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李鸿章就这样被洗白了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是个有能力有见识的封建官员,办洋务、建海军、签不平等条约,活跃在晚清政坛50余年。在历史教科书中,李鸿章是以封建统治卫道者形象出现的,人们对他印象仅限于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


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李鸿章就这样被洗白了

近些年,随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课本上的一些反面人物的形象开始高大起来,袁世凯、吴佩孚之流被洗白,而形象颠覆最大的莫过于李鸿章这位晚晴名臣,关于他的奇闻轶事满天飞,什么“万国大会唱茉莉花”、“挨了一枪免了1亿两白银赔款”、“宁死不坐日本船”、“东方俾斯麦”,俨然一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一些伪学者更是对“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津津乐道,仿佛历史污蔑了一位千古完人。


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李鸿章就这样被洗白了


事实上,真英雄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历史不会污蔑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必然要经历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李鸿章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来一一剖析一下。


挟洋自重

李鸿章其人,最厉害的手段是挟洋自重。作为中国近代买办阶级的开创者,李鸿章在清洋之间左右逢源,借懂洋务之便,利用权力腾挪官款,再吸收民间资产兴办企业,走官督商办路线。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办企业要将所有权和管理权分开,才能流水不腐,避免企业自己走上绝路。但是,李鸿章挑选亲信担任总办、督办,所有权与管理权一把抓,导致企业暮气沉沉,最终难逃倒闭的命运,而李鸿章却靠收干股、收贿赂大发横财。


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李鸿章就这样被洗白了


黄海海战是对李鸿章洋务成果最好的检验。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除了指挥上的原因,舰船落后、航速不高、火炮质量差也是关键原因。事后调查表明,北洋水师使用的开滦煤矿出产的次等煤,而最好的五槽煤则被李鸿章的亲信、开滦煤矿总办张翼卖给日本。另外,李鸿章的外甥、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因贩卖军火给日军被革职查办;另一个外甥军械局书办刘芬因通敌被处决;他的儿子李经方则在甲午战争期间向日军出售大米。


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李鸿章就这样被洗白了


论办洋务,李鸿章远远不及同时期的张之洞。张之洞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创办了汉阳兵工厂,所生产的汉阳造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直使用到解放战争,兵工厂也一直存续到解放后,成为四野后勤军械部的修械厂。论学术、论实业、论名声,张之洞都远在李鸿章之上。


反对收复新疆

19世纪70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哲德沙尔汗国,西北边疆危在旦夕。左宗棠力主出兵,李鸿章却极力反对,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好在,左宗棠当庭怒斥,毅然抬棺出征,收复了新疆大部。如果不是左宗棠,我国西北大片领土可就沦于敌手了。


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李鸿章就这样被洗白了


如果说反对收复新疆是见识问题,无可是非,那么在后方捣乱、阻止收复新疆就极为可恨了。左宗棠西征时,李鸿章私自把东南沿海关税截留,导致湘军无粮饷可用。为了筹措军资,左宗棠通过胡雪岩向国外银行融资,勉强保证了军费所需,而胡雪岩却被李鸿章嫉恨,被盛怀宣联合洋行整垮,胡雪岩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丧权辱国


中法战争中,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连破法军文渊、谅山两座重镇,法军败退数十里,统帅尼格里重伤,我国西南边境得以保全。消息传至法国,法国群情激奋,总理儒尔·费里被迫引咎辞职。这是晚晴时期对外战争中为数不多的胜利,但在大好形势下,李鸿章主张“乘胜即收”,向法国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李巴条约》,中法战争不败而败,安南被法国吞并。


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李鸿章就这样被洗白了


在最有争议的《马关条约》中,李鸿章先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日甲午战争,清廷虽然战败,日本也元气大伤,国内农民起义不断,明治天皇不得不节衣缩食以供军资。日本最怕的是清廷主战,挟大胜之余威在谈判桌上大加恐吓,主和的李鸿章却不想再打下去了。因为急于求和,李鸿章对日本予取予求,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少年不识李鸿章,而立方知真中堂?李鸿章就这样被洗白了


有人说,李鸿章是大清的裱糊匠,不幸为清廷背了锅,是个生错了时代的外交家。呵呵,李鸿章哪里是为清廷背锅,他本人不就是清廷的一份子吗?本人倒觉得,历史教课书对李鸿章批判不够,仅仅提到了他签订《马关条约》,阻挠收复新疆、西南,大搞买办、发国难财却只字未提,给后世的精神资本家、精神地主、伪学者、公知们留下了洗白的余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