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辈》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我与父辈》,作者阎连科。查了一下,这个作者的书籍,我还是第一次读到。作者的代表作有:《最后一名知青》《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炸裂志》等,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听到作者评论《我与父辈》说:“在我所有作品中,这是一颗钻石”。读完之后,感觉嘛,就像不由自主地被作者带着穿越到了那个年代,那片土地,体会了峥嵘岁月中的无奈和悲苦,这是一本好书,需要慢慢读,不能太过急躁,就能体会到作者朴素语言中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和浓浓的化不开的亲情。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倾注了大量笔墨讲述了父辈对子女们的呵护和不求回报的拼命式的付出,讲述了自己和同辈们如何在长辈的庇护下茁壮成长。“很小的时候——那当儿我只有几岁,或许是不到读书的那个年龄吧,便总如尾巴样随在父亲身后。父亲劳作的时候,我喜欢立在他的身边,一边看他举镐弄锹的样子,一边去踩踏留在父亲身后或者他身边的影子。”我们何尝不是,喜欢各种调皮捣蛋,依稀记得,父亲劳作的时候,总喜欢跟在后面各种小东西玩,喜欢追着在田地里的小鸟,这些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说完这话,二姐借着窗光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似乎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本该在家种地。”然后就是漫长地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生活就是如此无奈,有时候,我们现在能享受的基本的读书环境,也不是那么轻易得到的。书中讲的是父辈对孩子的爱,通过这些轻描淡中,也体现了姐姐对弟弟的爱与呵护,即使自己再想读书,在家里两个孩子只能一个去读书的情况下,也是毅然放弃了,即使她的成绩比弟弟的好。

  做了父亲,不仅仅是家里人口的增加,更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生活赋予的无形的压力。“他们自做了父亲那一日、一时的开始,就刻骨铭心地懂得,他们最大、最庄严的职责,就是要给儿子盖几间房子,要给女儿准备一套陪嫁,要目睹着儿女们婚配成家,有志立业。这几乎是所有农民父亲的人生目的,甚或是唯一的目的。”为了给孩子们盖房,为了住得好点,作者父亲与母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到二百里外的深山老林,去把那一根根杂木椽子从有着野狼出没的山沟扛到路边…”,可是,当读到“盖起房子的那一年春节,家里没有一粒小麦,没有半把面粉,是借了人家一碗污麦面粉让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每人吃了半碗饺子,而父亲和她,则一个饺子都没吃。”看到这,就想起了小时候父母对我说,不喜欢吃猪肉,只喜欢吃青菜的故事,父爱如山,母爱如海,都是沉甸甸的,悄无声息的。

  “目睹了这样一桩事,最直接的感受是,让我知道我的四叔是怎样一个人。原来,他在我心里模糊而清晰——模糊的是我不能像了解我父亲、大伯和三叔一样了解他,因为从我记事起,他都是“工作在外”的人,要见他只能等他探亲回老家;清晰的是,因为他工作在外,回家时总是穿着干净的制服,还带回去很多我们在乡村没有的物品和食品,所以我认定,我们在家过的是“日子”,而四叔在外过的叫“生活”。可是,自从作者经过了到四叔工作单位,看到了四叔为了每天多三毛钱,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干活,哪样辛苦就干哪样,一切只为了多几毛钱,甚至为了顶别人的班去维修汽车,手被割伤了,到月底领工资时却被扣了半个月的工资,理由是没维修好,耽误了下一班工人的正常工作。是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地成功,也没有哪一份工作永远都光鲜。四叔风光返乡的背后,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就像抗疫一线专家钟南山一样,我们看到他在媒体前介绍疫情防疫知识,觉得很风光,他的话语,被众多媒体所传播,看上去很有面子。可是,又有谁想到,他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本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却毅然和众多专家和医护工作者一样,肩负重任,和病魔战斗在一线,想想都觉得伟大,同时也觉得心酸,毕竟,他是专家的同时,也是一位老人,越想越让人敬佩。 

  作者一直觉得自己对父母有愧疚,觉得自己失效和枉为人子,从描述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愧疚和后悔:直到有一天,长辈老了,父母病倒了,我们才明白父母和长辈,都早已为了生活和儿女、日子和碎琐,精疲力竭,元气耗尽…”
  “对父母和长辈生命的疏忽,如同我们常年在暗暗吮吸着父母和长辈的血液而当作可有可无的水。”

  “因为这种疼爱河流样源远流长,我们便以为那疼爱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我们也并不把那爱放到心上去。”

  就连自己脑海中最遗憾的是为了省那点钱,却不能满足父亲在家看电影的愿望,感到深深的内疚。“电影是当年热遍天下的《少林寺》,我们一家都主张把电影请到家里,让父亲躺在床上看一场真人能飞檐走壁的《少林寺》。看得出来,父亲也渴望这样,可把放映员请到家里时,母亲又说:“算了吧,有这十块钱,也能让你父亲维持着在人世上多活一天呢。”这样,我们兄弟姐妹面面相觑,只好目送着那个放映员和他的影片,又走出了我家大门——这件事情,成为我对父亲懊悔不迭的失孝之一,每每想起,我的心里都有几分疼痛。”看到这,我又觉得羞愧了,对于父母,我们又何曾做到了为人子的关心与体贴?小时候,总会说自己长大了一定好好地报答父母,可是当自己长大了,却又要背井离乡出外打工,说好的报答,可是当自己生儿育女后,又把重心都放在了下一代身上,还要父母偶尔帮忙照看孩子。一声爸妈,一辈子的责任呀!

  父辈们一生忙忙碌碌,只有死后才会停止劳累,一辈子从来没有为过自己,只是都在为儿女不断辛劳和到处奔波,只有死亡才会解脱“大伯凝目在那一处地界里,看见了那片黄叶的下落和旋转,也正是他生命最后下落的气息和平静,是他人生中最为安详宁静的一刻。”

  也许,父辈们不识字,但是每说出的只言片语,却都是乡下农民用人生命运反复实践后得来的悟道真言。“连科,你再读几年书吧,人生在世,读书才是根本。你命里即使有称宰做王的运数,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久远的江山可坐哩。”

  “可是说到底,是有一堵围墙整面地已经不在了。从那儿望出去,我们都已可以清楚地看到死亡了,可以听到死亡走来的脚步声,可以听到死亡在路上的交耳言谈和细语,可以看到死亡手持的通知和预告。”是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下了归途。不要等“子欲养而亲不在”才后悔莫及,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的一个警醒。

  本书由始至终,从字里行间都能读到作者为人子女,对那片土地浓浓的眷恋,对父母的哀思以及其付出的感激和心痛,对自己不能孝敬父母的忏悔。当人生尚有来处,请及时学着为父母做些该做的事,不要等万事成蹉跎再后悔莫及。当人生只剩归途,想补偿,却再也补偿不了,或许,这才是最大的悲哀了。

  人生路很长,无论生活怎么难熬,总要一步步往前走,人生路也很短,前面遮风挡雨的父母不在了,一眼就能看到尽头,纵使万般不情愿,走一步也就少一步了。

《我与父辈》读后感


《我与父辈》读后感


《我与父辈》读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