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可以稱為智慧醫學嗎?

老索12


智慧醫學的說法其實不確切,應該是哲學之醫。

所謂中醫並不是中國之醫,若中醫是中國之醫,那麼我問,西洋參是中藥還是西藥?那應用柴胡注射液是中醫還是西醫?

其實中醫是基於傳統陰陽與五行的哲學指導下的醫學,中醫將萬物分陰陽,陰陽下面分五行,將人體的各個臟腑按照其特性歸為五行。例如肝者生髮條達,其特性似木。歸為五行之木。所以,我們常說的事舒肝,柔肝。肝主情志,所以當生氣之時,我們一般會用舒肝之品,將肝氣條達抒發之後身體便康復了。以上只是最簡單的例子。再如要分寒熱溫涼。體內寒涼,當用溫熱之藥,就是達到中醫所講的陰陽和。所以為中和之醫。

其實疾病就是體內失去了平衡。其實無論中醫西醫,其治療方法歸結一個詞便是平衡。只不過追求平衡的方式不同罷了。


永樂173


當然可以,它通過人身調理節治提高人身長期的勉疾力,有固本培元之功效健體強身之根本,我深有體會,我的中耳炎用中藥治癒四十年沒有復發,相信用過中醫藥的人會深有同感。它稱為智慧醫學是應該有。




用戶8077476868598


不但可以稱為智慧醫學,還應該是大智慧,老祖宗的智慧我作為現代人,自愧不如人家一根毫髮,想想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魚蟲龜蛇,……都是中藥這四個字說起來多輕鬆,可老先生卻用了幾十年才完成,這期間所受的苦楚不是誰能承受得了的,沒有如此奉獻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堅定信念是不可能有今天的宏篇鉅著,這豈是一句稱得上智慧醫學,就完事了的,這是不辭辛苦,用畢生心血鑄造的輝煌。

看了《針灸大成》就知針灸玄妙。

看了《頻湖脈學》才能知道中醫人的三個指頭原來能知人體的多少奧密!

看看《藥性賦》方知中醫是如何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的。

再看看《湯頭歌訣》便知我們吃現成的還怎該說祖宗的不科學呢?

……………。

中醫的大智慧,造福華廈炎黃子孫,武漢疫情的嚴重性誰人不知,還是老祖宗的智慧拯救了許許多多鮮活的生命。

中醫的大智慧仍將造福人民,服務人民,中醫的明天更加輝煌!


不平事


謝邀。

這個問題太簡單,你知道中華傳統文化?就會得出智慧。如果你是西方文化,得出弱肉強食。《黃帝內經》:悉乎哉問也?

黃帝曰: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際。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接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

你可以懂多少而上下?你可以度多少而能衡量?你可以知多少而左右?你上下揆度能知多少表裡?何以昭乎哉?

《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恆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

揆度陰陽之變,四時變化,寒溫暑溼,虛邪賊風,皆在其中,正常與不正常皆在五行變化,決與明堂之上,何等耀眼光輝而不輟。

孟春始至,黃帝燕坐,臨觀八極,正八風之氣,而問雷公曰:陰陽之類,經脈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貴?

以上更是智慧之問,黃帝燕坐觀四方八極,正名八方之氣,這就是昭乎哉問也,可見中醫不但是醫學之作,更是智慧之作,更是天文,氣候,地理,人文之作。不知道你能有多少悉乎哉問?昭然若揭。


笑著看西方


中醫不只是醫學,它包括很多內容。我不是醫生,偶爾看過一點《內經》,裡面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得其人不教,是為失道。教非其人,慢洩天寶。意思是,得到了有才華,有能力的人不去教他,這就是失道。而去教一個不是那塊料的人,那就是洩露天機。

這句話不只適用於中醫,還適用於所有行業。


散木17


中醫稱為智慧醫學,是非常恰當的稱呼。從醫學理論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中醫藥的性味功用,歸經入藥,傷寒論六經論證,溫熱病理論之中的衛,氣,營,血論證,三焦理論上中下論證,四診八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奇恆之腑。還包括中藥煎,制,浸,泡,膏,丸,散,等製作技巧,等說不完,不是儀器研究出來,都是經驗與智慧的結晶。也可以這樣解釋,是從古代春秋(內經),(五十二帛書)始至清朝初止,我國各民族人民與歷代醫學家,在漫長的歲月中積累,總結治病強身經驗與思索研究的智慧精華。祖國中醫學,中醫藥,之所以龐大雄厚,都是歷代民間(不是官方)中醫老前輩的,血汗與智慧的結晶。歷代官方都沒有參於研究。歷代官方也沒有壓制。歷代醫學家大部分,都是自學成材,自成一派。中醫學是民間自發醫學,應回報人民,迴歸民間。官民同行。如果走清朝,國民時期老路,中醫傳承困難。


無憂草2775


中醫是農耕文明條件下與之匹配下的産物。中醫不是科學,誰説它是科學,説明他並不瞭解“科學”的真正含義。硬要貼上“科學”的標簽,那就會誤解中醫是“偽科學”。

中醫成熟於兩漢,有自己理論模型,和實踐主張,屬於經驗類比思維下的産物。後融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維便提升到道的層面,此為醫道。即所謂“小醫治病,中醫治人,大醫治國”。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是辨証思維,便有了陰陽五行説,辯証施治,相同的病不同葯,不同的病相同的葯,考慮到施治病人的差異性,更是中醫高明之處。

中醫講究“辨証思治,起承轉換,升降沉浮”這是綿延二千多年以來,無數醫者先賢智慧的結晶!五四新文化運動後,魯迅,郭沫若,等文化旗手抨擊中醫,是當時歷史的侷限造成的。

工業文明發展,西醫異軍突起,在“術”的層面上講,對某些疾病處置方式更加有效,這是必然結果,也是歷史的選擇

《黃帝內經》雲,不治已病,治未病。平衡陰陽,和諧共生,天人合一。仍是醫之精髓!



抱璞齋主


中醫可以說是經驗醫學,傳承千年,靠的就是一代人一代人積累下來的經驗,而且還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有人說,西醫是科學,中醫是哲學,而科學的最終是哲學。可是,我想說,不管哪種醫學,最好的驗證方式是臨床,是療效,是病人的反饋,而不是閉門造車。


邵氏祖傳中醫濟世堂


中醫是玄學(理論)與實踐經驗的結合,是人類誕生以來歷代聖賢用生命驗證 出來的科學,因之方法簡約,功效奇妙!世衛專家組這些成員絕大多數是學西醫的,他們雖然對中醫的神奇療效交口稱讚,但對中醫的治病原理卻一無所知,不瞭解,沒底氣,也沒有發言權,不知者不為過。能治病就是硬道理!因此他們對中醫的無知並不會影響中醫的繼續存在與發展。中醫是塊寶,誰學誰幸福,誰用對誰好!這一點是千古永存萬古不變的!


音形世界


現在中醫應該更名為“現代全息醫學”一是上口,形容準確,二是表明這個世界是全息的複合世界,西醫只是這個全息醫學裡的一個分支,三打破中西醫之爭,容易推廣,世人易接受,對中醫推廣有好處,中醫是綱包羅萬象,西醫是種研究精細,中醫為百姓服務,西醫為資本服務,一病返貧就是西醫結果,大家怎麼樣看,贊成的頂起,讓它成為共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