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古人也说“人之初,性本恶”这是为什么?

清风Love


我的个人观点。。。说给您借鉴。。。

人性无善恶。。。

人只有兽性和理性。。。

吃饭,睡觉,寻找配偶,都属于兽性。。。

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理性。。。

人是兽性和理性交织的。。。由于环境因素和个人的内在因素,有时候兽性多,有时候理性多,我们通过学习,实践,生活尽量把自己理性化的过程就是。。。文明。。。


天天等你兔爸


您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问题?我觉得古人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怀着一颗善良的心,人们常说小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因为小做什么事情都是以最初的想法认真去做的,但是学习的过程中改变了我们原本的心。

这也就是后面为什么人们还会说,人之初,性本恶,学习过程中一帆风顺还好,遍体鳞伤的话,我们就会学会坚强,学会保护自己,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学会了先伤害别人自己才不会受伤,在这个弱柔强食的社会环境下,改变了我们的初心,让我们变得虚伪,自私,心胸狭窄,甚至伤害人做一些违反道德原则行为的事情,让自己变成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最后,连给自己回头的余地都不留。所以我们要好好学做人,不要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要忘记我们最初那颗善良的心,你要记住你做的不管好的事情还是坏的事情最后都还会回到你自己的身边,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因果循环,好好做好的自己,别让自己白来这世上一遭……


烤冷面小洁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目的只是设一个前提,用以阐述自己的理论。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初,性是相同的,孔子本人并未说是善还是恶,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

孟子的性善论

孔孟二人在终极追求上虽然相同,但在阐述义理上又有所区别。孔子认为人会在后天沾染恶习,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而需要加强学习、引导,以培养高尚的人格,以达到至善的境界;而孟子则认为善是人本来就有的,只是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并将这种“良知”发扬光大即可。孟子的这一思想后来被王阳明继承,于是成就了阳明心学—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和孟子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传承人,但荀子却主张人之初,性本恶。因此,必须要制定严苛的律法来遏制人的恶性。于是其两大弟子韩非和李斯将法家思想推到极致!
实际上人之初,性善和性恶就如天平的两端,没有善就没有恶,没有恶即无所谓善!世间万物莫不如此,都是对立的但又统一在一起,没有真正的善人同样亦没有完全的恶人,善恶共存在一起!只有复归到老子主张的道的境界,才能合二为一。在人类世界里阴阳相生相克是永恒的,如果真到了“道”世界,我们又是谁呢?复归于无极吧!

真正的智者如老子,眼中不讲善恶,亦不纠结于对错,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从思想的角度,对错善恶只是角度、站位不同而已,过度的去论证对错善恶,争论永无休止,毫无益处。


圣哲同学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古人还说“人之初,性本恶”。

先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这句话出处缘于孟子“人性本善”(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今山东人)观点,但“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却是出在《三字经》中。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直接理解其义大概就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又一句“人之初,性本恶”呢,要怎么理解呢?

首先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人性是什么?人性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古今中外,我想对人性的讨论都是各自有各自观点。

而我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就是,人生下来之所以他什么都不懂,所谓不知者无罪,那么他就是善良的,但又因为什么都不知而又会、不教、不育那么发展下去便是恶的,我想这就是这两句话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所以孰对孰错无法分辨。

从这两句话总结,希望所有的家长要做到生而有育、有教,让人类整体进步。




最文艺企鹅


“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的是先天,是天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就像佛祖说的人人具有佛性是一样的,都可以成佛。天性是纯阳的,具备人类的一切善良之性。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他说的是人的秉性,秉性就让人们有了千差万别,有智慧和有愚昧的区别,有善和恶的区别。人发脾气就是恶的表现,就是动的性,经常我们看到的,争持,暴跳如雷,生气发火,虚伪,妒忌,傲慢等都是恶的表现,是自己的内心失去了平衡,造成了苦恼和病痛,还有很多伤害他人,家庭不和,夫妻反目等,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不管说的本性是善还是恶都没有错,角度不一样,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追求的是天性,回归天性,佛家修行修的也是天性,如如不动的佛性。脾气秉性是很难改变的,不是有一句话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化脾气秉性回归天性的过程就没那么容易,不经历各种磨难是成不了的。



不是李白是太白


有意思的话题,不请自来[呲牙]

性善论出自孟子,性恶论出自荀子。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对错,这是古人对人性的哲学范畴理解,至圣先师们就是这么屌!

屌在哪里?

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就是说人在出生时都是善的,没有恶的导向,但成长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恶的导向,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进行善的引导而让其保持本性。性善论强调了道德引导。。。

性恶论认为人天生就含有恶的价值导向,这时候就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进行善的引导来压制他的恶性。同样强调了道德引导。。。

至圣先师们认为不论是善是恶其实都是可以靠后期教育来导向正确的三观。所以不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相较现代的人性复杂论、矛盾综合体论都可以说技高一筹。。

现代在探讨人性是什么样的,而先贤们直接忽略,管你是什么性子都可以靠教育引导来改变(孔子的有教无类其实也是同样思想),成长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多么豁达的道德观啊。。

[擦汗][擦汗][擦汗]这些东西别太过深入探究,不然越研究越觉得自己无知。。


一马青尘0612


想说一下我的观点,人性本善或是本恶这话体现的是说话的人的心态怎么样子了,具体是什么样子,看每个人的选择是哪个,有时候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的观点也是不一样的。

心态还好的时候,面对一些惹人不舒服的事情会努力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想,为对方辩解,觉得他应该不是故意的或者想是不是我误会了什么事!但是心态爆炸的时候就会觉得对方内心十分丑陋,不停想去抱怨别人,贬低别人。

所以,说出来“人之初,性本善”这话的人一定是内心有光的吧!但是并没有说“人之初,性本恶”这话不好的意思,因为并没有了解过说这话的人的人生历程和思想方面。

不过之前看《淮南子》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是:“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欲也”,化用《礼记·乐记》里边的句子【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不同的人翻译不同,①人生下来没有欲望,这是上天赋予的本性,因为后来接触了物质之后,身体里的欲望就开始蠢蠢欲动,这是天性里的欲望在推动,外界事物对人的影响使人有好恶的分别,如果不能学会去自省的话,天性就会逐渐丧失。②人生下来就是安静的,就是人的天性;受了外物感化而后有活动,他是天性的外部表现;外物到来而精神上有了反应,这是智慧的活动;智慧与外物互相接触,而好憎之情便产生了。好憎形成显露出来,而智慧被外物所诱惑,不能返回到人的本性上去,那么天性便要衰灭了。

后面好像有一些些偏了,但是还是有道理的?﹏?


Amomoni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是古人对人性,在小的时候,未曾涉及利益纠葛,人的初年幼小时期,说明人初年幼小的时期人性是“善良”的。也就是古人指的是“人”在初年幼小特定时期的人性是“善的”。把古人对人在初年幼小特定时期的“善”,归纳到人性的根本,说明古人对人性根本存在的“善恶相对的两面”,只说了人的本性“善”的一面,并且是“初”的特定条件下的“善”,潜藏:若人至“夕相远”善会向对立面转化。

可是古人也说:“人之初,性本恶”,这是为什么?

关于人之初性本恶这个问题,问为什么?其实也不复杂,关键在于认识。比如:把“人之初性本恶”,理解为:在人初年幼小的时期,做出了恶毒之事,显然是不对的,不符合初年幼小孩子的思想特征,明显是错误的理解。那么!怎么理解才正确?那就必须本着探究人的善恶根本,抱着这样的思想去理解“人之初性本恶”,并且实际认为理解:人的本性在初年幼小的时候,本性实质是存在恶的一面的。理由很简单,万事都是相对存在的(人的善恶本性也一样),而不能绝对存在,因为绝对是单一方面,不具备相对比较,不能说明问题。

针对本题,“人之初性本恶”,是对人性善恶的根本,探本求真为意图,而不是认为在“人之初”作了什么恶事。总之!“人之初性本恶”出于探本求真的意图,是正确的。

通过以上对“性本善”与“性本恶”的分别解释,说明人的本性是“善恶两面”相对统一于:一个人一身的,这应该是人性:“本性善恶两面”的实质存在。至于人性的善恶形成的指导思想,是归根于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产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决定的,最终决定一个人善与不善。


A小雅29


思想家孟子的观点“人之初,性本善”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为人天生就有四种“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正是因为这四种心让人在开始没有被社会的影响下表现出善的本原。

思想家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是说人的本性是丑恶的,如果不加以礼的教化就会展现“恶”的本来面目。荀子认为,人类就是个自私自利争夺资源的动物,人类为了生存的本能,会互相争斗,要是顺着人的欲望走下去,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要制定礼仪法治来规范人的行为,不让人的欲望泛滥,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后天的学习教育,人还是可以为善的。

孟子勉励人们,人心本善人可以为善,但一定要注意后天的养成,千万不要让善性丢掉了;荀子告诫人们,人性本恶但也可以向善,关键是用礼和理来节制欲望而不至于太放纵,也可以为善。一个主张道德修养要向内求索发明本心;一个主张加强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礼制约束。他们的社会理想都是一样的,都是劝人向善之说。

不过到后来的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宵之性”三等。他认为人性中天生具有”善质“,这个”善质“不同于孟轲讲的人性本善,而是认为在人的”质“中,有性有情,有仁有贪,性虽然能够生出善,但是却不能直接称作善,就像禾苗能够生出稻米,却不能称作为稻米一样。也就是说,在人性中的善质在没有被发觉之前,只能称其为有善质,但是不能称其为善。


掌中的星空


这个问题是近代吃饱撑得人,书读得少,瞎琢磨,没有民政文化自信,与西方宗族哲学对比出来的。话题太大了,粗略聊,详细看我发布的各专家名家文章。

儒家历史没有善恶论,孟子四心说非常有说服力,并非性善论;荀子性恶论非常有名,实际没有性恶说。

孔子是“仁”,孟子是“义”,荀子是“礼”宋儒后“智”“信”才完善三纲五常。

孔子在春秋时候,天下是“礼崩乐坏”整理“周礼”等古籍,提倡大家学习遵守,现在提倡“传统文化”相应一样道理,避免和谐掠过。

孟子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参照周礼而来,理工科参照物就明白,不明白解释很费劲的[呲牙]。违背古“周礼”就是负面性恶了,故此没有说性善论。理工科理解,不要煽动性忽悠理解。

荀子性恶论,纯属于文化太低啦。朱熹是宋朝民间教师,民办老师都不算。现在都是算识字人理解。“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人本性恶是动物本性,人区别于动物,需要后天学习,学习“礼”才能成为人。“伪”古字是为字下面加一个心,是作为,是成为,变为的意思理解,强调“学习”重要性。汉字文字多次变革简化,普及识字率,故此没有文化惹不起都是瞎说!避免和谐,汉字简化史飘过。

[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鄙人一介酸酸酸书生一个,见笑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