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姑留侄”是怎么一回事?竟然要送方便面、罐头?

強77563340


农村“姑留侄”是怎么一回事?竟然要送方便面、罐头?

农村风俗是很纯朴的,农村的走亲也是很流行的,对于“姑留侄”这种走亲方式我们认为也是很平常的。


平时还看到有人说,是姑姑亲还是舅舅亲?这个你能回答吗?其实,姑姑个舅舅都是我们至亲的人,舅舅是母亲那一支,而姑姑是自己直系血脉下来的,要我说,还是姑姑亲,这个你平时可以感受的到,你想想看,一年之中谁来你家次数多一些呢?是舅舅还是姑姑?当然是姑姑,姑姑逢年过节都会来走亲,方便面、罐头,还有礼提,肉这些少不了。

但是我们听到农村老话怎么说的吗。“姑姑死舅埋,表兄表弟不来”。这句话说的很实在,如今姑姑还在的时候,姑姑逢年过节的时候还会来家里来,一旦姑姑仙逝了,那些表弟表兄也就少往来,或者干脆就出现“断亲”了。


姑姑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姑姑是你父亲的亲姐妹,虽然嫁入外地,但是心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兄弟的,对于自己的侄子侄女也是很亲的,所以,我们要对姑姑多一些感恩。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请关注我,我们一起进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农村“姑留侄”是怎么一回事?竟然要送方便面、罐头?

是的,“姑留侄”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也是农村家庭的一种血脉相承的一种方式。对于侄儿侄女而言,姑姑是自己爸爸的亲姐妹,是爸爸从小相依为命的至亲,姑姑爱侄子辈是很正常的,就像爸爸爱外甥辈是一样的。

现在回想起来,每次姑姑到我家里来,都没有空着手,都会带各种零食过来,我们最喜欢的是方便面和罐头,而肉我们也喜欢,但是要做熟才行,而方便面和罐头就可以在开饭前可以吃。

对于为什么要送方便面和罐头,我曾经也听老年人说过,说面是长寿的意思,人们过生日的时候就有吃长寿面的意思,现在工艺发达了,原来是用白纸包的生的挂面,现在直接用各种精美包装的即食方便面代替了,这样小孩大人都喜欢。

而罐头是用用圆形的瓶子装的,象征生活圆满,罐头水很甜,果肉也很甜,象征生活美好幸福,生活有滋有味。这样的罐头是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愿望的。


关注农民,一起学三农。


三农小黄鸭


我的父亲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四个兄弟姐妹生的孩子又只有我一个男娃,可以说是成了他们眼里和手里的宝贝。所以从小我就经历过“姑留侄”的事情,不过这个送方便面和罐头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我觉得我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来说说。

姑留侄的原因

姑姑是父亲的亲姐妹,可以说是侄子除了父母外最亲的人,所以当侄子到农村姑姑家里玩的时候,自然会希望侄子能留下来吃饭。我的姑姑嫁到了恩施市里,在父亲四姐妹中一个人算是最为富裕的,由此每回我去姑姑家里的时候,都会给我些乡下买不到的小玩意或带我到大商场里面去买东西。

和父母一样,在姑姑的眼里只要侄子还没有结婚都是小孩子,都会把你当成孩子这样来对待的,甚至有些姑姑对待侄子比对待自己的孩子还要好。看到这有人会有疑问,既然这样为什么姑姑给的还是方便面和罐头呢?

送方便面和罐头的原因

其实现在农村姑姑留侄子不会送这些东西,但在二十多年前的农村,方便面和罐头还是稀奇的事物,特别是在我所居住的这较为贫困的山区。我依稀记得在零三年上小学一年级时,如果有同学买了一包方便面,那肯定是所有的朋友都会一人抓一把,最后的碎面就这香料还得冲水喝,又是一人一口来解馋。罐头更是不可多得的东西,那时的罐头都是玻璃瓶子,吃完了里面的果肉,然后把汁水是兑了又兑,一直到实在是喝不出果水的味道为止。由此可见当时方便面和罐头的稀缺性。

因为罐头和方便面当时在农村少见,加上这二者都是小孩子喜欢的东西,所以姑姑在留不住侄子的时候,自然就会给侄子送这些了。

自己的看法

现在农村颇有“姑死了,舅走了,剩下表亲不来了”的味道,所以趁着自己的姑姑还在世的时候,抓紧和姑姑往来,增加双方之间的感情。其次现在农村亲戚朋友之间的人情世故也不比以前,咱们这些年轻一辈还是应该遵循老一辈的传统,不能够忘记先辈之间的感情交流。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管是姑姑还是舅舅,都是咱们必不可少的至亲,现代虽然是一个以金钱我至上的社会,但我们依旧不可失去农民的本心。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亲情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金钱所代表不了的。


爱茶者九号


记得前两年,小编的姑姑给俺拿来好多好吃哩,有火腿肠、罐头、方便面、冰糖,还有鞭炮、红纸啥里,说是“姑留侄”,说是做姑的拿东西回娘家给侄子,可以保侄子安全。不少人都跟风,给娘家侄子买东西。

其实,之前我和老妈就跟姑姑说过不用送,可是姑姑还是骑着三轮,大袋子、小箱子的送来了:说人家都送了,不送不好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那段时间,姑姑们在大街小巷忙着看自己的侄子,商店里的罐头、方便面、火腿肠、还有红纸鞭炮什么的甚至都脱销了,结果是,苦了姑姑们,富了商家们!

时隔两年,这种风俗又有抬头的迹象!

其实,很多人都能看出来这可能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放出的谣言,为什么大家都不傻,姑姑们还是乐此不疲的去看自己的侄子呢?

  这种风俗到底是咋兴起来的呢?

姑留侄,据说这种风俗源自咱临近的台前县,通过梁山县赵堌堆一位姑娘婆的演义,以原子核裂变似的速度向梁山一带蔓延,此风愈刮愈烈,由乡下向城市渗透,上演了一幕农村包围城市的闹剧,以梁山为中心,向郓城、鄄城、东平、阳谷等县城辐射。

  这种风俗,源于迷信:从民间流传来看,二月二为龙抬头之日,因为,四大龙王在正月初一去天宫过年后,正月十五在龙宫搞大庆,因此元宵节闹龙灯,一直到正月三十处在庆贺之中,龙王们放寒假了,不上班。从二月二开始,才正式上班工作,行云布雨,滋润大地苍生万物。即,从二月二之后,才能听到隆隆的雷声。如果正月听到雷声,说明人间大地发生了不太平的事情,龙王们不得不提前工作,并且带有怨气,迁怒于整个一年中,这一年就很难保证风调雨顺,难免灾祸发生。

  怎么办?为了躲灾消灾,就得姑留侄。于是刮起了一股“免灾风”,具体做法是,姑姑给侄儿买:五斤鸡蛋、两包火腿肠、一张红纸、两根红蜡烛、两挂鞭炮,这就能为侄子免除一切灾难。

还有一说就是,姑姑给侄子送了这些东西才能与娘家人搞好关系,要不然回娘家不被待见...

  为啥姑姑们还是“执迷不悟”呢?

很多人一看就明白,姑留侄可能就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商家借助迷信制造的谣言,是为了兜售滞销货物的做法。

既然这么多人都明白,为啥姑姑们还是“执迷不悟”呢?



游戏达人小海


啊?现在送方便面罐头了吗?真的是一年一个样。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送鸡蛋。我小时候的一年,我们那不知怎么传起一个谣言:今年老天爷要收小孩,而且只收十岁以下的小男孩,要想破解必须让姑姑送三十个熟鸡蛋,最好是红皮的。

谣言一起,各家各户都开始了行动,可是我没有姑姑,我父亲哥好几个,没有姐妹,这可怎么办?

这没有难住我那可敬又可气的母上大人,她直接找到了我邻居家(当族,我爷爷他们五服之内)嫁出去的姑姑,让她给我送三十个鸡蛋。

还好,因为我这个姑姑家就她一个,和自家叔伯兄弟有矛盾,倒和我家走的很近。于是某天上午,我姑姑带着鸡蛋来了。

母上大人没有文化,但是搞创作还是一流的,她不仅信了谣言,还自我发挥,告诉我一顿吃十个,三顿吃完。

在母上大人和姑姑的注视下,在我妹妹馋的巴巴流口水的凝视下,我咬着牙吃了五个,实在吃不下去了。

母上大人又发挥了她的聪明才智:蘸白糖。

别的我没记住,我只记住那两天我都没吃饭。最后我妹妹高兴了,剩下的鸡蛋她爱咋吃咋吃。

事后,我大概吃了有一周的大山楂丸,这才消下食去。


别酒流年


“姑留侄”这种说法我们这里没有,也没听说过有类似的习俗,听说这是菏泽那里的习俗,我们这里离鲁西南不远,没想到风俗习惯差这么多,“姑留侄”应该也就是一种表达姑侄之间感情的方式,好在“姑留侄”只是送方便面和罐头,至少还送得起,要是留侄子要送别的东西,那可能真就留不住了。


在多种亲属关系之间,我认为姑姑侄子还有姨母外甥算是比较亲近的了,姑侄亲有时候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姑姑是侄子爸爸的姐妹,这样说虽然有点绕,但是看的比较清楚,一般家里有姐弟的,姐姐对待弟弟就会很照顾,如果相差的岁数再大点,就会像对待孩子一样,等到弟弟有了孩子那自然也是很亲的了,所以姑侄之间亲近很正常。

姑姑对侄子好,那自然吃的穿的都少不了,但现在这“姑留侄”要买东西被传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了,姑姑只有给侄子买了东西之后,侄子才能平平安安,如果不买就会被娘家人说三道四,回去也得受排挤,所以不买不行,这又是什么道理。其实不管是姑姑对侄子还是姨姨对外甥,都是发自内心的心疼,一家人要不见外才对,为了“坑”人家点东西就拿出“姑留侄”当借口,有点不厚道。


不过相信这些说法肯定都不是姑侄们编造出来的,而是一些商家们卖东西的噱头,这年头买卖不好做,没有噱头卖东西就卖不出去,卖不出桃子的时候就说桃子可以避难躲祸,卖不出方便面、罐头就说姑留侄,要买来送给侄子,一般大家也都不差这点钱,也希望自己买点东西能够保侄子平安,正好合了商家的心意。

其实一家人之间买东西送东西,没什么问题,互帮互助,互相关爱是应该的,但是不能拿这一些旧的农村说法来要求别人,什么姑姑不给侄子买东西就“留不住”,还有大年三十不能回娘家,都是不太合理的说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不合时宜的旧习俗应该被摒弃。


一品小十六


每逢过年过节,都是亲朋好友之间送礼的时候,也是村子里小卖部最忙碌的时候。在农村关于送礼有很多风俗,比如咱们今天要说到众多送礼风俗中的一个,那就是“姑留侄”,出嫁的姑姑要送给自家侄子方便面和罐头,那么“姑留侄”有什么说法吗?

好像是在2010年,我们这里突然流行起“姑留侄”,出嫁的姑姑要给娘家的侄子买一箱方便面,六瓶罐头,六斤鸡蛋。我爸兄弟四个,每家还都有男孩,但是只有一个姑姑,那一年真是让姑姑破费了,每家都要送一箱方便面,六瓶罐头和六斤鸡蛋。我妈和几个婶婶合计,大家也都不是很富裕,也就别赶潮流非要姑姑送东西了,谁知我姑姑却说,别人家的孩子有,咱家的孩子也都有,省吃俭用给四个侄子凑够了东西。

说到姑留侄相信很多人都还有印象,尤其是80后、90后的人,记得那一年村子里小卖部最热销的便是方便面、罐头和鸡蛋,有好几天还出现了有钱买不到货的情况,现在想想觉得挺好笑,因为不知道从哪里刮过来的风,让方便面、罐头和鸡蛋成为了热销品。

个人猜测之所以会有“姑留侄”的说法,并且大家还深信不疑,主要是因为在农村有“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说法,也就是说,姑姑和舅舅是除了父母以外最亲密的亲人,即便是把骨头打断,筋还将两者相连着。对于出嫁的姑姑来说,自家的侄子是除了自己的子女以外,和自己血缘关系最近的下一代。而对于舅舅来说也是如此,姐姐或妹妹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两样。

之所以在以前人们说“姑留侄”,姑姑要送侄子方便面、罐头和鸡蛋,是因为在以前方便面、罐头都是好东西,可以保存的时间很长,而鸡蛋对于农民来说,则是除了鸡蛋以外对身体最好的补品,一般家里的鸡蛋都是留给老人、孩子,或者是需要干体力的男人吃,所以才会有“姑留侄”要送侄子方便面、罐头和鸡蛋的说法。

有些人还说,”姑留侄“其实是有些商家为了使自己的商品促销而搞出来的噱头,其实也有这个可能,毕竟那个时候,几乎每个村子里都出现了方便面、罐头和鸡蛋供不应求的局面。


悠悠乡村路


一些商家想出来的卖货的由头

他们知道小姑子不敢得罪娘家嫂子和兄弟媳妇

故意放出风说今年是什么姑姑给娘家侄子免灾

年,得买多少鸡蛋,多少猪肉等等

这种事在鲁西南,豫东,皖北比较流行




李166210356


方便面,罐头又滞销了吗?我为您揭秘“一阵风”似的农村风俗。

走亲戚带礼物最正常不过了,但必须标配哪几种东西才能显示出心意,就有被“套路”的感觉了。

我印象中有三次这种套路销售,都是以“增进亲情关系”为卖点,从农村大集开始的。

第一次是女儿给娘家送长寿面。好家伙那面条老结实了,1米长一根都不带断的,一包十几根,15元一包。是希望父母长命百岁的意思,那面条基本都扔了,没法吃。

第二次是姐姐给娘家弟弟送红袜子。是那种穿一天就烂,还很贵的袜子。是希望弟弟家日子过得红火。

第三次也是给娘家送东西,是红糖和鸡蛋。具体啥说法我忘了。

像这种风俗,基本都是卖货商家的套路,以后信的人会越来越少的。





农村青年大朋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姑姑都要回娘家,或者到侄子家,带一些礼物去。这种风俗,就叫“姑留侄”。一般带给侄子的礼物,都是可以吃的东西:六包方便面,六瓶罐头,六盒糕点(或六袋奶粉)。这些东西,都是可以保存长久的,短时间不会变质。六,就是,顺,预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同时,也预示着亲戚越走越亲,友情长久。

姑姑离开的时候,娘家人也必须回赠一些礼物。这些礼物不能是吃的东西,一般都是厨房用品,比如,扫帚、刷锅把、台布、清洁球等等。但,这些东西,姑姑自己不能用,必须带回家给姑父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