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今年高一,現在實行新高考3+1+2模式,該如何選科?

歲月靜好48680


從一二本合併到不分文理科多省實行新高考3+2+1模式,一系列的高考改革措施正在釋放哪些信號?近期成為了家長和考生們非常關注的話題。

上週先是北京高發布重磅文件。《北京市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對外公佈。今年,北京高考共有59209人報名。今年高招錄取批次有重大調整,本科一批、二批合併為本科普通批,共設置16所平行志願高校,每個志願高校設置6個志願專業;另外,藝術類招生實行分段錄取。

23日,作為全國第三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8個省份,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發佈本省份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

什麼是新高考3+1+2模式?會對高考考生產生哪些影響?秒懂文理不分科新高考方案,我們不妨參考下圖。(注:圖片來源江蘇新聞微信公眾號,使用請註明)

簡單來說,所謂3+2+1就是:“3”為全國統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所有學生必考;“1”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一科;“2”為再選科目,考生可在化學、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個科目中選擇兩科。

取消文理分科後,自選科將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中選擇3門作為等級性考試科目參加考試,其成績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對考生們來說,文理合一後,考生們在選擇學科上有更多選擇權,也不用再受限於文理科的楚河漢界,對於綜合能力培養大有裨益。

當然高考改革也是道阻且長的漫長過程,對於資源不足的學校或將面臨更多挑戰。文理不分科情況下,怎樣配置老師?如何讓每個學生每節課都能找到對應的老師?如何有足夠的教師來分配這個任務?這些都是教育部門和學校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總體來說,新高考3+1+2模式是件好事,希望大家都能平常心看待,以良好的心態和狀態去適應新的規則和挑戰。最後預祝處於高考改革時期的考生都能考出優異的成績。


貝爾科教集團


8省市集體官宣實行“3+1+2”模式,這次高考改革涉及範圍更廣,影響更大,反應更強烈!

新高考“3+1+2”模式嗎,應該如何選課?簡單來說:打算學理工專業,必選物理;其他專業可以選歷史;成績好的儘量選擇理化組合,成績稍弱的可以用物理和除了歷史之外的其他科組合。不建議選擇歷史+化學+生物或者物理+政治+地理這種組合!

一、選課應該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山東實行新高考第二年了,根據我帶的學生來看,對於高一的學生和不懂教育的家長來說,選課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多學生只是憑感覺選課,隨意搭配,結果也是朝三暮四,改來改去,搞得人心惶惶。所以,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選課指導。那麼,選課應該遵循哪些原則呢?

1、自己擅長的: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選了自己不擅長的學科,在實行等級賦分模式下,就很可能賦出比較低的分數,因為等級賦分看的不是卷面分,而是你的排名。

比如說物理,雖然選擇物理能選90%以上的專業,但是物理是高中最難的學科之一,很多學生高一物理只能考四五十分,這種情況你說選不選?我建議不選,因為高一物理還不是最難的,高二物理才難,如果高一物理都考不好,聽不懂,那麼想學好物理是不太可能的,更何況大學物理更難,高中都這樣了,大學掛科就不足為怪了。

再比如化學,因為化學是實行等級賦分的,如果你的化學不好,但是為了選理工科專業強行選擇了化學,這種情況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在等級賦分中,你會很吃虧,賦分很可能比你實際得分要低不少,因為選擇化學的尖子生本身就多。而且在選專業時,你發現只選化學不選物理,專業受限會比較明顯,況且以後大學要想學好化學,物理是必備的!

2、以後要學的:這是很多學生容易忽略的,但是卻是最重要的!因為很多學生不知道大學課程的設置,所以一般以第一條為主要依據,但是,到了報考時,很多學生就會後悔莫及!比如在教育部《選課指引》中明確規定,有19個理工類和管理類專業必選物理,很多學生因為物理難不選物理,結果到報專業時才發現,即便你的分數高,但是很多專業不對你開放,你面臨的競爭其實更加激烈!

所以,如果你以後打算選理工科專業,就要選物理,同理,以後打算學文史專業,就要選歷史。

3、競爭小的:等級賦分,不僅要選自己的優勢,還要選對手,因為選對了對手,你就是勝利者!哪些學科競爭小呢?選擇人多的學科!這點和一般認識不一樣,一般認為人越多競爭越大,但是等級賦分模式下,人越多,基數越大,賦分越容易。假如前1%賦分成100分,如果選擇的人數是1000人,那麼將有10人賦分成100分,但是如果選擇人數為10000人,就會有1000人賦分成100分,你覺著考入前10容易還是考入100容易呢?下面各個檔次賦分也都是這樣。

4、學校優勢大的:每個學校都有優勢學科,比如重點高中理化生一般比較強,普通高中政史地相對更好一些,師資配備更齊全。同一個學校,不同的學科,同一個學科,不同老師的差距都很大,在高中老師的作用非常大,所以選擇一個有優勢的學科,可以幫助你考更高的分數。那些學校的冷門組合一定要慎選,因為一旦選擇,如果學校開設也會是走班的模式,這種模式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

二、為什麼推薦理化生組合而不推薦史化生組合?

其實,實行“3+1+2”模式是對“3+3”模式的一種修正,“3+3”模式的步子邁得太大了,產生了很多問題,所以,必須用新的模式來彌補,由此“3+1+2”模式被廣泛應用。

為什麼要把物理和歷史設為必考,而且以原始分計入總分?教育部的解釋最權威:

歷史是社會科學的基礎,告訴我們過去從哪裡來?

物理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告訴我們未來到哪裡去!

所以,你要選擇理工科專業,就要選擇物理,沒有物理的理工科,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大學化學對物理的要求很高,大學生物對化學的要求同樣比較高,所以史化生這樣的混搭,以後會很麻煩。

三、學生需要為選課做哪些準備?

對於實行新高考地區的學生來說,收集數據是最重要的!收集什麼數據?除了新高考的一些政策和概念外,比如什麼是等級賦分,大學對選課有何要求等。

最主要的數據就是自己適合學什麼!這個看似簡單,但是實際上不簡單。因為高一考試較少,每次考試難度不一樣,學生的認知就是不一樣的。比如地理,2017級山東省選擇地理科目的最多,但是2018級我們市裡聯考,地理題目過難,導致得分較低,所以學生“棄地理”的現象就比較明顯,而選擇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人數較多,因為這三科考的比較簡單。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 高一下學期的生物進入到最難的遺傳方面的內容,學生普遍感覺較難,所以又有很多學生打算“棄生物”,而生物是2017級選課第二多的學科。

這些都說明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也是很淺顯的,所以高一努力學好各科,才能知道自己能學什麼,不能學什麼,不要一開始就放棄某些學科,這樣的選課是不科學的。

以上是我的新高考選課的一些指導,我是“贏在高三”,長期奮戰在高考一線,對新高考有一定的研究,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


贏在高三


首先談一下選不選物理的問題。

先給大家看一些數據。

2019年,考生選考物理即可報考(不含沒有設限選考科目,下同)的專業(類),達到33%,化學24%,技術達到13.6%,生物達到12.8%,歷史達到4.3%,地理達到4.1%,政治達到2.7%。加不限選考科目可報的61%,選物理可報的專業達到了94%。

現在我國大學共有專業大概27701個,本科專業19468個,佔70%左右。

大學對與中學所學科目關聯度較高的專業提出了更為明確的選考科目要求,因此將選考科目要求範圍確定為1門或2門的專業有所增加,分別提高2.0、1.1個百分點;基本所有的工科類及部分理科類專業都對物理有要求。在公佈的2020屆的選考科目範圍中,要求必須選物理學科才能報考的專業最多,有6100多個專業,單限物理的專業(類)有1510個,佔據榜首。在單限物理的專業(類)中,985和211高校有67所,共計491個專業(類);

由此可見,物理真的是很重要!很重要啊很重要!

所以,如果能學物理的話,一定要選物理,除非物理真的是一竅不通,傷你太深了!或者我這樣說吧,如果選擇學物理只能考91分,而選擇另一個科目科目可以考97分,那我覺得還是選物理。

能愛,就深深愛吧!

接著,分享一下幾種組合:

1.物理+化學+生物

這是傳統的大理組合,優勢非常明顯,這種組合幾乎可以選擇所有的專業,而且學習之後,知識面非常的全,基礎紮實,為大學的深造打下很好的基礎。

它的缺點是,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同時選擇物理化學,需要學生付出更多的精力,如果動作慢、邏輯思維不是特別好

的話,可能會有些吃力。

2.物理+化學+地理

這個組合的情況跟選物理+化學+生物是一樣的,如果已經選擇了物理化學,而生物又不是特別好的同學,可以考慮這種組合。

3.政治+歷史+地理

這是一個傳統的大文組合,幾乎是純文科的,在人文方面的知識會比較全面,但是選擇這個組合,就宣告了你工科理科絕緣,所以,除非是你真下定了決心,絕對不學理科和工科,否則千萬不要選。

4.物理+化學+歷史

這種組合有點文理想通吃的感覺,這樣選要麼能力很強,很牛逼,文理兼修,上知天文地理,下通化學物理;要麼就是對自我認識不清,猶豫不決糾纏不清,在裝逼。這是所有20種選擇裡競爭度最大的一種組合,選這種組合就是四面楚歌,極有可能碰到太多各路會各種武功的高手而精疲力竭。

5.地理+生物+政治

這三門課比較冷門,一般的高中師資都比較一般,選這種組合,看起來是獨闢蹊徑,但有可能是自尋死路。


剛哥物理


選物化生吧,選物化生後悔一時,選文科後悔一輩子,理科可以補習提,文科補不來,文科生也並不是隨便背背就能解決 ,其中的悲涼只有文科生知道,那些說文科只是背背的那些只會紙上談兵,說只有背背的肯定不是文科生 ,背背就能拿分怎麼不見你選文,人各有志 ,不要用一句話蓋死全部,選文理科不一定比所有理科生理科差,選理不一定文科都比文科生差,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ZmYU


看你女兒所在的學校,是省重點高中差生也是學霸的命。早早準備孩子喜歡什麼專業。是市重點選什麼都可以.只要別讓孩子厭學。一般公立學院穩上。縣區重點選物理。不管她愛不愛好。抓住語數英在百二十分以上。最好百三十分。其它三科哪怕五六十分也能在折算後上個公立本科。如是普通高中。縣區鎮的就別想太多了。即使年級中的學霸想上公辦本科都難。


唵是客人


3+1+2的模式為:語數外+理/史+(政地生化)4選2。由下圖可以知道選科有12種組合。

題主所描述的是學校前5~10名的成績,也就是學習能力特別強,屬於學霸級的。那麼選科就應該再看看她本人的興趣和將來的就業方向來選她的科目。

我個人認為,選理化生組合、理化地組合、理生地組合都不錯。只不過理化生競爭激烈,不知道她的潛力如何,為了穩妥,物化地、物生地都可以選擇。

最好不要選理化政組合,因為物理、化學與政治學習方法不同,而且政治看起來好學,但不容易得高分。這就是為什麼每年傳統的高考文科高分低於理科的原因。

總之,選擇科目的依據: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將來就業,三者結合起來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學習能力強是指:某一科的期末考試成績,在全市擊敗率很高!(下圖我的親戚的女兒選擇的是理化生)。



最後,祝你的女兒選科成功!🙏🙏🙏


平淡是真oymlq


關於如何選科,很多老師已經給了你全面和中肯的解釋

我就不叨咕了

我就說倆點補充吧

1.無論選什麼都是為上大學做準備,

既然上大學就一定要選專業

既然選專業就一定要知道孩子得性格,興趣愛好,新高考前,這些都是高考結束後,

家長和孩子才開始思考的問題

現在,恐怕高一高二就要提前做準備功課

北京是最早實行新高考的地區

您的困惑在幾年前就已經引起了很多高中的重視

學校老師在高一就開始給學生做職業規劃

很多家長都是從高一的一臉懵到高二基本建立起清晰的職業規劃

指導孩子有目標有方向的去學習和選科,

普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瞭解孩子得興趣才是重中之重

2.瞭解孩子興趣和性格的方式很多很多,

霍蘭德興趣測試,MBTI職業興趣測試

很多工具都可以讓你快速瞭解孩子得興趣和愛好

這些都可以幫家長和孩子提早更加理性和充分的規劃孩子得大學方向和專業方向

最後,選科一定切忌朝三暮四

有句老話,

你高考時流的淚都是你曾經學習時腦子進的水

規劃要趁早!


老畢帶你選專業


我是河北高考志願規劃劉老師。

題主孩子的情況非常具有代表性,明顯屬於學霸類型,因為具有年級前十名的實力。我看題主現在的糾結是在於物化生、物化地和物化政之間的取捨,我談一談個人的意見。

首先,生物、地理和政治在學習方法上是不太一樣的,會有一些衝突的,政治貌似好學,但題靈活、取高分不易,不如生物和地理,他們是固定題型,能夠較容易的拿高分,所以說物化政我們不太建議你孩子去讀。

其次,至於其他兩個組合,我們要重點考慮孩子的專業方向。如果學測繪、地質等就要考慮選地理,但是如果學醫的話就必須要選生物了。

最後,我們還要結合著學科任課老師的水平。一個好的老師對於你掌握知識、提高應試的本領是非常有幫助的!

如何選科,您清楚了嗎?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覺得有幫助,請不要忘了點贊、轉發和關注哦~



劉老師話志願


物理好的話選物理,物理學不去選歷史,至於其他兩門自己哪兩門厲害選哪門,只要選了物理,專業多的是,選歷史就是以前的文科,不要簡單聽信所謂的專家去選物化生,那些學霸都選物化生,要不物化地,你成績一般去給他們墊背?自己是學霸照著自己喜歡的選準沒錯


jessica34278


現在啟動的第三輪八省市新高考改革,完全一致地選擇了“3+1+2"的模式,這是在借鑑了前兩輪改革省市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的基礎上,做出的比較穩妥的選擇。當然,仍比現行高考模式有了很大的進步。具體體現在,因為有了各學科的學業水平考試,杜絕了偏科現象,使學生的知識比較全面,有利於全而發展。選擇性科目考試增加了學生的自主選擇,由原來的只有文綜、理綜兩種選擇,變成了12種選擇。當然,選物理的考生,一定是偏理科,選歷史的考生一定是偏文科。但如果選擇歷史、化學和生物,應該有很多理科的專業可選。

建議:如果物理成績很好,可以選擇理+化+生組合,或理+化+地組合;如果物理成績不好,又想學醫等理科專業,建議選擇史+化+生組合。

按照我多年報志願的經驗,女生適合報考文理兼容類的專業,而不適合機械加工、石油、地質等適合男生報考的專業。因此,建議報考理+化+地,或史+化+生等組合,畢竟,上一個好大學,然後再讀它的中等以上的專業,一定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