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刘邦的“白马盟誓”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有可比性吗?

大马哈鱼12


汉高祖刘邦的“白马盟誓”说的是“非刘不王,非功不侯”;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说的是“武将可以贪污,不可以贪权”。

这两件事可以说有点可比性:它们的真实性都是存疑的。

刘邦可能根本就没有和大臣达成什么“白马盟誓”,这可能是后世为了防止外戚或者权臣干政而伪造的“善意的谎言”。这件事说起来话就长了,我们只需认定:如此重要的大事件,史书上完全没有记载,都是刘邦死后、吕雉开始膨胀之后,才有大臣开始提的,而且每个说法都不一样。并且,燕王卢绾可是刘邦晚年亲自册封的一位异姓诸侯王啊。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当然也不是这么轻巧的,纵观中国历史,不杀功臣的开国之君有几个?赵匡胤为了避免这种悲剧,不知花费了多少心思呢,难道真的一杯酒就能解决君臣之间的矛盾?“杯酒释兵权”是解除了部分大将的兵权,但是只要士兵还在,将军就会在,赵匡胤只能喝完这杯还有三杯了。

至于其他的可比性,可能有很多,也可能没有了。


国史通论


以我之见,汉高祖的“白马之盟”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同之处在于汉高祖的“白马之盟”是对于同姓诸侯和下手将领,而“杯酒释兵权”则是对军队高层领导

白马之盟 是汉高祖在位时于刘氏诸王以杀白马的方式订立盟约,其内容如下

1.国以永存,施及苗裔

2.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杯酒释兵权 则是宋太祖通过酒宴威逼利诱高级军官交出兵权,究其原因在于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乱局,以此加强中央集权而制定的策略

总结 汉高祖白马之盟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中华大一统王朝,但宋太祖的以文御武,文官坐镇中央,致使宋朝丧失了积极向外拓展疆域的精神


景粼玖序


汉高祖刘邦,曾经在自己死前立下过一道白马之盟,而宋太祖赵匡胤,生前也有过杯酒释兵权,从两者的性质上来看,两者区别不大,都是削弱权臣的权力,但在一些细节上,两者的差距又都挺大的。

刘邦立下的白马之盟,是在建国一段时间以后,也是在刘邦去世以前,这段时间,刘邦已经把异姓王基本扫荡干净了,韩信等曾经有可能功高盖主的将领也都被害死了,这时候大汉王朝已经基本稳定,除了刘邦的皇后,吕雉吕太后联合外戚差点窃取刘氏汉王朝以外,朝廷上下,大臣之中也没有太多的威胁。

宋太祖赵匡胤就有些不一样了,赵匡胤登基以后,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想的就是如何对将领夺权,如此一来,大宋天下才能真的安稳。于是乎,赵匡胤联合了昔日的手下,召集了一场宴会,宴会之上,赵匡胤将大门一关,声泪俱下,暗示将领们放下兵权。如此一来,将领们若是不放下兵权,结局也只有被杀,因此,将领们的选择很固定。当然了,这也是一场赵匡胤与众将领之间的博弈。

从本质上看,这两件事,目的都是为了集权,加强皇权,削弱将权,这也是历来封建王朝的皇帝都要做的。

建立新的王朝以后,不管是哪个王朝都不能免俗,总是要针对权臣付诸一系列措施,多少都要有些动作,在这些人中,最严重的当属朱元璋,朱元璋手段残酷,直接将众多将领,功臣全部砍杀,前后杀死的各级官员,家属加起来一共也有十余万人。

除了朱元璋就是刘邦,刘邦在白马之盟之前,也是先将异姓诸侯王一个个逼反,然后率兵一个个将这些异姓诸侯王击败。

刘邦的白马之盟,说起来也只算得上是一个预防措施,因为在白马之盟以前,异姓诸侯王就已经被斩尽杀绝了,立下这么一个盟约,更多的也只是为了预防此后再出现异姓诸侯王夺权的事情。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是一个夺权的措施,如果没有杯酒释兵权,赵匡胤也少不了对这些将领刀剑加身,幸好杯酒释兵权已经让将领放下了权力,若非如此,想必赵匡胤也只能将各级将领一一处决掉了。

杯酒释兵权与白马之盟,本质上来讲都是集权的措施,只是两者在实行背景,以及操作细节上都有不同点而已。


魏青衣


大家好,我是幻海尘封,非常高兴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这个问题,下面是我的答案:古人讲以信为本,作为君王固然有其无奈的一面,但是白马盟誓和杯酒释兵权是可以从侧面看出二位君王的人品和在部下心中的威信。

白马盟誓

白马盟誓,是在刘邦打败英布后,箭伤复发,刘邦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又害怕自己死后诸侯王造反,然后想出的这一个办法,杀了一匹白马,端着马血让大臣们起誓永远辅助刘家子孙,不得有二心,从此就有这句“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白马盟誓是在刘邦晚年仍不放心自己死后怕有人造反,然后想出的一个法子。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发生在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发生的,此时赵匡胤还是壮年刚刚当皇帝不久。宋太祖是一代英明的仁慈之主,他不舍得将自己手下追随自己开国的功臣杀掉,又不得不面临开国帝王必须面对的难题,所以采用了这种柔软的办法借着酒醉与部下交心获取部下谅解,让自己的部下放弃高官,安度一生,子孙富贵的方法。

总结

二者对比,可见宋太祖在部下心中威信是极高的,部下相信他不会做兔死狗烹的事情,所以才纷纷放下手中权力。而汉初刘邦部下接连造反,可以看出,刘邦在部下心中的威或许很高,但是信却很少,他们是不信刘邦会让他们安度晚年富贵一生的,既然有了猜忌自然要纷纷反抗为自己谋得出路,所以才有了汉初诸侯王接连起兵造反。


幻海尘封


历朝历代的朝廷,都有两个重要的使命,一个叫安内,一个叫靖边。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朝之后,内部勉强算是安定了。刘邦想要完成靖边的使命,就发动了对匈奴的进攻。刘邦出师的时候,可以说是自信心爆棚。刘邦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他的大汉江山,不是捡来的,是经过亡秦灭楚两场大规模战争打出来的。

刘邦的开国精锐部队,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都拥有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刘邦以为他很快就能完成靖边的使命,没想到掉进了匈奴人的包围圈。刘邦为了活命,给匈奴人送钱送女人,可以说是备受屈辱。这场战役,史称“白登之围”。白登之围,是刘邦人生最大的耻辱,或者说是污点。

白登之围的耻辱,刘邦到死都没有洗刷掉。一直到了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刘彻手上,大汉朝才洗刷了白登之围的耻辱。原因很简单,就是由于汉武帝慧眼识英雄,发现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个名将。

宋朝开国之后,赵匡胤一直在忙着安内的事业。赵光义接过哥哥的枪之后,就想完成靖边的历史使命。赵光义率领着大宋开国精锐,向契丹发起了猛攻,企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场战役,宋朝输得很惨。宋太宗赵光义差点被打死了,非常狼狈地逃了回来。从那以后,宋朝就一直没有能力收复燕云十六州。赵光义人生的这个耻辱,一直也没有洗刷掉。

图为陈道明老师饰演的刘邦剧照,感谢原作者陈道明老师

李世民刚刚登基没多久,连年号都来不及改,突厥人就打上门来了。突厥的铁骑打到了大唐首都长安的大门口,李世民没办法,只好和突厥人签订了著名的《便桥之盟》。《便桥之盟》是李世民人生最大的耻辱,或者说是污点。

在签订了耻辱性的城下之盟以后,李世民励精图治,积攒实力准备洗雪耻辱。三年之后,李世民向突厥发起了反攻。这一场战争,大唐军队在李靖和李绩等人的指挥下,进展非常顺利。大唐军队势如破竹,不仅击溃了突厥主力,还活捉了突厥的颉利大可汗。从便桥上的耻辱,到顺天楼李靖献俘,李世民只花了三年多时间,就彻底洗刷了耻辱。

刘邦的耻辱,要曾孙子才能洗白。赵光义的耻辱,到宋朝亡都没有洗白。李世民的耻辱,为什么能这么快就洗白呢?这件事情,就得说一说刘邦、赵匡胤和李世民建国之后对功臣,尤其是对武将功臣的处理问题了。

刘邦开国之后,对武将采取了打压和打杀的策略。彭越被杀了,韩信被刘邦打压。大汉开国战争中最能打的韩信,在白登之围前一年,由于害怕刘邦杀他,和刘邦离心离德,跟匈奴人勾勾搭搭。刘邦打匈奴,肯定是指望不上韩信,所以才要自己带兵亲征啊。

打压功臣的举动,很难说谁对谁错。刘邦打压功臣的举动,让功臣们跟朝廷有了芥蒂。刘邦不信任功臣,功臣也不愿意为朝廷卖命。抛开打压功臣的对错不谈,单说打压功臣的负面影响,就在白登之战体现出来了。大家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是韩信带兵与匈奴决战,他会犯轻敌冒进,中敌人埋伏这种低级错误吗?

图为张丰毅老师饰演的李世民剧照,感谢原作者张丰毅老师

赵匡胤开国之后,搞了一个大派对,把一起打天下的武将们召集到一起喝酒。赵匡胤这顿酒,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杯酒释兵权之后,经过战争考验的名将们,个个成了富家翁,他们的部队,都收归朝廷统辖了。

杯酒释兵权事件,让朝廷加强了实力,避免了武将尾大不掉的现象,从这个方面来讲,是有积极意义的。凡事兴一利,必有一弊。名将们回家抱孩子了,部队就得交给那些差一点的将军统辖。重文抑武的策略,有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要打仗的时候,没有将才可用。

能当皇帝的人,未必会打仗。刘邦御驾亲征,差点就回不来,就证明了这一点。赵光义打仗的功夫,确实不怎么样,所以才会在契丹的交战中吃了大亏,差点就回不来了。

李世民跟刘邦和赵匡胤他们不一样,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并没有清洗打压开国名将,而是让名将们继续统兵,向突厥发起猛攻。大唐将士与突厥决战的时候,李世民没有像刘邦和赵光义一样亲自上场,而是留在后方搞后勤工作。

图为陈建斌老师饰演的赵匡胤剧照,感谢原作者陈建斌老师

大唐与突厥的这场决战,出动的兵力并不多,只有十万左右。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是典型的名将高超指挥艺术的胜利。李靖在后方粮草补给还没有完全上来的情况下,率领三千骑兵,袭击了定襄,取得了定襄大捷。

定襄大捷之后,李靖和李绩等人,又屡出奇兵,袭击了突厥的王帐。大唐与突厥的这场战争,从出兵到抓获颉利大可汗,只花了几个月时间。不到半年的功夫,就解决了突厥边患问题,这样的闪电战,换另外一个人去指挥,是非常难办到的。

大家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李世民也像刘邦或者赵匡胤一样,让经过开国战争考验的李靖和李绩靠边站,再换几个差一点的将军统兵出征,他们能像李靖一样做到闪电战吗?如果做不到闪电战,就只能等粮草辎重都运上来之后,与突厥人打消耗战了。真要这样打,谁胜谁负还真是未可知也。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名将,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刘邦和赵匡胤家族,把开国名将弄下去了,换一些差一点将军统兵,这是他们靖边失败的主要原因,没有之一。李世民不打压开国名将,让名将们出征,是获胜的主要原因,没有之一。对于刘邦和赵匡胤家族来说,打压功臣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他们做了打压功臣之事,就必须承担打压功臣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月夜luck


我觉着两者差别很大,刘邦是在灭了诸异性王后杀白馬而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是想以此控制诸大臣的权为,来加强刘氏中央集团的巩固,是带有威胁强制性的,此盟不久刘邦死后,吕后首先违背了此盟,大封诸吕为王几乎吕家控制了朝政,吕后死后幸有周勃,陈平设计灭了诸吕,正如刘邦生前所言兴刘者必勃也,刘邦出自于草莽,对待那些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哥们,是以杀戮结束的。而宋太祖赵匡胤则不然,杯酒释兵权做的多么好,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五代时走马灯般更换朝代,天下人谁都想做皇帝,宋太祖对自己的宝座也感到忧患和不安,但他不是採取霹雳手段,而是把几个位高权重和他一起创江山的重臣召集在一起,用谈心的方式说出了问题的严重性,诸大臣惊出了一身冷汗纷纷跪地,求陛下给他们指出一条生路,宋太祖也没有亏待他们给他们没有实权的高官和厚禄,子女联姻,以示共富贵,有宋一朝很少出現藩镇作乱,把兵权集中在中央禁军手里,同时也出現边境虚弱的弊病,宋太祖仁德之君也。谢谢。


韩I949


完全没有任何可比性。

首先,白马联盟是刘邦的无奈之举。汉初为了击败项羽,刘邦给予哪些投靠他的人非常高的待遇,而当政局稳定时,这些功臣又成了国家不稳定的定时炸弹。功臣们都想列土封疆。

所以老刘就用这样一个方法来稳定他们,意思是,诸位兄弟,老刘我也知道你们都想要成为大王,而且我也不能怎么样你,比较你们手里的兵不听我的话。但是呢,我是真的不想给,也不能给,不如这样,美女财宝土地你们顺便拿,只要不封王,干什么都行。

而宋太祖呢,表面上是,大家喝喝酒,谈谈事,你们这些骄兵悍将是国家不稳定的分子,本想一了百了全杀了,但是念在旧情,你们回家当个富家翁,快快乐乐一辈子好不好。如果你们不听话,看见外面的刀斧手吗,就是为你们而准备。

所以呀,一个是无奈¬_¬`,一个是给面子,你说一不一样。


乡人谈历史


古代的开国皇帝,在为人处事方面,其实都有着不少的相同之处。比如说每个开国皇帝,都会对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很头疼。毕竟功绩太高,赏赐的奖励越多,那很有可能就会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但是不给奖励的话,那也没有办法服众。

所以历朝历代的君主,对这些开国功臣们,都是非常头疼的。所以《史记》记载,刘邦在开国初期,就斩了不少异姓王,在自己死前还定下了白马之盟,宣布非刘氏不准称王,否则天下群起而攻之。

而宋太祖在称帝之后,面对这些和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们,则要比刘邦好一点,没有直接动武,而是给了他们一个选择的余地:喝完酒交出兵权,大家快乐享受后半生。而这两个行为,是一样的么?笔者认为,其实是相同的。

一、他们的手段和态度不同,但是目的相同

刘邦在对待功臣的态度上,其实和赵匡胤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在他们两个人的经历上。刘邦我们都知道,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身份,将这些异姓王功臣们收入旗下。

所以在对待他们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关系都是作为上下级的关系。再加上他们当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势力,而这些势力又不受刘邦的控制,那刘邦为了避免日后被他们控制自己的子孙,那肯定就是选择杀之而后快了。

但是赵匡胤不同,根据《宋史》的记载,他本身在还没有黄袍加身之前,就是一路打上来的禁军统帅。而在陈桥兵变之后,支持他的人都是谁呢?当然就是他在军中那些老下属老伙伴们。在这里,就和刘邦出现了差异了。

刘邦杀的,几乎都是异姓王,但是对待老乡和那些一开始就跟着他的人,他还是很宽容的。而在赵匡胤这边,一开始跟着他的人,就是帮助他称帝的人。所以在感情上,他虽然担心这些老朋友拥兵自重,但是又不好意思先下手动武,不然在外界看来,就是你老赵对不起帮你的兄弟,让天下人耻笑。

所以他们对待开国功臣的态度,就决定了他们使用的手段。刘邦是要将那些异姓王斩了,彻底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消除隐患。然后将那些老实忠诚的老乡们,选为大臣安心辅佐自己的孩子们。而宋太祖虽然目的和刘邦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子孙安稳。

但是因为他们都是自己的老友的原因,所以他没有选择直接动武,而是选择用较为缓和的方式,让他们半自愿地交出兵权。他们的后代,还是可以在北宋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可是他们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子孙们,能够将自己的天下延续下去。

二、两者的性质相同

白马之盟的盟约,其实是一种半永久性的威胁。我们都知道,内容上,刘邦规定除了刘家人,其他人都不准称帝,不然天下人都要共同攻打他。本质上这是什么?是一种对那些异姓的人的威胁,是带有一种强制性的逼迫。而此后违背了这个誓约的吕后,哪怕利用自己是刘邦的妻子的身份,都还是被陈平和周勃起兵消灭了。可见这个盟约的约束性,是很强的。

但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性质虽然看起来很柔和,但是背后的也是一样强硬的。他用的,是用一种朋友之间比较交好的方式——

聚会喝酒,并且在宴会上,借一种比较缓和的氛围,来和自己的老朋友们说这种比较严肃的问题。

本质上,还是比较柔性的解决方法。或者说,在他处理这种事的方法上,并不像刘邦那样,没有事前准备就直接动手了。当然,在场的武将在听见赵匡胤的提议之后,都选择了接受建议,乖乖将自己手中的权力交出来,让自己的孩子入朝,而自己在家中安度晚年。所以我们也没能知道,要是不接受赵匡胤的建议的话,会是什么样?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可以说杀伐果断,对这种事是轻车熟路。而在《宋史》中记载,当场的老朋友们,更是听到之后直接跪下。这两点一结合起来,其实赵匡胤背后的手段就很明显了。如果不答应,也不是问题,但是他背后的安排,很有可能就会让老朋友的家族就此消失。从在场武将的反应来看,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相处了几十年的朋友,会做出什么事。

所以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性质,其实和刘邦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表现的不是那么明显,另外一个是直接把不准两个字,贴在了你眼前而已。


元哥说历史


汉高祖刘邦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为加强自己皇权统治,巩固自己江山而采取的两种不同方法是他们共同之处。不同之处也有:汉高祖刘邦的“白马盟誓"针对的异性诸侯。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针对的开国武将、军队高层。前者没削弱军事实力,后者猜忌打压武将、重文轻武削弱了宋朝军事实力,也埋下了宋朝灭亡的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