是抑鬱情緒,抑鬱又可能成為一種長期的情緒,因此衝動性和強迫性消費都可能長期存在。除此之外,抑鬱和強迫行為之間的相關受到收入的影響,這個結果或許說明,對於低收入的人群,這種“報復性購買”行為並不能真正增加他們的幸福感。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看著這麼多好吃的確實管不住錢包> < | pixabay

此外,人們對自己災後購買行為的態度,也可能在創傷事件後發生變化。報復性消費的物品,可能讓受災者一直想起“遭受的損失與痛苦”,從而讓受災者後悔購買。另外,受害者在更換丟失的物品時願意花很多錢,進而導致個人財務危機,這樣的行為可能發展成習慣性行為。


更嚴重的是,這種衝動性、強迫性消費行為可能會導致“惡性循環”:隨著時間的推移,衝動性購買所帶來的短期安慰可能會導致強迫行為,進而發展成強迫性購買;購買導致更多的購買,進而引發成癮。如果不加以控制,衝動和尋求獎勵的行為可能導致個人的行為和財務風險發生長期變化,特別是那些花錢大手大腳的人和低收入的人。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陷入怪圈可就連吃菜的錢都沒有了 | pixabay

正視消費慾,合理消費


美國心理健康專家特里·舒爾曼提出,人們在強迫性消費行為時,一般會表現出如下跡象:

  • 通過購物來避免痛苦的感覺
  • 買很多完全不需要的東西
  • 喜歡一個人購物,而不是和朋友一起逛街
  • 購物時感到興奮,購物後感到內疚
  • 在購物後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愧疚,甚至把買到的東西藏起來,不想讓別人發現
  • 因為購物而陷入經濟困難
  • 無限制的購物引發了生活中的情緒問題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越買越痛苦 | pixabay


那麼,怎樣才能避免陷入強迫性消費的陷阱呢?


第一步是剋制自己,不要在情緒不穩定時買東西。“當你餓了,你應該去吃飯而不是購物;同樣,當你需要填補情感空虛時,瘋狂買東西是不會解決根本問題的。”做一做運動、出去走走,或許會比打開淘寶更能解決長遠的問題。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餓了就應該看貓片!(不)| pixabay

第二步是少用延期支付。洛杉磯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萊恩·霍華德和同事的研究發現,缺乏對於自身資金的管理與強迫性購買行為的發生有著直接的關係。使用現金購買時通常會造成強烈的失去感,引發人們的心理不適,進而增強對自身經濟狀況的正確認知,促使我們更有效地管理個人資產。


而隨著信用卡、花唄、白條、網貸等等的發展,購物時錢包不斷變癟的感覺已經體會不到了,很容易造成“買了東西但錢並沒有變少”的錯誤認知。因此,拒絕這些可以延期支付的方式,同時在購物前整理出購物清單,只買清單上的東西,往往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主要是即便有金卡也還不上呀 | pixabay

宅居幾個月,不少朋友們都明白了自己其實是個假宅。疫情後吃吃喝喝買買買,稍微放縱一下未嘗不可,逛逛街還可以順便拯救一下幾個月養出的肚腩以及微信運動排名。不過,進飯店之前不妨先看看自己的花唄白條,然後可能感覺,不用吃就飽了(手動狗頭)。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買什麼買,看看小可愛不好嗎 | pixabay


參考文獻

1. Benight, C. C., & Bandura, A. (2004).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posttraumatic recovery: The role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2(10), 1129-1148.

2. Beatty, S. E., & Ferrell, M. E. (1998). Impulse buying: Modeling its precursors. Journal of retailing, 74(2), 169-191.

3. Donnelly, G., Ksendzova, M., & Howell, R. T. (2013). Sadness, identity, and plastic in over-shopping: The interplay of materialism, poor credit management, and emotional buying motives in predicting compulsive buying.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39, 113-125.

4. Duhachek, A. (2005). Coping: A multi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framework of responses to stressful consumption episod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2(1), 41-53.

5. Hoch, S. J., & Loewenstein, G. F. (1991). Time-inconsistent preferences and consumer self-control.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7(4), 492-507.

6. Ramanathan, S., & Menon, G. (2006). Time-varying effects of chronic hedonic goals on impul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3(4), 628-641.

7. Rook, D. W., & Fisher, R. J. (1995). Normative influences on impulsive buying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2(3), 305-313.

8. Sayre, S., & Horne, D. (1996). I shop, therefore I am: the role of possessions for self definition. ACR North American Advances.

9. Sneath, J. Z., Lacey, R., & Kennett-Hensel, P. A. (2009). Coping with a natural disaster: Losses, emotions, and impulsive and compulsive buying. Marketing letters, 20(1), 45-60.

10. Walker, B., Gunderson, L., Kinzig, A., Folke, C., Carpenter, S., & Schultz, L. (2006). A handful of heuristics and some propositions for understanding resilience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Ecology and society, 11(1).

Faber, R. J., & O'guinn, T. C. (1992). A clinical screener for compulsive buy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3), 459-469.



一個AI :

淘寶都崩了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報復性購物”嗎?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