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巷,唤醒泉州人清晨的味道

水门巷,唤醒泉州人清晨的味道

泉州人的清晨,是从水门巷开始的。这条不长的老街,涵盖了最全的早餐。从豆浆、油条、面线糊、猪血汤,到碗糕、大煎包、信杯饼,在这里都能找到。

水门巷里,名气最大的自然是“水门国仔面线糊”了。

从1986年,谢锡国在水门巷21号开了第一家“水门国仔面线糊”至今,这家老店以它独有的口味吸引着食客前往。

一碗面线糊,糊而不烂,清而不浊,加上醋肉或是大肠,或是其他喜欢的佐料,最好再来一份油条。

水门巷,唤醒泉州人清晨的味道

这样的早餐,唤醒了味蕾,也开始了一天的美好时光。

水门街巷口对面的黄氏早餐摊,倒是不一样的一种场景。从早上六点多到九点多,看似简陋的小摊子,人气颇旺。

从清早送报的邮递员,出来买菜的大妈,到睡眼朦胧,穿着短裤拖鞋的大叔,不情不愿坐在妈妈电动车后面的小孩子。

这里的食客,络绎不断。

水门巷,唤醒泉州人清晨的味道

一旁的大爷坐在简易的椅子上,慢条斯理地喝着花生浆。

老板和他似乎已经养成了某种默契,趁着空档,不忘询问老人:”还是带两杯带走吗?“

自家做的碗糕,不是市面上常见的纸杯款,而是钵仔款,一天要卖90多块。

更别说让小摊子得以走过40多年光景的花生浆了,销量是按桶算的。

水门巷,唤醒泉州人清晨的味道

而在这条街上,论早起的话,孙家姐妹应该可以排进前三名吧。

每天凌晨3点多便得起床,一直忙到午后1点,二十多年如一日。

洗胡萝卜,搓成丝,一人负责炸,一人负责包。

水门巷,唤醒泉州人清晨的味道

每天至少四大包的胡萝卜,可以卖出400多条春卷。

从春卷、炸棗(zǎo),到醋肉,炸芋头等,琳琅满目的炸物,是儿时最期待的美味。

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热闹都是从厨房中的炸物开始的。

阿姨说,立冬这里才热闹咧。这里的狗肉那可是极为畅销的。

而她们的生意好的时候,跟卖狗肉的不相上下。

水门巷,唤醒泉州人清晨的味道

水门巷,唤醒泉州人清晨的味道

在水门巷中,仅入口处,便有4、5家炸物摊。

明明是同行竞争,却可看见相邻摊子的老板娘,相谈甚欢,让人会心一笑。

再往前走,则又是一家老字号。店主叫留章鸿,因为手艺好,大家都叫他“鸿师傅”,鸿记的店名就是这么来的。

从他17岁开始学习制作信杯饼,至今已有五十多年。

只有面粉和蔗糖的信杯饼,吃起来清甜可口。

水门巷,唤醒泉州人清晨的味道

曾经它是热门烧香的贡品,探亲的伴手礼,敬祖的心意,也是平常的早餐。

或许是这条街天生的烟火味吧,不仅吸引了泉州人,也吸引了外来的手艺人。

煎包店的店主并不善言辞,沉默地把屋内做好的大煎包上锅,加水,起锅。

而里屋,隐约瞧见妇女们有条不紊地制作之中。

水门巷,唤醒泉州人清晨的味道

水门巷,唤醒泉州人清晨的味道

而街口的卤味店,小孙子嘻嘻哈哈地逗着狗玩,阿姨一边卤猪脚、大肠,一边分心:“不要玩了,赶紧去把苹果吃了。”

水门巷,唤醒泉州人清晨的味道

这条巷子,实在稀疏平常。

海鲜摊、水果摊、干货摊,还有卖菜摊。比不了海鲜市场,比不了大型商超。

这条巷子,不长还有点挤,喧闹又不那么整洁。

两边都是店铺,有熙熙攘攘的行人,还有穿梭其中的车辆。

而经过这么多年,繁衍生息,风光没落,总有些人留下来与古巷相依相伴。

这些寻常的场景,日复一日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使泉州的久远历史变得触手尚温。

这是泉州的烟火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