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上瘾的,从来不是“电子产品”

 如今我们宅在家中,可以说与电子产品形影不离:爷爷捧着手机看疫情速报,爸妈对着电脑办公,孩子用pad看网课。一大家子人宛如一个客服中心,毫不夸张。

  “孩子趁上网课时切出去玩游戏咋办?”也成了家长的一块心病。

  在第四届广东省少年儿童网络安全论坛上,一份本土儿童网民的调研报告显示:超过2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7岁的儿童中,23.5%每日上网时间超过半个小时。

  儿童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时长和深度也大幅提升;而另一方面,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在飞速提升,大约在14岁时,网络化程度就全面反超父母。

  可以说,这届孩子是彻彻底底的网络原住民。

  他们在弹幕中说着父母听不懂的黑话;在QQ群里玩起了语C(语言cosplay);班级里有谁不玩游戏就找不到自己的圈子……

1


  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令不少家长陷入恐慌。

  曾有家长觉得孩子玩手游影响学习,混进了儿子的游戏群怒斥网友,对方的安慰反而激化了情绪,她甚至要求群主上线给自己一个说法,不然就报警。

让孩子上瘾的,从来不是“电子产品”

  也怪不得那位妈妈,游戏及电子产品一直以来被大量污名化宣传,“电子海洛因”等称呼早已深入人心。一旦孩子厌学,父母就下意识的认为是电子产品的错。

  那么,孩子无心学习真的是由于电子产品魅力太大,会让人上瘾吗?

  20世纪79年代末,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鲁斯·亚历山大设计了一套著名的“老鼠乐园实验”。

  在实验中,亚历山大给他的实验品老鼠们设计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

  在场景A中,老鼠被关在一个狭小的笼子中,里面只有饲料,普通饮用水和掺了吗啡的饮用水。老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事可做,只能滥药直至死亡。

  而在场景B中,亚历山大给老鼠们建造了一个乐园,有充足的照明,恒温的环境,美味的食物,花样百出的玩具,温馨的交配空间,当然还有两处水源,其中一处掺了吗啡。

  实验表明,在场景B中生活的老鼠很少饮用掺了药的水。

  有趣的是,即使被实验的老鼠此前已经沾染上毒瘾,当它们住进乐园之后,仍然不会刻意饮用吗啡,戒掉了毒瘾。

让孩子上瘾的,从来不是“电子产品”

  由此,亚历山大尖锐地提出:成瘾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生理反应,而是与周围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当孩子长时间得不到正常关注,安全感缺失的时候,电子产品成瘾等问题就接踵而来。

  这一结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战时为了延续生命大量使用鸦片类镇痛剂的士兵,一旦战争结束回到家乡,不仅没有成为瘾君子,反而成为了一个好爸爸与模范丈夫。

  其实得出这个结论并不难,因为不同时代,父母会找不同的原因来为自己教育失职背锅——

  武侠小说、电视机、小霸王游戏机、网吧、手机都先后成为父母教育不当的背锅侠。

  如果父母以忙作为借口,整日手机不离手,即使陪伴孩子也是心不在焉,孩子们自然也是上行下效,将精力放在虚拟世界中。

让孩子上瘾的,从来不是“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成瘾并不是电子产品本身或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原因是家庭氛围导致的。缺少家庭关爱,缺乏归属感,这些才是孩子网络成瘾的真正原因。

2


  每个人都知道自律的好处,每个人都知道作表率重要,但是没办法,一般人做不到啊!

  毕竟,对于成年人来说,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自控力,都是一个接近无解的难题,你还指望孩子对它们保持自觉吗?

  所以说,与其扼杀它,不如适当的拥抱它。在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中,父母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有限度地使用电子产品。

让孩子上瘾的,从来不是“电子产品”

  但要提醒各位,在制定计划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点,我们制定的计划是不是符合孩子的真实情况?

  比如孩子平常要玩3个小时的游戏才能得到满足,但我们一下子制定了每天只能玩半小时的计划,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做到的。

  因此,计划不能过于完美,一步到位,而是要考虑实际情况,一步步接近目标。

  在制定计划之前,不妨先评估一下孩子的真实情况:

  平常要使用电子产品多长时间才能满足?打算花多长时间在网课上?又花多长时间在玩游戏上?打算花多长时间在社交上?

  将电子产品的不同使用功能分开考虑,不仅满足了孩子正常使用的需求,而且也能便于我们发现,他究竟是在哪一块的使用中花掉了最长的时间。

  如果是因为网课的学习增加了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那么我们便不必太过于焦虑。而如果是娱乐的时间过长,那么就需要着重在这方面和他做约定。

让孩子上瘾的,从来不是“电子产品”

  第二点,关于电子产品使用的时间不一定要局限于用“小时”、“分钟”这样的单位,而是可以选择“几集”或“几局”。

  想象一下,当我们自己在看电视连续剧的时候,如果一集尚未结束就让你中途停下来,那么后面就更可能产生反效果——我们会趁空闲的时候看个没完。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约定:

  -“你觉得看几集动画片比较合适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

  -“3集”

  -“3集时间太长,可能会伤眼睛,每天看2集可以吗?”

  这个时候,孩子得到了你的应允,也会非常高兴地跑去看。

  当然,出现讨论还价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当他看完了2集之后还想要继续,你可以轻轻地问他:“还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吗?”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停下来了,那么记得给他一些鼓励:“谢谢你遵守约定。”

  如果他还是想继续,我们就给孩子有限的选择:“你是现在自己去关,还是我去关掉?”

  如果孩子选择自己关,那么也给他一个鼓励,让他感受到自己做决定的快乐。

  当然,也可能出现孩子依然不愿意停止的情况,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之前制定的计划,是不是足够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3


  从本质上讲,比起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我们其实更在意孩子用电子产品做什么。

让孩子上瘾的,从来不是“电子产品”

  比如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时,多数父母整天一脸严肃地看着手机来获得疫情资讯,看着每天暴增的数字,只能徒增焦虑和恐惧情绪。

  那么请问,当孩子跑过来问你“外面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大家会如何作答?

  我们的孩子都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他们有权利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

  上海有位妈妈就别出心裁地和儿子进行了一次小小的项目研究,他们一起在网上追踪收集四个地区的确诊数据,并简单地运用Excel进行统计与分析。

让孩子上瘾的,从来不是“电子产品”

  这种化危机为转机的做法,不仅提高了孩子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还培养了孩子在真实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当孩子走过来,问从早到晚都捧着手机的你“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用一句“你还小,不懂”来打发或搪塞他。

  教给他利用电子设备,来高效查询信息——譬如每日新增确诊人数的图表;

  来思辨和评价信息——譬如红十字会的行为;

  来灵活使用信息——譬如为微博上或朋友圈一些求救者提供匹配的帮助信息与资源吧,孩子的表现将超出你的预期。

  记住,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行走世界必备的工具,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只会从中获益。

  而且,大多数孩子和我们自己一样,都是普通人。

  所以,有很多事,大人做不到,就不要为难孩子了。

  不仅仅是管理手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