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天才“墜落”?父母究竟該如何定義成功與失敗


奧數天才“墜落”?父母究竟該如何定義成功與失敗


文 | 謝際春(北京布穀鳥心理諮詢中心)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引發熱烈討論,也使得文中的當事人—曾兩次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金牌的付雲皓在沉寂多年後再次走入大眾視野。付雲皓本人對該文進行了補充說明、澄清和反駁,指明文章中寫的是作者吳呈傑眼中的付雲皓,僅代表他的價值取向。

該如何定義墜落與成功

其實,這種分歧代表了一些人的觀點。吳呈傑的文中確實暗含:得過兩屆IMO冠軍的人,應該在名校或研究所做學術研究,才能稱得上成功。而付雲皓給“二本師範生”教初中數學,那就是天才墜落了,言外之意,付雲皓是個失敗的典型。但付雲皓則否認“墜落”,他說自己正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在基礎教育的道路上,為社會貢獻力量。

顯然,吳呈傑代表了較為普遍的成功定義,也代表了大眾對天才的期許:登上學術的頂峰、榮譽的殿堂,或者擁有名、利、權等。而付雲皓一個都沒有,這一點他也承認。但我支持他的論點:普通教師這一職業和身份本身不能被當作墜落的證據,正像最強大腦的“腦王”楊易,清華碩士也在新東方投入小學基礎教育一樣,完全可以是一種成功的事業和人生。

當然,以外在的成績(成就)論英雄也談不上錯—獲得諾貝爾獎當然是一種成功,但一個人的成功不應該完全由他人來定義、由社會來評價。最重要的,應該由他自己來確定什麼叫作成功,如何獲得成功,以及是否取得了自己定義的成功。

成功這件事有外在和內在之分。理想的狀況當然是內在與外在的完美統一,內在的成功是自我滿意、自我實現,外在的成功則是對他人、對社會、對人類做出貢獻。希望藉助他們二人之爭拋磚引玉,引發學子和父母們對成功以及成功背後的動機、理想、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

有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一個在美的華人媽媽,兒子品學兼優,考上著名的沃頓商學院,完美對接藤校、白領、社會精英。可有一天,兒子說:“我要去西非塞拉利昂—爆發伊波拉病毒的國家,做4個月的義工。”媽媽自然非常擔心,對兒子說:“你能不能不去?”兒子說:“媽媽,您認為應該誰家的兒子去?”

後來,這個媽媽還是想通了,她對兒子說:“我送你進名校是希望你將來有更好的生活,最後卻變成你想要一個更好的世界。是我沒有跟上你的成長。”

這個媽媽意識到了作為父母的侷限性,他們追求的是一個小家穩定的美好生活,可兒子卻以世界為家,以拯救人類苦難為責。如果這個兒子畢業後去從事難民、慈善工作,或者像2016感動中國的耶魯高才生秦玥飛去當村官,誰又能說他們不成功,是隕落的明星呢?即便有人說,他們會在意嗎?

關於成功,我們還需要進行另一個維度的思考,即成功是一種結果還是過程?付雲皓提到“有許多研究者學術能力很強,卻始終棋差一招,終其一生也沒能攻克想攻克的問題,但他們依然是快樂的、充實的。”這樣的人生算不算成功?我想是算的。

另外,成功有大小嗎?眾所周知,以掙錢多少、官位高低來定義成功有失偏頗,那麼以對社會的貢獻來衡量成功是否合理呢?如果名校畢業的博士喜歡當全職主婦,這是不是一種浪費或“墜落”呢?我想並不如此。她也許享受其中,並培養出了很棒的孩子,這也是間接為社會做貢獻呢。

所以我想,只要不違反法律和道德,成功的定義應該是多元化、個性化、過程性的,且沒有可比性。

奧數天才“墜落”?父母究竟該如何定義成功與失敗


父母能為天賦高的孩子做些什麼

天才是少數,但天賦高的孩子大有人在。許多父母都在問:要不要上奧數班?應該怎樣培養?

從對“天賦異稟孩子”的後期追蹤發現,他們大都表現平凡。可見,無論是奧數冠軍,還是高考狀元,都不能確保日後的卓越。吳呈傑文中提到的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青年數學家許晨陽的觀點很重要:“一些優秀數學競賽參加者,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在某個時間節點上,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認識到了數學競賽的侷限性,而選擇了擴大自己的能力範圍,為後來成長為傑出數學家奠定了關鍵的一步。” 是的,數學競賽能培養出的能力,只是數學研究需要能力的一小部分,高考也是如此。

奧數作為提高興趣和初等數學的入門,可以學習。但父母要意識到奧數的侷限性,不可過分重複投入競賽、獎牌之爭,以致錯過打開視野、進入高等數學等更廣闊領域的最佳時機。

父母沒法給出,也不應該武斷地給孩子指定什麼是他的成功人生,但是,可以及早引導孩子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成功,幫助他擴大視野,提醒他學會制定目標和計劃、付諸行動高效地執行、檢驗、反思或調整。

我想付雲皓在這些方面是吃了虧的,可惜他的父母和老師也沒能正確引領他。他和楊易雖然都在從事基礎教育,但還是有區別的。他在20歲左右的關鍵期走了不少彎路—過多投入奧數競賽、大學兩年沉迷於遊戲、掛科、北大肄業,消沉了兩年,從事基礎教育多少是他被動的選擇而非理想。儘管他現在很踏實地工作,也不忘學術,但他能說自己沒有遺憾嗎?相比而言,楊易、秦玥飛都是很早立志、目標明確,執行力、行動力超強,勇於把理想付諸實踐的人。這使得他們呈現的精神面貌和付雲皓不一樣,也許他們也還沒達到成功的目標,但至少他們確信自己走在成功的路上。

可以想象,如果付雲皓少走些彎路,也許他也可以達到他想要的高度。他的文章裡有一句話:曾經的“好運氣”讓我飄在空中,後來的“壞運氣”也讓我飛流直下。我認為,成功當然有運氣的成分,但是,運氣是我們控制不了的,所以要將精力投入到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上,比如努力、設定目標、反思的能力等;而且,努力一次可能運氣不好,可努力10次,只要方向、方法對了,從概率的角度來說,運氣總會有的。因此,運氣不是不成功的原因和理由。


奧數天才“墜落”?父母究竟該如何定義成功與失敗


那麼,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1.不偏科。現在越來越多父母意識到:不可急功近利只關注孩子具備天賦的一科,還是要全面發展。比如,一個人沒有語文基礎,則連像樣的論文都寫不出來;沒有健康的體魄,則很難堅持高強度的工作。

2.注重心理和人格的健康發展。我從事心理工作,見過許多非常優秀的學生孤獨自傲、抑鬱、自殺、遭遇人際困難,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症等。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長,尤其不能因為要重點培養孩子的天賦而將其與世隔絕,失去玩耍和快樂的能力。另外,要格外注意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天賦、光環、成績、榮譽,以及如何接受挫折等。

3.切莫拔苗助長。對於天才少年班,這些年實踐的結果不盡如人意。有些“少年天才”提早進入大學,卻無法融入,導致非但不能成才,連正常生活都無法進行了。父母還是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全面考察,找到適合孩子的培養方式。

4.警惕成績導向的前10效應。成績排在前幾名的學生由於過分投入在應答、競賽上,可能會部分損傷他們獨立、自由、批判、發散、想象、創造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比要求孩子成長更重要的是自己不斷成長,不斷突破思維的侷限,幫助自己和孩子找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