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昨夜星辰昨夜风jk


说起“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诗的背后故事,可以分作从两方面来了解。

首先说诗意的由来

苏轼对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神交已久,“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这份景仰之心也显得非常含蓄,常常在自己的诗作中化用白居易的典故,直接袭用诗意,反其意借用,沿用诗中意象的不甚枚举。题主所问的这句诗直接袭用了白居易的诗意,出自: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白居易认为,自己一生飘泊坎坷,没有什么地方称得上是故乡,只有心安之处才是归宿,才是故乡。苏轼常常自比白居易,因为有着相似境遇,不免道出了白居易的心声“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定风波》的由来

诗句出自《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乌台诗案”被贬的同时,牵连到好友王定国,被贬岭南荒野宾州,王定国的歌妓(寓娘)柔奴不畏山高路远依然跟随而去。等到王定国回来两人再饮酒时,柔奴随侍在侧,被问及岭南风土人情时,柔奴答了句“在那里心里很安定,可以算是我的故乡!”苏轼深受感动,赞叹不已,方作此诗。


苏轼与友人的背后故事

王定国即王巩,北宋诗人、画家,勤于写作,人品正直。因“乌台诗案”中御史舒亶奏曰:“(苏轼)与王巩往还,漏泄禁中语,阴同货赂,密与宴游。”王巩是20多个人中被贬的最远的一个,苏轼非常愧疚不安,给他写过很多书信交流书法绘画心得,并且时常诗词唱和《次韵和王巩六首》,聊以慰藉。

王巩被贬后并未灰心丧气,而是沉淀心思,静静磨砺己身“更刻苦读诸经,颇立训传以示意”。而歌女柔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陪伴王巩在荒僻之地生活了三年多的时间,温柔安慰,催促上进。据说柔奴还身据一身医术,时常亲自上山采药,救治岭南众多贫苦百姓。

逆境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让人发愤图强。苏轼再见到王巩之时,不见他有丝毫的抑郁灰心丧志,反而更加的精神焕发更胜从前,乐观豁达,越发年轻了。因此成王巩为“人间琢玉郎”,柔奴为“天予点酥娘”,从万里之外归来不见风尘掩埋,笑容依旧,犹带着岭南花香。

用诗词来赞美友人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宠辱不惊的胸襟气节,从中也可一窥苏轼的豪迈旷达的心境。


这个回答你们满意吗?喜欢的点个赞支持下!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不同见解,谢谢~


晴空莽莽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世人皆道出自苏轼之笔,却不想出自宇文柔奴之嘤嘤细口。但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其实早就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也许,宇文柔奴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子,面对苏轼的询问,才有此一答。也因此,一段患难同当的爱情佳话更是传唱千古。

因受牵连,王巩被贬岭南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迁任湖州太守。不久,即遭受小人陷害,酿成两宋史上轰动一时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因此险些丢了性命。

乌台诗案的起因,是苏轼向朝廷写的《湖州谢表》,其中有两句话:“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言语间对新党小人的讽刺,得罪了朝廷新党以吕惠卿、李定、舒亶等人为首的当权派,随即遭到打压,他写过的诗被小人们翻出来,加以别有用心的解读。

李定等人弹劾苏轼蔑视朝政,不忠于君,苏轼被押入御史台,遭到关押和毒打。苏轼在监狱中被关押了四个月,年底“乌台诗案”进入尾声,苏轼最终被贬黄州团练。

他的朋友中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包括司马光、张方平、范镇、王诜等人,其中最惨的是王巩,被贬岭南的蛮荒之地。

王巩是谁呢?王巩,字定国,长于诗,有画才,官不大,但是名声挺大,能和大文豪苏轼做朋友,因为他本身也是一位大文豪,北宋著名诗人和画家。负责审理苏轼乌台诗案的舒亶给皇帝的奏疏中弹劾王巩:

“(苏轼)与王巩往还,漏泄禁中语,阴同货赂,密与宴游。”

因为交了苏轼这个朋友,在两人的信中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王巩被贬,一直到宾州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广西宾阳,宋代统称为岭南。

佳人陪伴,柔奴不离不弃

三年之后,元丰六年,也就是公元1083年的十月,宋神宗赦免苏轼,苏轼重新得到重用,王巩才得以从岭南返回京城,当初因为舞台诗案受到牵连的人,纷纷遇赦还朝。

苏轼邀请昔日好友,搞了一个聚会,看到昔日的好友王巩,在岭南的艰苦环境中待了三年,不仅没有一点仓皇落拓,而且精神焕发。苏轼很奇怪,于是问王巩在岭南过得如何。

这时候,王巩给苏轼介绍了一个女子,也就是自己的侍妾宇文柔奴。王巩说,自己当初被贬,家中侍妾纷纷离开,只有柔奴不离不弃,跟随他一路到了千里之外的岭南。在岭南这段时间里,多亏了柔奴的陪伴,自己才能度过三年艰苦孤寂的岁月。

苏轼眼见宇文柔奴,朱唇皓齿,容颜美丽,风度不输自己的侍妾王朝云。苏轼于是问柔奴,岭南怎么样?柔奴怎么说的呢——此心安处是吾乡。也就是说,有王巩的地方,她就觉得心安。

听了老朋友王巩和柔奴的爱情故事,苏轼深受感动,提笔写下一首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赠与柔奴,如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简单翻译一下——我啊,非常羡慕你王巩,上天都这么眷顾你,赐予你这么聪慧美丽的佳人。歌声曼妙,笑容迷人,轻启朱唇,她的歌声如同雪片飞过夏日一样叫人清凉爽快。

从万里之外的岭南归来,笑容依旧,笑起来还有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岭南的风土不太好吧?她却回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一语成谶,苏轼岭南遭难

苏轼很羡慕王巩,在岭南能有这么一位美妙佳人相伴。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一语成谶,晚年苏轼也被贬岭南,而陪伴在他身边的,正是他的侍妾王朝云。

元祐九年,公元1094年秋天,一直支持苏轼的高太后去世,苏轼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基础。皇太后刚一去世,苏轼跟着就倒霉了。

新党小人章惇官拜宰相,一上台,他就蛊惑十八岁的小皇帝哲宗,控告元祐诸臣破坏神宗皇帝时期的新政;这还不够,章惇这帮政客还编造了一个政治谣言欺骗皇帝,说高太后曾经有过联合元祐诸臣废黜他的想法。

而苏轼,就是当时的元祐党人的首脑。年轻的皇帝勃然大怒,罢黜、监禁、贬谪的圣旨密如雨下。元祐年间的大臣全部被清洗出朝廷,纷纷被罢黜和流放,不久之后,苏轼被流放岭南。

章惇对苏轼穷追猛打,一直将他贬谪到偏远的惠州,宋代统称为岭南。在被贬岭南之前,苏轼先前的两位妻子皆已早亡,留在他身边的,只有比他小了二十八岁的侍妾王朝云。

曾经对好朋友王巩说过的那些话,有如翻版一样发生在自己身上。然而结局不同的是,一年后,王朝云在惠州不幸染病身亡。为了祭奠朝云,苏轼写下一首《西江月·梅花》:

玉骨哪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对比王巩的遭遇,以及自己今天的处境,不知苏轼作何感想?王朝云去世之后,苏轼再没有续娶,一直孤独终老。

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苏轼也没能从岭南平安回到京城。元符四年,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因病死在了从岭南回京城的路上,享年六十四岁。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是一首表达对朋友的感谢以及赞赏友人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的一首词。而且这首词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苏词,以前也曾写过简析。在这里就再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全文图片来自网络)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气,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上阕中的“琢玉郎”指的是苏轼的好友王巩,而“酥娘”指的是王巩的歌姬柔奴。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御史何正臣上奏弹劾苏轼,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开始了。而苏轼的好友王巩也因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到了岭南。而王巩的歌姬柔奴不惧怕岭南的恶劣环境,毅然决然的跟随王巩。

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宴请苏轼。酒席间,王巩让柔奴为苏轼敬酒,苏轼询问她岭南的风土人情,柔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为柔奴的乐观精神所感动,于是创作了这首词。


这首词既赞扬了好友王巩与柔奴的郎才女貌,天造地设,又赞扬了柔奴的乐观精神。

此心安处是吾乡不仅仅是柔奴的精神写照,也是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事观念。


潮打的空城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全词内容如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标题中的王定国是指王巩(字定国),苏轼的好友;标题中的侍人寓娘是王巩的侍女歌妓柔奴。这首词苏轼作于元丰六年(1083),王巩自谪所宾州北归,苏轼与王巩会宴,王巩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即席创作了此词。

题主问这首词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这个词背后的故事即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知州调任湖州知州。按照例行公事他作了《湖州谢上表》,只因夹上了这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后经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等从苏轼诗中反复研究,得出"臣叨预执法,职在纠察,罪有不容,岂敢苟止?伏望陛下断自天衷,特行典宪,非特沮乖慝之气,抑亦奋忠良之心,好恶既明,风俗自革。"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被正式提讯。

苏轼坐牢103天,差点被杀。幸好太祖赵匡胤既定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劫。

十二月二十九日,苏轼被贬往黄州,任团练副使。受到牵连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王巩也受到牵连,谪宾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监督盐酒税。

乌台诗案名称的由来:因为苏轼是在御史台的监狱坐牢。因御史台官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苏轼在黄州

写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一直到元丰七年。


万方谈人生


苏轼的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这首词的背景是一个令人十分感动的故事,世人都以为这句词出自苏轼之口,其实不然,它实际上是一个文弱女子在经历世事变化后的心境吐露。苏轼听到这句话后唏嘘不已,因此才有了这首词。


乌台诗案

故事还得从乌台诗案说起,宋神宗元丰年间,王安石的变法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尽管有宋神宗的支持,但王安石还是遇到不少守旧的官僚集团的反对。

因此朝中政局分为守旧派和改革派,两个团体相互的攻击,苏轼尽管并不全然反对变法,但还是对变法中的一部分们内容提出了批评,这就为引来改革派的敌视。

元丰二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按照惯例,苏轼应该写一道谢恩表。因此,他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送进了朝廷,而负责审查奏章的御史们彼时属于改革派。

于是为了打压苏轼,就从这篇文章里给苏轼找了一些毛病,问题于是就出在了这句话上: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御史们在“新进”和“生事”这两个词汇中大作文章,抨击苏轼蔑视朝廷,妄议朝政,接着又搜集了苏轼以前所做的大量诗文,试图给苏轼来一个以言治罪。

在御史们逐字逐句的解读下,这些诗文终于为苏轼带来了灾祸。在御史们的逼问下,苏轼承认了自己所做的《山村五绝》中“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句诗是讽刺青苗法。

而下半句中“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则是讽刺盐法,这么一来,苏轼妄议朝政的文字罪也就坐实了,御史们把结果上报给神宗。

后者大怒,命令继续严加审查。最高领导人发话了,于是原本针对苏轼一个人的审查也就扩大成为一场政治风暴,改革派借此契机对保守派进行大力打击。

而苏轼的朋友王巩就是其中之一,而像司马光、黄庭坚、苏辙、范镇等知名人士都因此事而受到牵连,而王巩是被处罚的最重的一个,被发配宾州(今广西南宁)。

讽刺的是,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下狱时,以李定为首的御史们试图置苏轼于死地,那些平时和苏轼作诗唱和、称兄道弟的官员却对苏轼的遭遇保持了沉默。

反而是改革派中的其他人为营救苏轼付出了大气力,其中就有被林语堂形容为不断打压苏轼的王安石,同时像章惇也为苏轼最终免于一死付出了气力。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宋朝官场上谁在为国家的强大出气力,谁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王巩被贬到西南时,他家中有一个叫宇文柔奴的歌女(也是小妾)义无反顾的选择跟随王巩到西南去。

正因为宇文柔奴的陪伴,王巩在宾州才没有意志消沉,五年后当他回到汴京时,苏轼看到他容光焕发,性格比之前更加豁达,不禁惊诧的问:定国坐坡累谪宾州,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尤为坡所折服。

王巩于是把宇文柔奴叫出来弹了一支曲子,唱了一首歌给苏轼听,苏轼听得如痴如醉,但也感到十分疑惑,在他看来岭南属于偏僻遍野之地,为什么连这位歌女也红光满面,气质优雅呢?

大为不解的苏轼于是询问宇文柔奴:岭南应是不好?

宇文柔奴闻言,淡淡一笑,回答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闻言佩服不已,原来两人的身体之所以这么健康,其实就是因为心性豁达的缘故,受到感触的苏轼后来就写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以表示对王巩和宇文柔奴的钦佩。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不过后来经过考证,“此心安处是吾乡”应该是演化于白居易在《种桃杏》写的“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其实这个宇文柔奴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后来因为家道中落才被迫沦为歌女,后来王巩看她知书达理,于是就把她收为自己的小妾,待她也是相当不错。

可见宇文柔奴本身一个博览群书的女子,古人虽然推崇无才便是德,但是大户人家一般都会让女儿多少学习一点文化知识,譬如《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林黛玉这些都是例子。

而王巩和宇文柔奴的爱情故事也因为苏轼的这首词而广为流传。


围炉谈史


这件事要讲到的是比较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乌台指御史台,这么讲是因为御史台园内有许多柏树,柏树上有许多乌鸦把鸟窝安在上头,时间一长每当人们提起御史台,索性就用乌台的叫法代替了御史台,也比较形象。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也就是历史上1079年,当时御史何正臣上表皇帝弹劾苏轼,原因是苏轼到湖州走马上任后谢皇帝恩的上表奏折里,用暗语讽刺当时的朝政,后面御史李定也提出过苏轼四大可废之罪,即:怙终不悔,其恶已著; 傲悖之语,日闻中外; 言伪而辩,行伪而坚; 皇上修明政事,怨己不用。这事先由监察御史告发,然后在御史台大狱开始审问,苏轼也吃了不少苦所谓,后来算是被王安石搭救,免于死刑,但这件案子不止苏轼一人被罚,受牵连的还有他的朋友王定国,苏轼被贬黄州,王定国被贬宾州,而且他的儿子还死在了那里,他自己也生了病,人生很是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人估计很难承受着打击,但是在王定国回归后,苏轼发现他和他的侍女柔奴的气色根本没有那种经历人生波折的迹象,苏轼有些惊讶就问柔奴,得知了王定国的心境后特别感慨,遂写下了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谓之一


“此心安处是吾乡”背后的故事

元丰二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被贬海南,而他的好友王定国因为受到牵连也被贬到了岭南。那时候的岭南是偏远的流放之地,毒虫、瘴气,处处充满生命危险。好在二人均得以再次“北归”,王定国有一名柔奴的歌姬,曾陪王前往岭南,苏轼开玩笑似的问她“岭南日子不好过吧?”没想到柔奴回到“吾心安处,便是故乡”,真是一个奇女子,于是苏轼做这首《定风波》赠予柔奴。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女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定国和柔奴,一个是“琢玉郎”,英姿潇洒;一个是“点酥娘”,美丽温柔,两个人郎才女貌,是上天注定的一对。“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柔奴的歌声清亮悦耳,如同凉风起,大雪飞,炎热的岭南也因为她的歌声而倍觉清凉。

归来后的柔奴,因为心情舒畅,居然更显年轻,“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一颦一笑间都是超然和恬淡,笑容有如梅花。苏轼问柔奴:“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柔奴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是一种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无论身处何地,“此心安处是吾乡”,既来之,则安之,心之所安,便是故乡。

看到“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由想起一桩佛门公案。

话说当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弘扬佛法, 慧可到少林寺拜遏达摩祖师,请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面壁静坐,不于理睬,于是慧可在门外等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到膝。达摩还是闭着眼睛,如如不动。慧可为表示自己的诚心,把自己左胳膊砍断,拿着供养老和尚。达摩说:“你这是为什么?”慧可说:“我求大师安心,我心不安,求大师安心。”达摩祖师伸出一只手,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法师想了半天:“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我的心。达摩祖师说:“于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达摩祖师在这里采用的解决方法是借力打力的手段让二祖在一念反观之际发现心其实无形无相、了不可得,于是慧可当下大悟!

《金刚经》开篇也说:须菩提尊者请益佛陀:“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据《坛经》记载,当六祖大师听到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顿悟!

其实,我们的内心的种种痛苦,种种的不安,病根正在于这颗心本身,我们总是执着于自己内心安顿与否,却不知真正的安顿,只有在我们不再执着,不再分别自己是否安顿这个问题时才会悄然到来。


喜欢请点赞!更多精彩请关注(路寻写作创富)

 

 


路寻写作创富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之笔,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北宋的王巩被流放蛮荒岭南宾州五年,北归时反而黑发如漆,面如红玉,神采焕发,性情豁达。

苏轼写下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一生从政四十年,三十三年是在被贬谪的异乡度过。

宦海沉浮,苏轼也曾挣扎彷徨孤寂,拣尽寒枝不肯栖,感叹,何是忘却营营。被贬黄州时,人生的顺逆,在他看来,也无风雨也无晴,再贬惠州,他把所有的困厄愁苦都变成了甜蜜,

口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三贬海南,他发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心志。

苏载一次比一次被贬滴的更偏远,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滴之地,最后竟二成了苏轼引以功业的地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无伦海角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一一白居易云一一

如果内心安定,即便困于伤心之地,也如同身在故乡了。

这就是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乐观豁达的心态。



帅帅171505697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诗,是北宋文豪苏轼一首诗中的最后一句。诗题为《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原诗全文如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贬谪海南。好友王定国因受牵连也被贬岭南。岭南和海南自古都是荒蛮之地。若干年后,二人得以再次“北归”。挚友相聚,感概良多。

王有一歌姬,名喚柔奴,曾陪王前往岭南,今亦有幸活着回来。苏轼得见,含笑问道:“岭南日子何如?”柔奴回答:“吾心安处,便是故乡”。

苏轼听罢甚喜,认为柔奴此言,正与自心不谋而合。遂将其引为知己,并赋《定风波》以赠。

这首《定风波》上半阕第一、二句,描写了王定国和柔奴的外貌,一个是“琢玉郎”,英姿潇洒;一个是“点酥娘”,美丽温柔。可谓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第三、四句说:美丽的柔奴和她的美妙歌声,有如夏日的凉风和飞雪,使炎热的岭南也变得清凉起来。

词的下半阕是说,从岭南归来的柔奴,比原来更加年轻,颦笑间都像岭南的梅花,那样的恬淡和香甜。

最后一句,诗人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说岭南的环境虽然恶劣,但只要心胸觉广,便可“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谪贬。由于他心胸广阔,志存高远,所以每到一地,都能夠应对自如,随遇而安;想人之所不敢想;悟人之所不曾悟;乐人之所不能乐;终于成就了他非凡伟大的一生。


继往开来huangniu


苏轼写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并不是苏轼的独创,而是一位歌妓给苏轼的启示。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其好友王巩(字定国)也受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柔奴在酒桌上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虽为一歌妓,但柔奴此句,言简而意深,表达了高洁人人生态度。这句话,更给了苏轼以启动示,故作此词以赞。

词中先以羡慕的口吻赞好友王定国,称之为琢玉郎;然后盛赞美女柔奴之貌:天生丽质、晶莹俊秀,柔腻如凝酥;再赞柔奴之歌: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如风起雪飞,炎暑之地亦成清凉之乡;歌美人美,赏心悦目。

词的结尾,作者大赞美女万里归来,容颜不改,笑容里透露出岭南梅花的芳香。这笑容,不仅透露出人美,更有心美,意志品质之美,是一种无论艰难险阻都不能改变情义、不能改变心态的人性之美。

此心安处是吾乡!

那时的岭南,应是蛮夷之地,但好友之歌妓却说出了共同的心声——心安之处,即为家乡!

人生难免坎坷,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内心安静,则心有所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