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家長必須謹記,這階段別跟孩子“做朋友”

近來有很多家長跟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管,管不住,向我詢問管教孩子的方法。其實,管教孩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在該給孩子立規矩的年紀,家長選擇了跟孩子“做朋友”。

3歲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家長必須謹記,這階段別跟孩子“做朋友”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故事,在之前的綜藝節目《一年級》中,佟大為扮演了一名一年級新生的老師。

有一次,班上有一個女孩沒有請假,卻連續兩天,沒來上課,對此,大家都很擔心。

於是,等到那個女孩來到學校以後,佟大為很嚴厲地批評了她,並且質問她“你幹嘛去了?為什麼不請假?”

3歲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家長必須謹記,這階段別跟孩子“做朋友”

原來,這個女孩是害怕自己考不好,所以才選擇了“臨陣脫逃”。知道了緣由以後,佟大為認真地教育了這個女孩,希望她以後能勇敢地面對挑戰。

可是這時候另一個女學生突然站了起來,她指責佟大為太多嚴厲,沒有把學生當朋友,他這種人甚至不夠資格當老師。

佟大為聽完後很是生氣,他說:“在學校裡你們是學生,就要遵守學校的規矩。我們首先是師生,然後才是朋友,我要對你們的安全負責,你們來這也是為了學習的,不是為了跟我來交朋友的!”

3歲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家長必須謹記,這階段別跟孩子“做朋友”

佟大為的這番話,應用到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其實也是一樣。正如老師的首要職責是教育孩子,父母也要盡好他們自己對子女的責任,然後,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

著名演員蔡少芬在談到自己教育孩子時也說過,“你可以做她很好的聆聽者,可以贊同她,可以安撫她,但不能親近到做朋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懂得尊重長輩,到社會上,她才能尊重他人。

3歲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家長必須謹記,這階段別跟孩子“做朋友”

相比平等相待,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正確引導和教育,教會他們辨別是非對錯,懂得做人的基本準則。

現代心理學家通過對孩子教養方式的不同,把父母分為了權威型、獨裁型、溺愛型、忽視型四種類型,並追蹤研究。

通過十餘年的觀察,心理學家發現,權威型父母的孩子發展的是最好的,因為權威型的父母會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並且會謹慎地說明要求孩子遵守的原因,保證孩子能夠遵從指導。

3歲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家長必須謹記,這階段別跟孩子“做朋友”

著名兒童專家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上曾經談到,“父母要有個意識,該立規矩就立規矩,你該嚴肅就嚴肅,別小的時候你放開了寵,為什麼要在三歲之前立規矩 ,就是越小說越好,小的時候不答應他,大不了就是給你打個滾兒,但是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他聽不進去的。他覺得我已經大了,你說那東西我都懂,而且都是你講了十多年的話了。

3歲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家長必須謹記,這階段別跟孩子“做朋友”

由此可見,3歲是孩子立規矩的年紀,別在該給孩子立規矩的年紀,選擇跟孩子“做朋友”。

讓孩子敬畏你,才是父母該做的事

所謂的敬畏,是因為尊敬,所以願意聆聽你的教誨,也就是尊重的畏懼。這毫無疑問,是對父母的極高要求。

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就必須學會為孩子定規矩。

3歲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家長必須謹記,這階段別跟孩子“做朋友”

你可以視自己的家庭情況,給孩子定一些必須堅持的規則,不觸及規則時,就給孩子自由。但切記不能強硬的一刀切,要給孩子一定的接受度,但是一旦規則定下來就要堅定執行,不能例外

當然,在給孩子制定規矩的時候,一定採取溫柔的手段

3歲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家長必須謹記,這階段別跟孩子“做朋友”

所謂溫柔,是不要生氣, 語氣要平和,從孩子的感受出發,愛他,理解他,否則就會引發孩子的牴觸,適得其反。因而這就需要父母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明白如何制定規矩,孩子才願意聽。

這本《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就是要求家長不打不罵,學會正面溝通,通過列舉新手爸媽要知道的育子細節,讓父母聽得懂,學得會,做得到。書中提供的64種溝通技巧,讓孩子不再牴觸

3歲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家長必須謹記,這階段別跟孩子“做朋友”

本書從家長與孩子的兩個角度展開分析,告訴父母如何應對孩子不同情緒。書中選取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場景,通過實例講解,以便更形象地理解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便於我們學習參考。

3歲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家長必須謹記,這階段別跟孩子“做朋友”

這本《這樣定規矩,孩子才願聽》,通過提供一些定規矩的小妙招,

帶你走出親子溝通中的“越管越叛逆”的怪圈,換種方式,輕鬆面對孩子的不解和對抗。

3歲就要給孩子立規矩,家長必須謹記,這階段別跟孩子“做朋友”

這兩本教子經典一起購買僅需46元,平均每本也就23元,真的是非常便宜。

想要購買的家長朋友們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