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熵增!任正非的經營哲學和華為的核心邏輯

任正非在《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結尾時說,“死亡是會到來的,這是歷史規律,我們的責任是應不斷延長我們的生命。”

眾所周知,我國中小企業的壽命只有3年左右,就是大企業能撐過30年的也不多,三四十年來,不知有多少聞名一時的企業折戟沉沙了。

為什麼是這樣呢?


反熵增!任正非的經營哲學和華為的核心邏輯

有人分析是老闆瞎折騰,有人說是經營管理或其他意外等問題,這些都有道理,但在根源是人性和歷史的規律。

每個人都想要活得時間長,每個企業都想要做百年企業。而人最多百年壽命,企業卻可以二三百年不倒。

死亡終究會來,可壽命卻是可以延長。這個延長的方法就是反熵增。

1850年,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他在研究中發現,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從有序到無序,最終沒有溫差,不再做功。這個過程叫熵增,結果是熱寂,也叫熵死——這也被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


反熵增!任正非的經營哲學和華為的核心邏輯

這個理論用在企業經營中就是千方百計防止組織的“熵死”,這也是任正非一直在推動華為變革的重要原因。

人要健康長壽需要嚴格自律,比如節制慾望,適當運動,身心都要不斷建設、優化,其實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管人還是企業都需要反熵增。


反熵增!任正非的經營哲學和華為的核心邏輯

“我們一定要加強中、高級幹部和專家的實踐循環,在循環中擴大視野、增加見識,提高能力。這就是熵減。萬物生長是熵減,戰略預備隊循環流動是熵減,幹部增加實踐知識是熵減,破格提拔幹部也是熵減,合理的年齡退休也是熵減……”

任正非表示,華為不能讓惰怠在公司生長。華為還要建立系統的耗散結構——大家說,我們非常忠誠這個公司,其實就是公司付的錢太多了,不一定能持續。因此,我們把這種對企業的熱愛耗散掉,用奮鬥者,用流程優化來鞏固。奮鬥者是先付出後得到,與先得到再忠誠,有一定的區別,這樣就進步了一點。我們要通過把我們潛在的能量耗散掉,從而形成新的勢能。

華為提出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的企業文化是非常有內涵的,這個文化不是說光華為能用,任何一個企業和組織都可以採用。

華為的反熵增大體是從三個方面用功,一個是對企業利潤的分配,一個是對奮鬥者的激勵,一個是組織的持續變革。

昨天我們說過了華為公司“過年殺豬”的邏輯,意思就是反熵增,把賺來的錢投入到研發和員工分紅中,然後第二年繼續奮鬥。

而對奮鬥者的激勵的包括兩部分,一個是對價值貢獻值的獎勵,一個是末位淘汰制,在隊伍中強制推行優勝劣汰。

至於組織的持續變革,華為先後引進了西方公司的治理思想和方法,然後在僵化的基礎不斷改進和優化,讓組織體保持與時俱進。

除了上面這三個方面,任正非提出的“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灰度、開放和妥協等思想,其實也是在反熵增。

比如開放的內涵就是打開封閉系統,也是“炸開金字塔頂”,促進能量的交流和循環。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日日新苟日新……這些都是在避免熵增。愛因斯坦認為,在這個宇宙中,牛頓力學和相對論都可能被顛覆,而熵定律是永恆。

1943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指出,“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生命以負熵為生”。

人的自我鍛鍊,企業的不斷變革,其實都是在努力讓自身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

所以,企業要想建立長久的競爭力,那必須是遵從“負熵”的定律,做時間的朋友,讓物理定律站在自己這邊。

這個過程不會順利,創業就是在逆境前進,它整體是美好光明的,但過程是痛苦。不管是管理變革還是組織調整,那種利益格局打破重分配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可不如此,組織的怠惰就會拖著所有人走向失敗,讓企業更快的死亡。


反熵增!任正非的經營哲學和華為的核心邏輯

成功、安逸、自大、貪婪、自私等等是熵增,創新、奮鬥、謙卑、分享、利他等等是熵減,我們要做的就是克服人性的弱點和歷史的規律,不斷新陳代謝,脫胎換骨,那自然可以延續更長的組織生命力。

生命的活力在於“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句話對“熵”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定義。

任正非說,我把“熱力學第二定理”從自然科學引入到社會科學中來,意思就是要拉開差距……華為要不斷激活我們的隊伍,防止“熵死”。我們決不允許出現組織“黑洞”,這個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讓它吞噬了我們的光和熱,吞噬了活力。

任何一個企業都是應該以此自勵,只要我們堅持艱苦奮鬥,那事業就能生生不息。

生命以負熵為生,企業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