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長大後更容易成大器,爸媽還會很省心

很多人把孩子的教育比作一年四季,“春種秋收”

,的確,播種一旦錯過了季節,也不會有什麼收穫,在孩子的教育上也一樣,如果沒有抓住關鍵時期,一切都是徒勞的。

在犯罪心理學上有研究的李玫瑾教授說過: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長大後更容易成大器,爸媽還會很省心

“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這個時候有人就要問了,犯罪心理學和育兒有什麼關係嗎?當然。

“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視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問題,你也會發現,它和人的早年的關係密切相關。”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長大後更容易成大器,爸媽還會很省心

李玫瑾教授的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現在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就是孩子有一些小錯誤,如果沒有及時糾正,那逐漸就會養成很多大毛病,到那個時候再改正的話,就太遲了。

其實家長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長大後更容易成大器,爸媽還會很省心。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長大後更容易成大器,爸媽還會很省心

兩不管

  • 對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現在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裡長大的,日常起居都是父母全身心的照顧,就連一點小小的家務活都捨不得讓孩子幹,時間長了,父母過度的愛都變成了溺愛。

時間長了,父母的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喪失基本的生活能力,獨立自主的能力也比同齡人差,上幼兒園之後,不招老師喜歡,等到以後上學,哪怕是步入社會之後,也會遭到別人的排擠。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長大後更容易成大器,爸媽還會很省心

現在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非常重要,家長正確的做法是要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教會他們先自我服務,再逐漸為他人服務,這樣時間長了,孩子的進步是肉眼可見的。

  • 對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在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鬧情緒,不想再次嘗試這件事情,孩子也不例外,他們在遇到挫折之後,也會選擇逃避,甚至會鬧情緒。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長大後更容易成大器,爸媽還會很省心

所以對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要管,也許今天父母幫著孩子解決了一個大問題,明天孩子就會遇到無數個小問題堆積在一起,根本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或許可以陪孩子走五分之一的人生,但是總有一天要放手,所以與其幫孩子解決,不如教會他們解決辦法。

家長應該學會適時的放手,這樣對孩子的意志力、抗挫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好處。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長大後更容易成大器,爸媽還會很省心

三不慣

  • 對孩子不尊重別人不能慣

現在的孩子基本都是媽媽生,長輩養,長輩教育孩子雖然有足夠的經驗,但是他們的育兒方式和年輕人的方式不同,爺爺奶奶太心疼孩子了,孩子想要什麼,長輩就會給他們買什麼,無條件的滿足他們的要求,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長輩們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自然就不珍惜了。

還有的孩子到了兩歲的叛逆期,隨便發脾氣,甚至還會對長輩們拳打腳踢,如果遇到孩子不尊重人的情況,父母千萬不能驕縱,長時間下去,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根本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長大後更容易成大器,爸媽還會很省心

等到長大了之後,容易變成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在別人看來就是一個沒有教養的孩子。

如果現在家長髮現孩子不尊重,就要及時糾正,把他這種性格扼殺在“搖籃”中。

  • 對觸碰原則的問題不能慣

對於孩子來說,所謂的原則就是父母立的規矩,如果對孩子觸碰原則的問題視而不見的話,會導致孩子以後的錯誤越犯越大,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觸碰原則性問題的嚴重性,否則,孩子的壞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正了。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長大後更容易成大器,爸媽還會很省心

  • 孩子對事情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遇到事情就喜歡推脫責任的孩子就是沒有責任感的表現,如果孩子沒有養成一個這樣的意識,就會逐漸成為一個沒有擔當的人,否則長大以後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是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

也許很多家長覺得這些行為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很難完成,那甜甜建議家長可以用孩子喜歡的方式來培養,比如多給他們講講故事,在故事中形成好習慣。

對孩子要“兩不管三不慣”,長大後更容易成大器,爸媽還會很省心

一個優秀的孩子必然是見過大世面的,他們背後一定有一對有見識、並且有眼界的父母,但是這種見識和眼界並不等同於金錢,而是要給孩子輸送知識。

如果你在育兒的道路上有什麼不懂的地方,請關注甜甜,每天帶你瞭解一點育兒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