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清同治年《瘟疫论类编》文


「语音版」清同治年《瘟疫论类编》文/江初昕

我藏有一本清代同治年间木刻版《瘟疫论类编》,该书规格为16开,长约24厘米,宽16.5厘米,上下两卷成套,著书人吴又可,即吴有性,为清代名医。

  明末清初,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暴发鼠疫传染病,死亡者不计其数,尸骨遍野,惨不忍睹。据《明季北略》记载:“夏秋之交,疫疬大作,万民凋瘵,兼之凶荒相继,殡殓为艰,枯骸暴露,尸横郊野……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当时的郎中们用伤寒法治疗瘟疫,但毫无效果。吴中名医吴又可经历了几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摒弃了伤寒论的治疗方法,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疗经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类编》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书中,吴又可总结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他把自己的一个发现昭告于众:瘟疫是一种新型的病种,它与伤寒有着天壤之别。该观点新颖独到,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论断。

  吴又可在该书中所列瘟疫病种有发颐、大头瘟、虾膜瘟、瓜瓤瘟、疙瘩瘟,以及疟疾、痢疾等急性传染病,他明确指出这些病都不是“六淫之邪”所致,而是“四时不正之气”所为,其症状与伤寒相似而实际迥异,前人从未分辨,吴氏则一一加以分辨论述阐明,并论著制方,其中著名的剂方有达原饮、三消饮等,并示人以疏利分消之法。在治疗上,吴又可提出了一整套祛邪达原理论,临床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

  该书编者在编校时,感觉到这部著述的分量,于是在序言中写道:“窃谓医原利济,尤有失传贻误,既逄缺典,亟宜镌刻广传。有如伤寒论一门,自张仲景作论立方以传世,用心可谓仁矣。至西晋时,其书颇多散失,幸叔仁编次成序。虽为全书,究遗瘟疫一大类。大抵执寒热温凉错时之谓,讹传流弊,致后世无所综述,今获得该书残本,经勘校编印后,流传后世,则为幸甚”。

  因年代久远,该书虽书皮有所破损,但不缺页、无虫蛀,书页整洁,保存完整。清代版本医书类工具书存世量不多,为现代中医药学研究之根本,极具收藏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