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一年给溥仪的400万两银元,有多少购买力呢?

看不见的角落


400万银元,这是一笔巨款。

关于民国初期银元的购买力,小院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介绍。

一块银元,也就是大洋。

四个人花上一块大洋,可以在东来顺吃上一顿不错的火锅,这是鲁迅。

有个人一天的伙食费不到一块大洋,标准是每天满满一桌子菜,这是章太炎。

一个人力车夫,咬牙请丈母娘吃了顿大餐,花了一块大洋,这是小说里的骆驼祥子。

这就是当时大洋的大致购买力,当然,随着地区差异会有一些不同。而当时,夫妇二人都是工人的话,每个月大概能收入25个大洋左右,勉强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


当时的北大图书管理员,由于没有教师职称,收入也并不高,只有8个大洋,不过包吃包住,能省掉不少开销。

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较高,北大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文科学长陈独秀,月薪400大洋,鲁迅的月薪是350大洋。

与之相比,溥仪的一年400万银元,显然是一笔巨款,相当于鲁迅要教100年书才能拿到的收入。

不过,这笔钱不是溥仪一个人用的,他虽然不当皇帝了,还是照旧生活在紫禁城内,照样养着一个小朝廷,把门一关,照样享受的是养尊处优的皇帝生活。

溥仪的小朝廷,拥有各个机关和人员,比如宗人府、内务府、守陵大臣、銮舆卫、御前大臣、御前侍卫、护军和人数众多的太监等,他们都靠着溥仪吃饭,溥仪也要靠着他们维持小朝廷的威风。

除了人员开销,溥仪也有外交活动,日本地震时,溥仪就捐助了一批文物和钱财,帮助赈灾。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遗老遗少,王公大臣的拜访,以及各类外交活动需要用钱。

比如,溥仪16岁大婚时,以“隆重又简朴”为宗旨来办,仍然花了40万大洋。当然,他最后还是赚的,因为婚礼的礼金就收到了100多万大洋。

不过实际上,虽然退位时的优待皇室条件里写了,政府每年向满清皇室拨款400万元。实际上,北洋政府给的钱很少甚至是基本不给。

条件是一回事,实际行动是另一回事。

因为北洋政府要打仗,打仗才是最烧钱的,哪里还每年再拿得出400万的巨款来供养溥仪小朝廷。

溥仪派人去要,得到的答复往往是:今国库空虚,实难照办,请另行筹措。

那么溥仪的钱从哪来呢,他当然自有办法。


小院之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400万元是巨款了,我们看看大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

1918到1919年,青年时代的毛主席曾在北大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月薪8块银元。

他的工作其实很轻松,只需要管理15种报纸,清理书架,打扫房间,登记阅览者的姓名。

毛回忆因月薪经常拖延,导致生活有些困难。但客观来说,单身汉在北平每月拿着8元钱,生活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写到这里,想起有趣的事。

毛泽东曾经有一次被民团抓住,非常危险。然而毛泽东给了2块银元行贿,团丁就把他偷偷放了。

毛泽东说:“后来,我给了团丁两块银元才得以脱逃。看来还是银元管用!两块银元救了我一条命。”

看看,一条命不过2块银元,可见当年银元多值钱。

根据《民国经济史》提供的数据,在1919年1块大洋可以在北平买20斤米,8斤猪肉。

那么,一个成年男人光是吃饭,1个月2块大洋足够了,还剩下6块大洋用于租房和零花,绰绰有余。

其实我们可以大概类比,今天北京图书管理员月薪多少?

网上的薪资数据,至少5300元。

4块大洋就是2650元,400万大洋就是26.5亿元,很惊人了。

这笔钱,可以维持4万多个单身汉1年的生活。

那么,对于溥仪来说,这笔钱多吗?

并不算多,因为紫禁城的开销非常巨大。

大家也许不知道,即便是中国当时顶级军阀,全家不过一百多口人而已。

除了自己的妻妾、孩子、父母,一般最多二三十口人,其余的都是各种仆人。

然而,仆人数量终究是有限的,一般也就是七八十人,包括厨师到轿夫什么都有。

而就算养活着一百多人,开销也是不小的,军阀们都要减少仆人数量。

然而,溥仪手下的人是军阀的几十倍。

溥仪有个内务府,是清代宫廷为服事皇室而设立的机构,类似于今天的国务院办公厅。

但溥仪下台以后,内务府就无需处理任何政务,只需要维持紫禁城的日常生活即可。简而言之,内务府负责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

照常理来说,内务府的开销应该不大,因为溥仪只有一妻一妾,另外还有几个老太妃,主子级别的一共也不过六七人。

这区区六七人,有个一百多个仆人,应该足够了。

然而,内务府的规模却非常吓人。

溥仪时期的内务府,自己计算数据如下:除去王公大臣的薪水,民国4年内务府开销高达260多万两白银。

而溥仪一家六口吃饭,每月就要花费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加上招待客人的饭菜,就吃饭每个月就得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两一钱九分白银。

而内务府官员共计一千零二十三人(不算禁卫军、太监和苏拉),而溥仪时代的太监也有近千人。

仅仅是内务府官员和太监就有2000人,这样开销能小得了吗!

另外,内务府还有严重的贪污问题,而且有一二百年历史。

《南亭笔记》记载,咸丰皇帝登基,想修修尚书房的门枢。谁知内务府狮子大开口,张口就要五千两维修费。咸丰皇帝刚刚上台,想要立威,大怒之下命令重新计算费用。

内务府官员赶紧改口,五千两变了五十两。

看看,费用能够虚报100倍,就算金山银山也被他们贪污光了。

《光绪九年二月初五周德润折》里的记载,内务府堂郎中级别的官员,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二百万两白银以上。除了贪污和盗窃以外,他们还会受到各种行贿,以保证自己物资对皇宫的供应。当时御用的货物等于是今天在央视做广告,很多商人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商品御用,自然要打点行贿内务府了。

如此奢侈加上贪污,雁过拔毛,溥仪就算一年有4000万两拨款,也一样剩不下几个钱。

溥仪拿着400万两这笔钱(且不谈能不能拿到),也就勉强维持收支平衡而已,招兵买马是做梦了。


萨沙


袁世凯:如果皇帝答应退位的话,我们每年给皇室400万两白银,怎么样?

隆裕皱了皱眉:400万两?

袁世凯:400万两已是一省收入,400万两可养一省之人,难道还养不了皇室?更何况,真让革命党打过来了,别说400万两了,恐怕一两也捞不到。

隆裕听到“革命党”三字,脸色顿时一变:好,我答应你。

不过,双方在谈判时虽然说的是400万两白银,可是所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中的数字实际上是400万元,毕竟是中华民国了,更何况中国当时白银流失太多,所以不再适合用白银充当流通货币了。

所以,清室优待条件中规定:“清帝逊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付。”

这个条件中所说的400万元,说的便是400万银元。

中华民国给溥仪的这400万元到底是多少,又具有怎样的购买力呢?

陈存仁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写到:我在中医专门学校读书的时节,每月由四伯父给我零用钱二元,包括鞋袜及膳费车费。那时一顿午餐,吃得省俭一些是铜元八枚,要是吃得丰富一些,要小洋二角。

当时,一块银元可兑十角小洋,可兑三百余枚铜元,所以,陈存仁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最低可能只用2元银元,如果偶尔奢侈一下,恐怕也不会超过5元。

试想一下,如果将陈存仁每月的生活费作为一个平均数去计算当时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费的话,这个五口之家每月最低也只是10元,最高也不过25元。

溥仪从中华民国政府手里拿到的400万银元工资,便足够这一个五口之家最多能够使用33333年,最少也能用13333年,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

后来,陈存仁又在上海愚园路5200块银元买了3亩7分地,每亩地也不过1400块银元,这便意味着溥仪能用400万银元购买近2900亩地皮,这近2900亩便差不多有3个紫禁城大小。

即便是陈存仁后来花了2万去购买一座位于繁华地段、占地一亩的房屋,溥仪手里的400万元也能购买200座这样的房屋。

鲁迅当时在北京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50块银元,每年的收入在4200元左右。后来,鲁迅为了安置家人,特意在北京购置了一套“三进四合院”,花了3675块银元,差不多是他一年的工资了。

不过,鲁迅在买房的时候一次性可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他还将绍兴的老宅给卖了。

可见,北洋政府给溥仪的400万,不论是放在当时,或是放到现在,也是一笔难以估算的财产。

当然了,这笔钱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几辈子也赚不到的数目,可是对于溥仪来说,确实也不算什么。

为了保持所谓皇室的体面,溥仪退位之后花钱花的更厉害,因为他不用自己挣钱,更不用像清朝时期一样花个钱还得看看官员同不同意,各省支不支持。

溥仪在紫禁城中的生活,可谓是花钱如流水。

溥仪吃一餐,单单是菜肴便有三桌之多,再有点心、米膳、粥品又是三桌,开胃的咸菜一桌,不管吃不吃得完,先上了再说。

隆裕每一餐的菜肴更是多达百种,要用六张所谓的“膳桌”去摆放。

此外,算上宫里的太妃、皇亲和太监、宫女的伙食,紫禁城里单单只是伙食费便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除了伙食之外,还得穿,反正一年到头在做衣服,只溥仪一人,每年用在做衣服上的钱便多达近2.6万。

这是溥仪和皇室为了享受生活,所花的钱。

此外,溥仪作为一个皇帝,即便是一个已经退位的皇帝,可是他想让人继续伺候他,便少不了要给人发工资,发了工资还得时不时给一些“小费”——赏赐。

1915年,溥仪给“内廷”发的工资总额高达52万两白银,用于赏赐的也高达10万两白银,用于东、西陵的钱也高达36万两白银,再加上林林总总的支出,溥仪这一年花费了2794718两白银。

这2794718两白银兑换成银元的话,按照晚清时期白银和银元的兑换比率,实际上也已经接近了400万银元,却还不包括皇室的日常开销。

所以,400万银元显然不够用,后来物价上涨,400万更加不够用了,这也是溥仪为了钱自己从皇宫里“偷”宝贝出去倒卖的原因。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赶出了皇宫,溥仪出宫时也偷偷带了不少好东西出去,否则的话,他在天津那几年恐怕更难过。

因为冯玉祥修正了清室优待条件,将溥仪的工资从400万元锐减到了50万元,这对于溥仪来说和打发要饭的没什么分别。

不过,溥仪早已经遣散了很多太监宫女,去了天津之后也低调了一点,不然的话,这50万还不够溥仪一个人花的。


史不知味


基本上,一个齐装满员的北洋满编陆军师一年需要170-190万银元左右。一个兵开几块银元月饷是至少的吧,军官要给更多,步枪,机枪,火炮如果要不断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必然就要损耗。平时的吃喝拉撒也是开销吧,临战事了要给开拔费吧。

北洋陆军第四师编制是两旅加一个补充团。月军饷是十五万八千元。一万人师的话,估计100-150万元。所以,给溥仪皇帝的生活费,可以养2个北洋师,如果是杂牌师,那可以养至少4-5个师。

大清吃回扣价格日本30式步枪加刺刀不过25块银元送到家,子弹40元千发。到了北洋时期武器禁运经销商暴利,也不过是,美式1917步枪加千发子弹45美元,日式三八加千发子弹42美元。1门克氏野炮也不过是15000块银元,400万可以买至少200门野战炮。

在饭店当学徒,一年才能拿到8个银元。可想而知银元的珍惜程度!那会普遍吃不饱饭,生女多的家庭,就会把女儿送到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只为女儿能吃上一口饭做童养媳。十几块到几十块银元就能买丫鬟,取小妾。

民国时期,那些敢死队上战场前发大洋,一次才五个,十个的。民国13年徐海东在武汉帮人担水,干了半个多月累到大病一场,工资为2块银元。这两块银元徐海东舍不得用缝在棉袄里跟随他多年。民国15年,第七军北伐,当时第七军士兵工资为2角银元每天,可养活一家人含房租。

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里面描写祥子准备买一辆新洋车大概110块大洋,拉两年车才能回本。400万银元,在民国可以养活5-10万人。


深度军事


作为“和平”变法的最大受益者,溥仪在下台之后虽然久居深宫之中,但因为各方势力中的“平衡物”溥仪也得到了北洋政府的承诺,一年给他四百万两银元来“生活”

银元的购买力

从银元出现的时候他的购买力就是相当强悍的,根据《民国经济史》提供的数据,在1919年1块大洋可以在北平买20斤米,8斤猪肉。

那么我们就单单论大米的购买能力来,在当时的民国,如果溥仪将这四百万两银元全部的拿去购买粮食,在不计算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溥仪可以购买到八万吨的粮食。

话语权的野望

而如果溥仪节衣缩食,将这笔钱全部的用于购买武器,在民国时期一支德国造毛瑟98K步枪连同刺刀,子弹袋外加水壶才40块大洋一支,子弹每千发80块大洋。

如果溥仪将这些大洋全部的用于购买武器,按照一把枪一千发子弹的配比来看,溥仪将会得到三万余只步枪。

尾大不掉和贪婪的内务府

如果溥仪将这些钱用于购买粮食,武器的话也可以让溥仪成为一方势力的领头人,但可惜的是,溥仪并不是一个人或者是说只有那么一百多号人要靠着他。

在皇宫中,还有一个“内务府”,作为族老的他们,贪腐的问题已经持续了两百多年了,也都在盯着这一笔北洋政府拨款“开锅”

一开始都没有实现过的诺言

而北洋政府也不是冤大头,从开始这四百万两的银元都没有发给溥仪过,甚至溥仪的日常开销都是靠将皇宫中的古玩拿去抵押以及清朝的遗老们日常接济才能够维持,


疯狂青史


题主,白银是论两的,银元是面值壹元的大银币,没有400万两银元这个说法,民国时期流通发行量最大也是被各地仿造最多的莫过于印着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大头”,面值壹元,每个银元标准重量7钱2分,按当时的重量标准,50钱为1两。一个银元的购买力非常强,就说当时的北京,一个3口之家,顿顿能喝点儿酒天天能吃上肉,这样的小康水平一个月的生活费大约需要8个银元。酒店饭馆儿里10人一桌的家常菜酒席一般2个银元足够了,当时权贵大富豪才吃得起的鲍鱼海鲜宴也不过40个银元。米店里的1斤米不过几分钱,猪肉是3角钱左右。大致是这样,民国时期通货膨胀再剧烈,银元的购买力也是逐渐的慢速的下降,纸币能成废纸,银元还是民众青睐信任的硬通货。400万银元绝对是巨额的财富,只是没见过这么大的财富,具体有多大实在无法想象。不过民国政府许诺给清逊帝溥仪每年不管是400万两白银还是400万银元,基本上没怎么兑现过,溥仪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私人田产“皇庄”的收租子,更多的是变卖皇宫里的珍宝文物


立志成虫


1912年,宣统皇帝溥仪下达退位诏书,将政权拱手让给袁世凯。但清朝灭亡后,袁世凯并没有把溥仪赶出紫禁城,而且还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待遇(仅限紫禁城后半段)。

作为溥仪的退位条件,北洋政府还在《清室优待条件》中承诺每年会支付清朝皇室生活费用400万银元。同时,还派了专门的卫戍部队来保护溥仪的安全。

当时北洋政府给溥仪每年400万银元的生活费用,平摊下来一天的生活费/1万多银元。对于当时的普通家庭来说,400万银元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完。不过,溥仪自幼当皇帝花钱大手大脚惯了,而且他又不会理财,所以经济方面总是捉襟见肘,竟然还要不断变卖宫里的古董和珠宝。

因为每年虽然有400万银元的生活补贴,但除了溥仪自己的开销以外,还要匀给那些太监、侍从、宫女,而且还要照顾前清的皇室遗老。所以这笔钱看似很多,但其实根本不够用,更别说用来招兵买马了。
(解放后,溥仪家也买了黑白电视剧)


不过,民国初年的一块大洋购买力倒是很高的,当时3块大洋就可以买一头耕牛,而且鲁迅在北京教书的时候买了一套四合院才花了800块大洋。

考虑到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的缘故,民国初期的一块大洋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600块~800块。因此,400万银元就相当于现在的24亿到32亿左右。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世界人文通史


袁世凯逼迫满清统治者接受和平退位的条件之一便是每年供给满清皇室400万两银元作为日常开支用度。

尽管刚开始承诺是给满清皇室每年400万两白银作为开支用度,但是后来到了中华民国时期银元开始大量印制铸造。因此给满清政府承诺的400两白银变成了400万银元。

首先在民国初年400万银元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但是对于溥仪以及溥仪小皇帝背后的清朝皇室来说。这笔巨款依然无法满足紫禁城内的满清皇室一年的开支用度。


这是因为尽管此时溥仪已经退位,不再是那个庞大的封建王朝的皇帝,但是在紫禁城内依然按照清朝时期的规章制度,维持着庞大的开支用度和人员设置。

这400万银元不仅包括紫金城内所有人的吃喝用度以及妃嫔和宫女太监的月例,还包括供养内务府对外采购等各类开支,以及溥仪每到三节两寿都要赏赐一些金银珠宝给满清遗老遗少贵族们和后宫大妃们以及紫禁城内的宫女太监们。这些开支也都是从这400万银元中所支出。


我们再来看一下400万银元在当时具有多么强大的购买力。民国初年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毛主席只身北上前往北京谋求生路。抵达北京之后通过恩师在北京的的关系,毛主席进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当时他的每个月的工资便是8块银元。

如果将今天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工资拿来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今天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乃是北京大学的事业编制人员。一个月的工资税前可能达到8000元以上。那么也就是说,民国初年的8块银元大约相当于今天的8000元。那么每块银元大约等于今天的1000元。



而民国政府每年拨付给清廷400万银元。折算过来大约为今天的40亿元。这确实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一个我们国家著名企业一年的利润。

至于溥仪是否可以拿着这400万银元用来招兵买马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首先这400万银元在拨付的过程中都直接用于相应的各项开支和用途,并非直接交到溥仪一个人手中。同时倘若溥仪一旦将这笔钱用于军事用途。那么当时的北洋政府势必会马上停止继续拨款。釜底抽薪对于毫无收入来源的逊帝溥仪来说更是可怕。



珞珈山的猫


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接受民国政府提出的《清室优待条件》,随后她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宣布溥仪退位,清王朝也由此正式终结。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仍然居住在紫禁城,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旧,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同时,国民政府承诺每年支付清帝岁用400万两银元。新币发行后,改为400万银元。

对此,很多人肯定很好奇,这400万两银元,在当时究竟有多少购买力呢?相当于我们现在多少钱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按照当时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来做分析。



首先,大家口中常所说的银元,主要是指袁大头,这是在1914年,袁世凯在北京以大总统的名义所发布的货币,当时规定每枚银元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银元上铸有袁世凯的头像,该货币从1915年开始发行到1923年终止,共铸发7500万枚。

当时清帝是从1912年宣布退位,到1924年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也就是说,清帝每年所收到的银元,主要就是这个袁大头。

至于1912年、1913年和1914年三年,清帝所收到的银元,是原先清政府所铸的光绪元宝银元,因为只有区区三年,所以我们就不讨论这个光绪银元,只重点分析下这400万袁大头。

根据《民国经济史》提供的数据,在1919年1块银元可以在北京购买20斤米,8斤猪肉。

通常情况下,20斤米和8斤猪肉,足以保障一个成年男子一个月的正常吃饭,再加上要买点蔬菜和零食,所以通常情况下,一个成年男子一个月的吃喝开销,应该不会超过2块大洋。

当然,除了吃喝开销,还有租房、穿用等开销,这些加起来也是一笔大支出。

不过根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这方面的开销加起来,通常情况下,是不会超过吃喝开销的三倍,所以这方面的花费差不多在6块大洋左右。



事实上,在北洋政府执政时期,一个在北京当差的士兵,他们的普遍月薪也就只有七块半银元,而当时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也就是8块银元。

这样算下来,一个普通的成年男子,他一个月差不多只需要8块银元,就能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这样算下来,清朝皇帝每年的400万银元,就可以负担50万名成年男子一个月的日常生活开销,如果按照一年来说,那就是可以负担4万名成年男子一年的日常生活开销。

单从这个数据来看,这笔钱好像确实可以招兵买马。问题是,招兵买马除了人,还需要武器装备,这些才是真正耗钱的地方,民国一支步枪的价格是36银元, 一支“驳壳枪”的价格是50 银元,一颗子弹的价格也快接近1银元,至于一门大炮,更是需要数万银元。

这样算下来,如果清朝皇帝不吃不喝,这400万银元,充其量也就只能简单装备一支2万人的队伍,保障他们一年的正常生活开销。

咱们先不说这2万人能翻起多大浪,关键是,清朝皇帝除了他自己的日常开销,他还要供养他的妻妾、先帝的老太妃们,以及众多服侍他的太监和宫女,还有王公大臣、禁卫军的薪水,这些人加起来,都快近200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前都过惯了奢侈的生活,其每个人每个月的花费,那都远远超过8块银元。在这种背景下,这所谓的400万银元,实在算不上一笔大钱,更谈不上招兵买马。


我是赵帅锅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北洋政府一年给溥仪四百万两银元,究竟能干什么事呢?首先来说,溥仪用这笔钱招兵买马是不可能了,因为他被监视得非常严密,但是他用这笔钱没少收买人心,究竟这笔钱有多少购买力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清室优待条件》

这个事情我们要从《清室优待条件》说起。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议和代表商定的有关清帝退位的条件。经过南北议和代表的磋商,南京临时政府方面于1912年2月9日向清政府致送有关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修正案。12日隆裕太后代表清廷认可了这一条件,并于次日公布,宣布清帝退位。

也就是说,当时为了让溥仪安心退位,因此出台了这个《清室优待条件》。退位之后的溥仪不仅可以住在紫禁城中,而且还能享受民国政府给他的拨款众多,这四百万两便是拨款。在其中有如此一个规定:

“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

通过这个条款,溥仪一年有四百万的开支。那么这个四百万两银元究竟有多少呢?我们来看看民国时候这个银元的购买力。

二、民国平均工资水平几何?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银元指的是什么。我推测应该说的就是“袁大头”。

在1914年的时候,袁世凯在北京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圆"为一个价格单位,每枚银元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

同年12月,由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1915年后,各省仿铸,到1923年止,共铸发7500万枚。

因此我想在这个期间,一年溥仪可以收到“400万个袁大头”。那么这个“袁大头”究竟有多值钱呢?

袁大头刚发行的时候,一枚银元可以换180个铜板,此后因为汇率波动,一枚袁大头可以换300多个铜板。我们结合当时人的一些生活资料来看银元的购买力。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记载:

“民国三年,我接受私塾教育,请的一位塾师是秀才,月薪十二元。”
“民国三年,父亲到一家大绸缎铺去当总账房,月薪十元。”

也就是说,塾师、总账房等职业,在当时属于中等职业,月薪大约也就是十几个银元,一年下来不过是一百多个银元。这是属于中等职业,可以说在当时属于收入较高的一类职业的,一年下来不过是一百多个银元。

此后,民国初年清华教授狄登迈曾经调查过北京普通居民的收入,其中北京居民最底层的收入是1.66银元每月;北京段公馆中的佣人、工地上的工人、饭店的伙计收入大约是2个银元每月。

这是社会底层人员的工资水平,大约是在2个银元每月这样徘徊。

此后,陈独秀邀请胡适来北大任教,给他开出的薪水是300银元每月,当时大学教授的工资基本上都是在200-300银元每月。这是社会上层人物的收入。

因此我们可见,当时社会底层人员一月收入2银元,一年收入24银元;社会中层人员一月收入10银元,一年收入120银元;社会上层人员一月收入200银元,一年收入2400银元。而溥仪先生一月收入33.3万银元,一年收入400万银元。

也就是说溥仪的年薪水顶16.7万社会底层人员的年薪水;顶3.3万社会中层人员的年薪水;顶1667名社会上层人员的薪水。

说实话,这个优待条例对溥仪真的很好很厚道。

三、一个银元能做多少事?

上面我们说了,当时的社会底层人员一个月也就是2个银元,也就是说1个银元就是他们半个月的生活费。根据《民国经济史》显示,在1919年的北京,1个银元可以买20斤大米,8斤猪肉,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购买力来算的话,大约相当于336元—749元。

如此看来的话,社会底层人员一个月的收入就是600-1400百元,社会中层人员的月收入就是3500-7400元,社会上层人员的月收入是60000-140000元。

溥仪的月收入是900万元-2100万元。

当时置办一场上等酒席大约需要2个银元,买一栋好房子大约需要400银元。大家就可以自己脑补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