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父輩》讀後感

   最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做《我與父輩》,作者閻連科。查了一下,這個作者的書籍,我還是第一次讀到。作者的代表作有:《最後一名知青》《日光流年》《受活》《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炸裂志》等,201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聽到作者評論《我與父輩》說:“在我所有作品中,這是一顆鑽石”。讀完之後,感覺嘛,就像不由自主地被作者帶著穿越到了那個年代,那片土地,體會了崢嶸歲月中的無奈和悲苦,這是一本好書,需要慢慢讀,不能太過急躁,就能體會到作者樸素語言中對那片土地的熱愛和濃濃的化不開的親情。

  在本書中,作者主要傾注了大量筆墨講述了父輩對子女們的呵護和不求回報的拼命式的付出,講述了自己和同輩們如何在長輩的庇護下茁壯成長。“很小的時候——那當兒我只有幾歲,或許是不到讀書的那個年齡吧,便總如尾巴樣隨在父親身後。父親勞作的時候,我喜歡立在他的身邊,一邊看他舉鎬弄鍬的樣子,一邊去踩踏留在父親身後或者他身邊的影子。”我們何嘗不是,喜歡各種調皮搗蛋,依稀記得,父親勞作的時候,總喜歡跟在後面各種小東西玩,喜歡追著在田地裡的小鳥,這些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二姐說:“連科,念高中,姐不去了。還是你去唸吧。”說完這話,二姐藉著窗光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時的二姐,看見了我什麼表情。而我,卻隱約看見,二姐的臉上,似乎掛著悽淡的笑容。笑著轉身走時,還又對我說道:“你好好讀書。姐是女的,本該在家種地。”然後就是漫長地等待高中的開學。在開學的前一天裡,二姐給我買了一支鋼筆,送給我時,她眼裡含著淚水,卻是依然地笑著說道:“好好讀書,連二姐的那份也給讀上。”生活就是如此無奈,有時候,我們現在能享受的基本的讀書環境,也不是那麼輕易得到的。書中講的是父輩對孩子的愛,通過這些輕描淡中,也體現了姐姐對弟弟的愛與呵護,即使自己再想讀書,在家裡兩個孩子只能一個去讀書的情況下,也是毅然放棄了,即使她的成績比弟弟的好。

  做了父親,不僅僅是家裡人口的增加,更是肩上沉甸甸的責任與生活賦予的無形的壓力。“他們自做了父親那一日、一時的開始,就刻骨銘心地懂得,他們最大、最莊嚴的職責,就是要給兒子蓋幾間房子,要給女兒準備一套陪嫁,要目睹著兒女們婚配成家,有志立業。這幾乎是所有農民父親的人生目的,甚或是唯一的目的。”為了給孩子們蓋房,為了住得好點,作者父親與母親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到二百里外的深山老林,去把那一根根雜木椽子從有著野狼出沒的山溝扛到路邊…”,可是,當讀到“蓋起房子的那一年春節,家裡沒有一粒小麥,沒有半把麵粉,是借了人家一碗汙麥麵粉讓我們兄弟姐妹四個每人吃了半碗餃子,而父親和她,則一個餃子都沒吃。”看到這,就想起了小時候父母對我說,不喜歡吃豬肉,只喜歡吃青菜的故事,父愛如山,母愛如海,都是沉甸甸的,悄無聲息的。

  “目睹了這樣一樁事,最直接的感受是,讓我知道我的四叔是怎樣一個人。原來,他在我心裡模糊而清晰——模糊的是我不能像瞭解我父親、大伯和三叔一樣瞭解他,因為從我記事起,他都是“工作在外”的人,要見他只能等他探親回老家;清晰的是,因為他工作在外,回家時總是穿著乾淨的制服,還帶回去很多我們在鄉村沒有的物品和食品,所以我認定,我們在家過的是“日子”,而四叔在外過的叫“生活”。可是,自從作者經過了到四叔工作單位,看到了四叔為了每天多三毛錢,哪裡需要就去哪裡幹活,哪樣辛苦就幹哪樣,一切只為了多幾毛錢,甚至為了頂別人的班去維修汽車,手被割傷了,到月底領工資時卻被扣了半個月的工資,理由是沒維修好,耽誤了下一班工人的正常工作。是的,沒有人能隨隨便便地成功,也沒有哪一份工作永遠都光鮮。四叔風光返鄉的背後,付出了許許多多的努力。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就像抗疫一線專家鍾南山一樣,我們看到他在媒體前介紹疫情防疫知識,覺得很風光,他的話語,被眾多媒體所傳播,看上去很有面子。可是,又有誰想到,他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家,本該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的年齡,卻毅然和眾多專家和醫護工作者一樣,肩負重任,和病魔戰鬥在一線,想想都覺得偉大,同時也覺得心酸,畢竟,他是專家的同時,也是一位老人,越想越讓人敬佩。 

  作者一直覺得自己對父母有愧疚,覺得自己失效和枉為人子,從描述中可以體會到作者濃濃的愧疚和後悔:直到有一天,長輩老了,父母病倒了,我們才明白父母和長輩,都早已為了生活和兒女、日子和碎瑣,精疲力竭,元氣耗盡…”
  “對父母和長輩生命的疏忽,如同我們常年在暗暗吮吸著父母和長輩的血液而當作可有可無的水。”

  “因為這種疼愛河流樣源遠流長,我們便以為那疼愛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為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所以我們也並不把那愛放到心上去。”

  就連自己腦海中最遺憾的是為了省那點錢,卻不能滿足父親在家看電影的願望,感到深深的內疚。“電影是當年熱遍天下的《少林寺》,我們一家都主張把電影請到家裡,讓父親躺在床上看一場真人能飛簷走壁的《少林寺》。看得出來,父親也渴望這樣,可把放映員請到家裡時,母親又說:“算了吧,有這十塊錢,也能讓你父親維持著在人世上多活一天呢。”這樣,我們兄弟姐妹面面相覷,只好目送著那個放映員和他的影片,又走出了我家大門——這件事情,成為我對父親懊悔不迭的失孝之一,每每想起,我的心裡都有幾分疼痛。”看到這,我又覺得羞愧了,對於父母,我們又何曾做到了為人子的關心與體貼?小時候,總會說自己長大了一定好好地報答父母,可是當自己長大了,卻又要背井離鄉出外打工,說好的報答,可是當自己生兒育女後,又把重心都放在了下一代身上,還要父母偶爾幫忙照看孩子。一聲爸媽,一輩子的責任呀!

  父輩們一生忙忙碌碌,只有死後才會停止勞累,一輩子從來沒有為過自己,只是都在為兒女不斷辛勞和到處奔波,只有死亡才會解脫“大伯凝目在那一處地界裡,看見了那片黃葉的下落和旋轉,也正是他生命最後下落的氣息和平靜,是他人生中最為安詳寧靜的一刻。”

  也許,父輩們不識字,但是每說出的隻言片語,卻都是鄉下農民用人生命運反覆實踐後得來的悟道真言。“連科,你再讀幾年書吧,人生在世,讀書才是根本。你命裡即使有稱宰做王的運數,沒有了文化也就沒有了久遠的江山可坐哩。”

  “可是說到底,是有一堵圍牆整面地已經不在了。從那兒望出去,我們都已可以清楚地看到死亡了,可以聽到死亡走來的腳步聲,可以聽到死亡在路上的交耳言談和細語,可以看到死亡手持的通知和預告。”是的,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走,人生只剩下了歸途。不要等“子欲養而親不在”才後悔莫及,這也是這本書給我的一個警醒。

  本書由始至終,從字裡行間都能讀到作者為人子女,對那片土地濃濃的眷戀,對父母的哀思以及其付出的感激和心痛,對自己不能孝敬父母的懺悔。當人生尚有來處,請及時學著為父母做些該做的事,不要等萬事成蹉跎再後悔莫及。當人生只剩歸途,想補償,卻再也補償不了,或許,這才是最大的悲哀了。

  人生路很長,無論生活怎麼難熬,總要一步步往前走,人生路也很短,前面遮風擋雨的父母不在了,一眼就能看到盡頭,縱使萬般不情願,走一步也就少一步了。

《我與父輩》讀後感


《我與父輩》讀後感


《我與父輩》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