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最近,有个朋友转了一篇文章给我,《一个资深质量经理的年终感悟》

,里面的开头特别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直接贡献价值的,如销售部、生产部和采购部;

与老板离着最近的,如人事部、财务部;

与生产离不开的部门,如物流部、工程部;

最后还剩下一个部门,就是销售好的时候大家不觉得它有价值,销售不好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将责任推给它。

对了!这就是质量部。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其实,不仅是质量部,上面提到的其他部门的员工也有各自的烦恼,也会大倒苦水,只不过,质量显得更为特别一些。

特别在哪里?特别在似乎什么事都能和质量搭上点边,什么部门都和质量有些牵连

比如生产有生产质量、技术有技术开发质量、物流有物流质量、采购有采购件质量,就连不直接参与生产部门,比如人事、财务,你都能找到人员质量意识和财务管理质量之类的说法。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这些牵连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对立性的。比如技术部门和质量部门的对立,质量指责前期技术开发没做好,技术部门则心生鄙夷,“就你(质量)还有资格说我?你懂技术吗?”

各个部门都有类似的想法,于是乎,各个部门坐在一起,拿起了牌,一场斗地主大赛就此展开。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这个质量呀,正是那个被斗的地主,怎么打赢这把牌,是每个质量经理一直在琢磨的大问题。

虽然“贵”为地主,可质量并不像真正打斗地主一样,一上来有多补几张牌的先天优势(除非你会去争取),相反,其手里的资源较其他部门甚至还要少,这也造成了“质量”在很多企业都比较弱势,经常被其他部门“斗”的景象。

不过,也有搞质量的高手,在其他部门的群殴之下,面不改色,从容应对,最终实现“翻身地主把歌唱”的伟大梦想!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总结下来,这些高手的套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抱大腿

公司里,最粗的那个大腿是谁?自然是老板/总经理。质量做得好的企业,质量都会得到老板/总经理的支持。

什么样的支持?绝大多数就是“权利”。

什么样的权利?在发生某事情时,质量部门有权可以怎么样怎么样!比如质量的可以停生产的线,质量对供应商的评价结果可以影响采购的定点,这些都是权利。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这种权利在实际“斗地主”的时候,就好比开始之前,“地主”就可以多补三张牌,建立首发优势。

还有一条“腿”,关键时候抱抱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就是“客户/顾客”,质量管理的原则里面不是有一条,以顾客为中心嘛!

很多时候,质量和客户的交流是比较多的,妥善运用客户的力量,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以前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老师,这个设备的自动化你帮我们推一推,老板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保守的”。

“前段时间客户端物流划伤抱怨比较多,我想把成品料箱整体做一下改造,增加一些防护板,物流那边总是不同意,最后和客户一起使力才解决的”。


定规则

“斗地主”时,玩家们可以开心玩的前提是有一定规则,比如“4个一样的是炸”,“按顺序依次出牌”等都是规则。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如果你拿到了上图这样的一副牌,在正常规则下相信并不是很好的牌,但是如果你可以定规则,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你就出了一份规则说明书,其中写道:KKQ8866是最大的牌,比两个王都大。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下,质量部门可以将很多事情固化成流程,比如《不合格品的管理规定》、《供应商质量评价细责》、《物料的先进先出要求》,从规则上秒杀其他部门。

当然,这些规定/流程需要以公司大局为出发点的,不能以单个部门的私利为重,否则,太不合理的规定会引起农民起义滴。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斗死地主,干倒质量部!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你还是要得到“大腿”们的支持。


看底牌

“斗地主”,与各类棋牌类游戏,为什么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除了发牌有随机性的刺激之外,玩家的打牌技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看到对方的牌来打,而对方却看不到你的牌,胜率是不是会高上许多?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原来你只剩一张单呀,那我就出对子好了!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看到对方的底牌呢?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你要“懂”对方。想象一下,一个做了30年技术的老法师,突然轮岗做质量了,再回过头来,与做技术的工程师打交道,不知道这个技术工程师有没有一种在老法师面前裸奔的感觉。

实际上呢,一般不大会发生上面的情况,即,绝大多数情况下,质量人员不会比技术人员更懂技术。

不过,哪怕是了解一些,相当于部分底牌被对方(质量)看到了。

有朋友可能会问了,质量能看我底牌,我干嘛就不能看他的呀。

于是质量人员扔出了下面的图(亮出了底牌)。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于是你: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哎呀,我的眼睛!赶紧拿走,我不看了!


按常识

上面的各种质量工具及公式,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唬人的,蒙蒙外行可以,实际只是些方法论,相比较而言,应该更加看重的是常识,以及背后的逻辑。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晚上回家,你爱人给你端上上面这道大餐,哪怕你并不会做菜,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你对这道菜品头论足(这里只是举例,回去千万别这么干,血的教训,切记切记)。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当质量人员不懂得工艺,他可能不能理解工艺人员写的工艺文件。

当他不明白的时候,他完全有权利将文件退回工艺,让他们重新写成他能看得明白的,理由是自己看不懂,生产员工怎么看得懂,顾客怎么看得懂,如何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这就是常识判断(看不懂)!具体的工作中,可能没有这么简单,可能还需要一些背后的逻辑,还是和斗地主一样,你拿了一副好牌,怎么出,哪张牌和哪张牌一起出,还是要靠逻辑来判断的。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总结

记得年前有位朋友留言:“做质量的需要了解技术吗?”今天写的这篇文章也算是一个回答吧,不过这些答案都稍显理想化一些。

一个实际的情况是:

在国外,产品发生问题的时候,人们把工程人员拉出来,问他们为什么不符合标准?

而国内呢,我们会把质量人员拉出来,问你们产品的质量怎么这么差?

用“斗地主”的思路去搞质量,结果一定不会差

这也把我们的质量人员逼成了全能性选手。

我们的质量工程师于是成了机械工程师,热处理工程师,金相工程师,油漆工程师,物流工程师……

不过,多学点,总没坏处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