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2015年上映的韓國電影《思悼》英文譯名The Throne,直譯則是“王座

”的意思,就像金字塔一樣,無論下面有多少磚瓦,最高峰只有一把鐵王座,而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在封建王朝下,父子力量在君臣外殼之下逐漸淪為權力的遊戲,英祖下令將世子關進米櫃八日餓死的故事。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思悼》豆瓣評分

導演在此之前已有漂亮成績:曾經執導《王的男人》、《素媛》,擅長用小視角詮釋大格局;而兩位主演同樣令人驚豔。素有國民影帝之稱的宋康昊飾演英祖大王,如父如君,性格深沉而嚴厲,在親手殺死孩子之後流露出父親的悲傷;而與之對戲的劉亞仁也表現不俗,2015年他所參演的兩部電影《老手》和《思悼》的票房便是最好證明。看兩代青龍影帝同臺飆戲,實在是酣暢淋漓。

《思悼》沒有龐大歷史的敘事野心,用兩對父子和一個家庭的關係,展現著封建王朝下扭曲的人性。王之苦,無處申訴;世子之苦,亦無處申訴。本文將分析影片中的主要人物的特點,梳理那段悲愴而黑暗的朝鮮歷史。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英祖李昑:是父親,是君王,也是權力的傀儡

歷史上的英祖大王是朝鮮年壽最長且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國君,除去“壬午獄禍”這一事件,他的存在推動了朝鮮王朝各個方面的發展,但這終歸只是歷史符號,而在影帝宋康昊的演繹中,英祖變得栩栩如生,人性的幻滅展露無遺。

●有條件的父愛

在英祖大王封死米櫃的敲擊聲中,故事緩緩拉開序幕。喪子多年的李昑(英祖)終於迎來了小兒子的誕生,在他出生之後便交由中殿撫養,以確保王位繼承的合理性,第二年次子李愃被封為世子。

回憶之初,英祖表現出對兒子才華的驚豔,座下眾臣察言觀色後紛紛叫好。當臣下向世子表露衷心之語時,英祖倍感自豪驕傲,彷彿在炫耀著過分優秀的兒子,不過不難看出這份欣賞卻是有條件的——因為你優秀,我才愛你。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日月同明的英祖大王是一位明主

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埃裡希·弗羅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世子沒有意識到“父愛竟然有條件”這點,他在閒暇時喜歡逗狗繪畫、很少思考讀書的事以及不愛經典古籍卻喜歡雜記小說,英祖沒有忽視這些細節,他甚至覺得無比驚詫——

“寡人跟你一樣大時,總是熬夜讀書,但你卻不學無術?!”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同時也是一位嚴厲的父親

英祖是一個強勢個性的父親,喜歡的世子翁主便放在身邊,不喜歡的人甚至要潑冷水,所以子不肖父就像打臉一樣,讓英祖難堪

尤其是世子聽政後,兩人在一次次決策中產生分歧,在集結在雙方身邊的黨派勢力慫恿下,這對父子最終面臨的是慾望的萬丈深淵。

身為父親,英祖對兒子最殘酷的話,莫過於那句:“如果我有第二個兒子就好了……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君王的職責

剝開父親這層身份,英祖是一國之王。君主的職責除了決策國家大事外,還肩負著將政權一代代傳承下去的責任,南宋陳亮在《廷對》中記載:“正人心以立國本,活民命以壽國脈。” 可見國本之重要程度,不亞於其他家國大事,因此英祖對世子寄予厚望。

英祖的王位得來並不容易。並非天選之子的他,即便在他登基多年後,仍有人否認其王位繼承的合理性,並且總拿她卑賤的生母身份說事兒。為了穩固朝堂,英祖對各派勢力採用“蕩平策”,以平衡各方勢力,達到鞏固王權的目的;為了表達自己不貪權戀棧,他多次表示要將王位讓渡給世子。

在“王位拉鋸戰”的最後,大王暫時放下王權,由世子代理聽政,以此向世人證明英祖的“聖人之心”。可權力是什麼?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在英祖看來,代理聽政期間的世子是一個不合格的決策者,既不懂用人心術,也不懂得平衡政權。最重要的一點是,沒有尊重真正的掌權者——英祖。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人事和軍權分配上胡亂決策,銀貨兩訖的糾紛上卻猶疑不決,上位者的光環之下的世子像是個優柔寡斷的小孩。

英祖的憤怒和打壓,有人認為這是虛偽的戀棧者在壓迫一股新生勢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歷史上的英祖算得上一位明主,而選擇一位能夠傳承朝鮮百年基業的繼承者,也不正是君王的職責嗎?

看著脾氣越來越古怪的兒子和自己政見相左的世子,揹負著君王和父親雙重角色,英祖才會對兒子說出那句:“

你的存在便是最大的謀逆。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在宋康昊的演繹中,我們能看到一個極為自律,心機深沉,玩弄權術的君王形象,他在多黨鬥爭的角逐中脫穎而出,可以說是權力的絕對勝者和權威,但他也像被各方勢力拉扯的牽線木偶,最終只能以犧牲自己愛子為代價,鞏固這三百年的朝鮮王權。

世子李愃:是兒子,是臣下,更是權力的犧牲品

●缺愛的孩子

“崇拜父親”並非古已有之,而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化的家庭關係特點,對於身在儒家禮法教導下的李愃(思悼世子)而言,崇拜優秀的父親出自本能,但身為宮廷王室,李愃其實並未得到很多父母之愛。

第一日的回憶中,世子生母暎嬪想要陪伴兒子過夜,但卻被尚宮無情制止:他現在不是您的孩子了。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早早缺失母愛的世子,在父親身上也沒能獲得更多安慰。他不愛讀書,並且希望父親也能認同這個真實的自己,可沒想到父愛的主要條件就是“要愛學習”。在險些失去父愛的情況下,世子也試圖變成一個模範兒子,他給全羅道的李毅敬寫詩,希望父親見之能喜,卻沒想到讓身為大王的父親以為自己生了政變之心。

在冷漠的宮廷中,只有大王大妃(奶奶)和老中殿(嫡母)對世子付出關懷與真心,世子毫無添加的孺慕之情都奉獻給了大王大妃,幼童之愛的回饋令人動容。所以當英祖再次玩弄權勢,卻逼死大王大妃時,李愃那份愛而不得的渴望急轉直下變成了痛恨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所有的情緒表達都有其根源,冰冷的世界無人回應他對愛的渴求,甚至他的髮妻在危難時也只顧著兒子,而捨棄了丈夫。

從孩子的視角來看,或許可以理解他的那暴虐和狂怒的原由。

●軟弱的政客

如果生在普通人家,即便有不同的政見看法,也只是飯桌上的一次笑談罷了。當這一切被擺在朝堂的明面上,天然的親情就會被淡化,黨派角逐如同針尖對麥芒一般分毫不讓。既然只有一把王座,又豈能容下二主。

世子的幕僚給他講解朝鮮代理聽政的歷史:“雖然創立訓民正音、建立四郡六鎮、發明測雨器都是世宗大王的功績,實際上是在文宗代理聽政時所完成的。代理聽政若順利,對世子很有幫助。”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言下之意:這正是世子您培養屬於自己力量的好時機啊!

可世子怎麼回答呢?他表現得毫無爭持之心,天真的以為這樣便能獲得父親認可。

朝堂之上哪有父子?在朝堂之上意氣用事只能顯得世子蠢鈍,尤其是他不加思考便做決策,這和奪權幾乎無分別。英祖對世子的不滿漸漸蔓延到生活小事上,衣冠不整是缺點,性情乖張也是缺點,就連一場雨也是他的錯。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影片中,英祖以退為進次次讓權,世子怎麼做的呢?他懇求父親留在位置上,甚至跪倒在雪地,以至於犧牲了心愛的祖母。事情演變到最後,支持世子的官員選擇了自盡,而他也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

▲朝堂後宮:是誰手持刀柄,又是誰手捧刀鋒?

影片沒有把各黨派的殘酷鬥爭擺在明面上,但在歷史上,“四色黨爭”貫穿了整個朝鮮王朝,甚至是導致朝鮮走向末路的根本原因。英祖在肅宗陵前對孫子說:“王並非總是手握刀柄,臣子也並不是手捧刀刃。

就像這個故事的導火索,嬪宮(世子嬪)得知世子帶刀闖宮,聯合世子生母暎嬪告發這一事件,對英祖表忠心。這個動作足以表明眾人的態度:放棄世子,保護世孫。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而在整整八日過程中,世子的妻子母親、身後的幕僚以及朝堂各黨派都只是觀望著,不是看著英祖回心轉意,也不是看著是否有人能救世子,而是目標一致地盼望著性情乖張的世子能夠死去,甚至這場死亡遊戲也出於朝臣的設計,英祖只不過是執行了臣子們的心意。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要知道,英祖李昑是朝鮮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更別說其生母並非兩班的貴族,能夠在險惡的政治鬥爭中存活下來絕非易事,甚至可以說,李昑能夠成功上位,就是其嫡母金氏(劇中的大王大妃)為首的老論派政治力量扶持上位的結果。登基後,英祖一直秉持著“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的治國理念,在朝堂的老論與少論中都頗有威望,足見這是一位

有能力把刀柄握在自己手裡的君主。

“如果沒有實力,王也有可能手握刀刃。”世子壓根沒有實力對抗。即便他真的在那個雨夜成功殺死父王,他也沒有能力做到平衡朝堂勢力,穩固朝鮮根基。

最終,英祖用殺死親生兒子的方式證明了刀柄握在手的實力,也震懾了那些試圖顛覆政權的謀逆野心。死去的思悼世子,只能成為這把王座下的一具白骨。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第八日,思悼世子已死。英祖大王俯視著兒子,彷彿踩著他的的屍體走向王位。

▲世孫李祘:李氏朝鮮最後一位明君,權力和親情的完美平衡

觀影過程中,最讓人感動的兩個地方來自世孫——

米櫃裡的思悼世子已經說不出話來,世孫跪在殿外哭求,他帶著嬪宮給父親送水,其聲之悲,其情之真切讓人動容;帶刀謀逆前夜,英祖曾問世孫:為何你要給暎嬪跪拜四次祝壽,這有違禮法。而世孫的回答令世子放下了刀:如果是給爺爺您祝壽,千萬次我也要拜。人,應當要先於禮法啊。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聰慧的世孫在日後成為了朝鮮的正祖大王,歷史上評價此人是朝鮮王朝的最後一位明君,“熱愛學問,有聖人之風。

或許能在世孫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也或許是世子不堪託付,英祖大王給予世孫極高評價,並且帶他去參拜肅宗王陵。世子想不到,他一輩子渴求的父愛竟然在兒子身上得以實現。

而世子更想不到的是,兒子努力讀書竟然是為了討爺爺歡心,聰明的孩子望著父親射向天空的自由之箭說:其實我這樣也不快樂。那一刻,父子兩人心意相通,達到了完美的共情。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原來,在這個冰冷的王宮中,最懂思悼世子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兒子,他在宮廷糾葛中夾縫求生,謹小慎微地討好著代表王權的英祖,也能用悲憫的雙眼看透父親那顆赤子之心。

世孫的存在,完美地平衡了權利與親情之間的矛盾,為這段黑暗歷史找了一條不算出路的出路。

結語

故事的最後,成為正祖大王的李祘執扇起舞,向生母惠慶宮祝壽。這把扇子是思悼世子在他出生之時,父親懷著激動而期待的心情畫下的,承載著純粹的父愛。而他也彷彿回應父親一般,做出射箭的動作,以告慰父親之靈。

“父子情”是複雜人性關係中最深刻的部分,其深刻足以讓其成為影視作品中深度挖掘的母題,古有漢武帝廢戾太子、英祖大王廢思悼世子,去年熱播的網劇《鶴唳華亭》也探討了權力背後的父子相爭問題,究竟誰對誰錯呢?

封建王朝的故事中,父與子的對抗往往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收場,就像故事開篇,英祖選擇從景華門出去,就已經代表他選擇了君父的身份,之後的結局帶有強烈東方特色的宿命意味。讓人覺得悲涼萬分的同時,這個命題始終無解。

歷史的車輪一遍遍軋過脖頸,在吃人的禮教社會玩弄權力的遊戲,不會有人贏得一切,也無人能稱贏家。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韓國電影《思悼》:權力的遊戲中,無人能稱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