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活是从诗经中的女子求爱开始的


数字化生活是从诗经中的女子求爱开始的


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

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摽有梅,

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

摽有梅,

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

这首诗写得非常有趣,梅子落下了,树上还有七成果,追求我的男子们,要赶紧啊!等到梅子又落下一些,树上只有三成果子的时候,“求我庶士”不能再等了,今天就得定。若是等到梅子都落下了,赶紧拿着浅筐来收取,“求我庶士”给句话就行了。

是不是觉得这女子特别着急,青涩之时还能矜持一点,年龄大了就越发不敢提什么条件了,赶紧来吧,有句话就行。这跟当今适婚年龄的女子们可不太一样,现在的孩子貌似年龄越大条件越高。

数字化生活是从诗经中的女子求爱开始的

唐代的一首七言乐府《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里的每一个诗句都在重复一个单纯的主题“莫负好时光”,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但是与诗经这首《摽有梅》相比,还是不如后者读来有趣。

摽有梅,其实七兮。这里出现了数字七,那么为什么是数字7呢?

数字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它往往寓意的是“刚刚好”,是一切事物转还的开始,也是一切事物的完满终结。同时,还是一个很有趣的数字。

中国人对7也是情有独钟:七仙女下凡,北斗七星,常说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甚至祭奠亡灵时讲究的头七、二七、······七七。

成语中也有不少与7有关的:横七竖八,七零八落,七情六欲,七窍生烟,七上八下,七老八十,七嘴八舌,七月流火,七步之才,倚马七纸,三江七泽,七满八平,七长八短等等。

国际上通用的历法中,一周的天数也是七。

根据美国科学研究,7小时是人类每天最理想的睡眠时间。在酸碱度测试中,7代表着中性,而纯水的PH值就是7。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以复述出7位数为正常水平。

在佛教故事中,佛祖一出生就能行走,向东南西北各走了7步,步步生莲花。佛教的七难即灭、七福即生的观念也出自于此。

于是,摽有梅,其实七兮,当树上还有七成挂果的时候,就是最好的良辰吉日,“求我庶士”赶紧行动吧。

诗经中的很多次“懵懂”,都是从7开始的。

数字化生活是从诗经中的女子求爱开始的

推而广之说数字,就想起前不久读到的涂子沛《数据之巅》一书。

从作者搜罗的大量史料来看,美国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数据文化发展史,比如美国开国时期的人口普查如何经由数据调查和计算发展成为“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19世纪中叶,美国的工程兵团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进行数据丈量和调查,使美国的地理状况和疆域都有了准确的依据;20世纪“打孔”计算方法的发明,开创了后市计算机管理大量数据的技术并以此建立了雄霸全球的数据文明等等。

全书用一半的篇幅,以美国历史为主线,展现了在历史长河中数据文化如何形成、数据技术如何兴起,数据治国的理念如何深入人心的宏伟画卷。

作者指出,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文化。数据文化的匮乏,是中国之所以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设这种文化,中华文明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用了大量事实和案例,行笔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读来颇有快意。作者对中西方数据文化的条分缕析,似乎很好的解答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数字化生活是从诗经中的女子求爱开始的

回到诗经中的“摽有梅,其实七兮”,我们不难发现,载于史册的有关数字记录往往多是感性的、具象的、甚至是诗情画意的,记录和符号学的意义大于一切,这如同中国汉字一样, 它很难抽象出单纯的计算符号,形成完整的抽象的数学体系。尽管有《易经》在数理上进行了自己独到的探索,但是《易经》整本书的主体依然是其人文和哲学思想。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甚至是反理性的,这也是“李约瑟难题”的根源所在,现代的科学技术文明没有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生根发芽,与她的土壤里缺乏数理逻辑和理性思考的深入有极大的关联。

如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中国数据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在数字中品读诗和远方,也要在数字中品读逻辑和数理,这一课到了非补不可的时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