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我們與父母之間搭建的最後一道文化橋樑

今年的春晚已經結束,我想說一些有別於其他文章的解析。

在今年非同尋常的外部環境下,以及2020這個對大部分80後、90後來說已不再年輕的年份,這個春晚終究別是一番滋味,望能激發大家一點共鳴。


春晚:我們與父母之間搭建的最後一道文化橋樑


先簡單說說今年春晚吧。

老實說今年並沒有多少讓人眼前一亮的節目,當然這不是隻今年春晚才有的感慨。

沈騰的想諷刺形式主義,黃曉明的想展現服務業從業人員的職業與心酸,這些小品內核都是很好的,但放在春晚閤家歡的舞臺上,終究沒能在趣味性上與主旨完美交融,說理太過了一些。

賈玲的節目最是生活化,她想表達兩代媳婦因文化水平、生活環境、成長年代等差異,在生活方方面面的衝突。這在現實是很普遍的現象,年輕人無法與老人共同生活。小品的內核也是極好的,但終究虎頭蛇尾,她將最後解決之道歸於“愛”,不免太簡單太圓滑,並不能給人以生活的啟示。

要知道,這世上用“愛”解決不了的事情太多太多。

以上應該算是今年春晚內涵非常突出的節目了。

雖然在內容上今年春晚沒有出現將藝術性與趣味性完美結合的作品,如陳佩斯與朱時茂、趙本山與宋丹丹那樣,但今年的收視率卻出奇地創了新高: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4日24時,春晚新媒體平臺直播累計到達人次為11.16億次,電視端直播為5.89億人,另有560多家海外媒體轉播和報道了春晚。

這是多年春晚收視下降後的又一新高。

但你我都知道,並不是節目多好,或者加入了印度等國際元素,而是這場正在進行的沒有硝煙的戰爭,大家都出不了門,春晚成了唯一的娛樂。

我也一樣,沒有像過去那般與許久未見的朋友在麻將桌上切磋技藝,只老實地待在家裡,靠著火堆陪父母聊天看春晚。

我已經記不起有多久沒陪父母一起靜靜地看春晚了,應該不少於十年了吧。曾經眼裡枯燥無味的春晚,今年卻出奇地看得舒心。


春晚:我們與父母之間搭建的最後一道文化橋樑


小時候,國貧家窮,春晚是搭配年夜飯必不可少的一道主食,一個飽肚子,一個飽精神。你投餵,我坐等吃;

後來,國家富裕,小家也不再匱乏。

物質上不再指盼過年時才有一頓大餐,精神上也等不及春晚進行一年一次的投餵。我們有了各種的娛樂項目:紙牌、麻將、唱歌、聚會、玩手機等等。每個人都從被動變為主動,都去尋求適合自己胃口的精神食糧。

春晚,只一道大餐,再也滿足不了14億個胃的14億種口味。

也就是從此時起,我們開始與父母分野,再不陪同他們在電視機前,直到這個夜晚。

很多時候我不禁想,我們陪同父母一起看春晚,到底在看什麼?


春晚:我們與父母之間搭建的最後一道文化橋樑


小時候我們在看節目、看歡笑;

後來我們看到了無聊,所以離開了;

如今當由於外部的客觀原因,我們再次坐在了電視機前,我才發現:陪父母看春晚,不是看節目,看歡笑,甚至不是陪伴。春晚只是一個由頭,一個提供給一家人討論釋放情感的共同話題。

我們這個時代發展變革得太快太快。父母在老家,我們在城市,兩代人在精神層面的距離遠不止賈玲小品中的生活點滴。

在新鮮事物面前,父母的思維已經走不動了。

平日裡,與父母的電話,談論最多的只剩下“保重身體”。我們與父母很早開始就失去了共同的話題。

如今我們大了,父母老了。在一年僅有的一點相聚日子裡,春晚成了我們能找到的唯一的共同話題。

我們一起聽聽裡面的歌,給他們講述哪首歌今年最火;一起看看小品,笑著裡面的家常趣事。不必聊他們不明白的工作。

他們的精神停留在當年的原地,我就陪著他們短暫的駐足那裡。

這時,春晚,無關於新潮,無關於深刻

它只是我們與父母相互釋放情感

釋放積蓄了一年,濃到難以表述的情感的

發酵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