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魚咬鉤就想換釣位?出現這些情況說明窩子裡有魚,換窩就可惜了

冬天的魚比較難釣這是釣魚人的共識,比較令人煩躁的就是溫度低魚的活躍度不高發窩特別慢,食量特別小,吃餌的動作也特別輕。所以經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等了半天沒魚進窩,釣了2條魚就停口或者魚進窩了也不吃餌。所以釣友們在冬季作釣時都特別喜歡研究餌料的配方,希望能快點發窩,喜歡研究各種細節讓信號大一點好抓口。

沒魚咬鉤就想換釣位?出現這些情況說明窩子裡有魚,換窩就可惜了

但可能有些釣友沒注意到一個細節,你發窩的速度,目標魚留在窩子裡的時間是和你打窩的量和材料來決定的。有時候不是窩子裡沒魚,而是它們只吃窩料沒來得及吃餌,有時候又是留魚效果不好,釣了2條就散窩了。而且自然水域魚情一直都比較複雜,哪怕是大冬天也照樣有小雜魚鬧窩。所以窩量的大小和材料都要根據魚情來決定,窩量太大太小,材質的顆粒太大太小都不合適。不過對很多新手釣友來說,控制好窩量的大小和窩料材質大小是比較困難的,總是習慣了打窩就是2把酒米,那在這種情況下怎樣判斷鯽魚是否進窩從而採取針對性的措施呢?

沒魚咬鉤就想換釣位?出現這些情況說明窩子裡有魚,換窩就可惜了

看魚星

很多人以為看魚星是個很難的事,其實要看什麼魚,鯽魚的魚星是最容易分辨的。因為鯽魚的數量多,容易見,它們的魚星一般比較小,魚星不大,但是移動的,也不像鯉魚之類的很大一團,一般都是單個或者兩三個向上冒。和水底的沼氣也有明顯不同,魚星外露後在水面上不容易破裂,會維持幾秒鐘,沼氣泡湧上來之後馬上就會破裂,而且有規律, 而魚星是沒有規律的,冒泡的位置也不固定,很好分辨。

沒魚咬鉤就想換釣位?出現這些情況說明窩子裡有魚,換窩就可惜了

看水體渾濁

冬天的水溫低,水中的藻類和浮游生物會大量死亡,會顯得水質特別清澈。當有魚進窩的時候,水底的泥沙會被它們攪動,會讓水底顯得略微渾濁。這時候水面上也往往會有星星點點的魚星冒上來,這些現象都說明是有魚進窩了。看水體的方法也是很多釣友選釣位的絕招,因為冬天的魚活動範圍小,很難保證選的釣位有魚,但是將釣位選在本來就比較藏魚的地方,漁獲就十拿九穩了,只要打窩的時候不要動靜過大嚇走魚。不過這種方法只適合水位不是特別深的野塘,小河溝之類的,大面積水域比較深的地方沒辦法。

沒魚咬鉤就想換釣位?出現這些情況說明窩子裡有魚,換窩就可惜了

看浮漂動作

有些地方水底雜質比較多,比如說釣點水草多,魚星就很難冒出來也很難看清,水底情況也看不到,這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浮漂的動作來觀察。如果進窩的是雜魚,浮漂動作會比較大,信號也沒有規律,如果是鯽魚進窩浮漂動作反而比較沉穩,動作幅度比較小。因為鯽魚膽子小,發現食物了也不會直接一口吞,而是會反覆試探,力度自然不大。再加上冬天溫度低,本來吃餌就張不開嘴,動作小也就情有可原了。

沒魚咬鉤就想換釣位?出現這些情況說明窩子裡有魚,換窩就可惜了

有時候明明能判斷窩子裡有魚,但就是不咬鉤怎麼辦?

首先在打窩的時候窩量不要太大,窩料寧可少一點也不要量太大,不然魚兒吃飽了窩料就很難吃餌了。建議採取少打窩勤續窩的策略,這樣留魚效果比較好。有時候魚的覓食慾望不高,餌料放在它們面前也不去吃,這時候我們要主動進行逗魚,讓餌料“活”起來,這樣魚口就會好很多。當然也有可能是釣得過鈍,水底有淤泥,餌料陷入淤泥層了,魚找不到餌料,這時候要減輕餌料的比重,增加調目讓餌料露出來。

沒魚咬鉤就想換釣位?出現這些情況說明窩子裡有魚,換窩就可惜了

最後:很多釣友都會有這樣一個想法,覺得水裡有魚怎麼都好釣,釣不到就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其實自然水域越來越匱乏,想要釣好魚還真的要講究點細節才行,尤其是在冬天魚不愛動,食量又小的時候,隨便釣釣真有可能十釣九空,不然你看別人連竿上魚自己的浮漂卻一動不動,心中的那個滋味你自己心裡最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