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陽發現一座古墓,將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一千多年

在河南東北部有座古老又年輕的城市,叫做濮陽市。濮陽市有個同名的縣,叫做濮陽縣,俗稱“老城”。老城的西南方有一處水庫,名曰西水坡。西水坡有座牌樓和石碑,上面刻有“中華第一龍”字樣,這就是濮陽人引以為傲的中華第一龍出土地。

河南濮陽發現一座古墓,將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一千多年


據說,1987年河南省濮陽市為了解決工業和城市居民的用水問題,在濮陽縣西南部修建了供水調節池,施工過程中發現一座古墓。該遺址的南部是濮陽古城牆,由五朝後梁建造。考古學家得到了這個消息,並開始挖掘它。考古學家最初預言這只是一個很小的普通古墓,每個人對該墳墓的期望都小得多。然而,隨著挖掘工作的進一步深入,該墓引起了人們的震驚。

其中,在一座墓室中發現成熟的雄性骨骼的左側和右側,有用蛤殼精心雕刻的龍虎圖案。這條“龍”被精心擺放在墓主人的一側,另一側是一隻虎,墓主人是一個壯年男性,身長一米八四,頭朝南腳朝北。這一龍一虎是遠古的先人用蚌殼擺出來的,龍的頭部朝北,面向東,尾部似擺動狀,乍一看就像是在海中遨遊;而虎同樣也是頭朝北,但面朝西,兩目圓瞪,呲牙咧嘴,有猛虎下山之相。

墓主兩側的龍虎圖案由貽貝貝殼精心雕刻而成,是迄今發現最早的蚌塑的龍形,被考古學家鑑定為“中華第一龍”,濮陽因此被命名為“中華龍鄉”、“華夏龍都”。

河南濮陽發現一座古墓,將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一千多年


用蚌殼擺成圖案的,在考古中不常見,擺成龍虎的更是聞所未聞。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龍在歷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封建王朝中的君王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更順理成章,便自稱為“真龍天子”,龍可以說是我國的神獸。1988年正值農曆龍年,這一重大考古發現轟動了考古界和新聞界,並引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俗話說中國文化有“上下五千年”,但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卻不僅僅只有五千年。“中華第一龍”就有著六千多年的歷史。濮陽“中華第一龍”的發現,將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一千多年。

這兩個圖案的擺放,跟古代傳說中的有異曲同工之處,墓主人是6500年前的人,卻比已經發現的遠古人還要高十多釐米,對墓主人的身份一時間眾說紛紜。墓主人兩側一龍一虎,說明墓主人的身份應該不低,於是專家從上古人物中尋找符合的對象,初步認為符合的人有三個,瑞頊、伏羲以及蚩尤。經過種種推測之後,認為是蚩尤的可能性更大,但這個也只是猜測,並沒有實質的證據表明墓主人就是蚩尤。“中華第一龍”墓主人到底是誰,學界一直爭論不休。

河南濮陽發現一座古墓,將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一千多年


2015年11月20日,“首屆濮陽西水坡墓主伏羲文化論壇”在濮陽舉行,與會專家學者達成共識:中華民族始祖伏羲就是中華第一龍主人。

河南濮陽發現一座古墓,將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一千多年


為保護和傳承龍文化,濮陽市科學規劃設計了“中華龍源”景區項目。以中華第一龍出土地為核心區,依託南部已進行保護性修復的千年古城牆,中部700畝煙波浩渺的城市供水湖面,在“中華第一龍”出土地及北岸區域籌建龍祖大殿,殿前廣場至湖邊鋪設九個巨人足跡,以應合“華胥氏履巨人跡”而生伏羲的美好傳說,周邊配設龍鳳呈祥、飛龍在天、五龍戲珠、龍生九子等人們熟知的成語典故雕塑,對蚌殼龍、虎、天文等圖案中蘊含的科學價值、神秘傳說、祈福文化,利用園內依湖而建的水上樂園項目、標誌性景觀、大型實景演出、神話故事演繹等形式逐一展現。

河南濮陽發現一座古墓,將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一千多年


中華龍源景區項目基地位於濮陽縣西南,西水坡遺址出土地,佔地面積約3000畝,水域面積約700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