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四書五經之《大學》(一)

“四書五經”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熟悉是因為中國人沒有不知道“四書五經”的,陌生是因為現如今還了解“四書五經”的中國人已經所剩不多,算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略知皮毛的我決定從今天開始閒談四書五經,不是為了給誰招魂吶喊,只是為了記憶,記憶中華民族曾經走過的點點滴滴與跨越的江河湖海。因此請將此係列文章當做泛黃的老相冊欣賞,願您在回憶往昔的同時也能開卷有益。今天我們講述《大學》的第一部分,《大學》這本書的真正含義。


閒談四書五經之《大學》(一)

南宋著名理學家,《四書》的官刊定稿人時朱熹認為學習《四書》應當先從《大學》開始,以定其規模。既是說,朱熹認為《大學》如同人生地定著讀書人未來的格局,不可不讀。這便牽扯出人因何而讀書的問題,為功名利祿還是一日三餐?但無論為什麼求學目的都決定著讀書人未來的格局。為功名利祿而讀書的人至多官至將相,為一日三餐而讀書人至多富甲一方。但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註定是不平凡的,因為他們的讀書目的與眾不同。王陽明為做聖賢而讀書,認為人生第一等大便是讀書做聖賢。


閒談四書五經之《大學》(一)

周總理為中華舉崛起而讀書,青春年華便遠赴重洋追尋理想。


閒談四書五經之《大學》(一)

最難能可貴的是兩位偉人都矢志不渝,終身踐行著自己少時立下的讀書志向。而《大學》便是闡述中國古代,確切的說是孔子誕生前華夏讀書人志向的書籍,那時的華夏祖先為了‘明明德’,章明上天的德行而讀書;為了‘親民’,親和教化,共築大同而讀書;為了‘止於至善’,社會和諧,天下無訟而讀書。


閒談四書五經之《大學》(一)

千萬不要認為“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是空洞的口號,如果只是口號《大學》原文中也不會記載:“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中記載的這段話其實是《莊子》《孟子》《尚書》等先秦經典都闡述過的“內聖外王”之道的實施步驟,“齊家”“治國”“平天下”指作治平天下的王道作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指達成王道應具備的修身品德。


閒談四書五經之《大學》(一)

總的來說外王是能力作為,內聖是修身品德,內外兼修才可治平天下,才可施行“明明德”,宣揚上天的德行。否則小家小國都治理不好紛爭不斷,所宣揚的德行註定不會是能夠治平天下,能使天下無訟無爭的大道公理。因此古者認為“明明德”只能取法於生養萬物的自然,通過推究事物的內在原理法則獲得。但非常可惜《大學》中“格物致知”的記載失佚,直至公元939年,“白雲先生”陳摶遊歷峨眉山期間拜民間一位不知名的麻衣相者為師,才有幸重得“河圖”“洛書”“太極”上古三圖。陳摶將圖傳於弟子种放,种放傳穆修、李之才,穆修傳北宋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周敦頤依根據“太極”寫出《太極圖說》等作品,開宋明理學之先河;李之才則傳邵雍,天才絕倫的邵雍根據“河圖”“洛書”寫出《皇極經世》、《梅花書》等大作,重開上古象數玄門。這才牽扯出王陽明與朱熹關於《大學》的兩樁公案。


閒談四書五經之《大學》(一)


閒談四書五經之《大學》(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