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江晓静:武汉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里的“定海神针”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斗中,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是第一批冲上了防控一线的军队医疗团队。 这支队伍中,57岁的江晓静本来春节一过,就可以退二线了,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位女军医再次诠释了军队医务工作者的大爱与大美。

军医江晓静:武汉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里的“定海神针”

查看患者情况,安抚患者情绪,这就是江晓静每天工作的开始。原本等春节一过,57岁的江晓静就打算卸下科室主任的重担退居二线。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改变了原计划。

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主任江晓静说,“我们就是和传染病打交道的,当这个疫情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是首当其冲。”

军医江晓静:武汉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里的“定海神针”

2008年,江晓静远赴德国留学并获得了病毒学博士学位,扎实的专业基础和34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让江晓静对病毒有更加敏锐的反应。疫情来袭,重症病房是一线战场最危险的“红区”,感染机率很高,而江晓静就一直坚守在这,在她的带动下,感染科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

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周勤告诉记者,“她对于我们而言,相当于是个定海神针。对病人不放心,她可能就不回家就待在科里。有时候甚至是凌晨三四点钟,她都下病房看望病人,了解病人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工作特别细,也是我们的一种榜样,也让我们看到了主任是这样做的,我们就更应该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军医江晓静:武汉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里的“定海神针”

从患者护理计划的落实到调节输液速度,从一日三餐到心理疏导,江晓静都亲力亲为。她认为,只有针对患者身体指标的变化,精准采集信息,才能为“一人一策”综合施治提供依据。在感染内科有个专门的秤,每名患者吃饭前后,江晓静都要求称一称,精确到克,患者饮水也要用烧杯精确到毫升,记录不能有半点马虎。

江晓静说,“因为新冠肺炎的患者很多是中老年人,他本身就有心血管的疾病,比方说他有心功能不全,那我们对他治疗护理上就特别的精细,记录出入量。如果工作做得不到位的话,有可能患者会出现心衰、导致肺水肿,导致病情加重。”

军医江晓静:武汉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里的“定海神针”

在相关科室专家的支持下,江晓静率领团队结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指南和武汉市其他大医院总结救治方案,加上自己诊疗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贴近实战撰写出《中部战区总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为后期参与救治的医生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诊疗指南。

江晓静告诉记者,“有些重症患者在康复期就跟我们表示,他们出院以后就一定要献血浆,救治更多的人。这是让我很感动的地方,而且他们出院了两周以后真的就过来献血浆了,这我觉得特别欣慰。”

军医江晓静:武汉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里的“定海神针”

现在和江晓静一起奋战的战友已经增加到100多人,在她们的精心治疗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在逐渐康复。

(来源:湖北电视综合频道 记者:何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