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為什麼分裂成南北兩部,他們的結局如何?

清秋茗煙


導言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造成匈奴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在的歷史原因,又有外部因素的影響。爭奪單于繼承權的鬥爭直接導致了匈奴的分裂。而匈奴貴族歸漢實踐屢屢出現;政治智斗的不完善;漢匈關係的加強、南北差距加大、使匈奴從內部逐漸瓦解,促使國家走向分裂。

一、匈奴分裂的內在原因

(一)匈奴貴族的歸漢和內徙事件頻繁

南單于比率所領八部附漢以前,匈奴貴族屢次發生歸漢和內徙事件。

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軍臣單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穉斜自立為單于,攻敗軍臣單于太子於單。於單逃奔於漢,漢封其為陟安侯。”幾個月之後,於單死,匈奴內部大亂。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單于怒渾邪王、休屠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二王懼怕,遂謀降於漢。後“渾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降漢。凡四萬餘人,號十萬。”漢“封渾邪王萬戶,為漯陰侯”,將其眾安置於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故塞外,由五屬國統之。

漢宣帝五鳳二年(前56),呼速累及右伊秩訾等將眾五萬餘人附漢 ,漢封他們為侯 ,並在 西河、北地二郡設置屬國安置。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握衍朐鞮單于繼位,性情殘虐的他,幹掉了前單于所任用的大臣刑未央等,任用都隆奇等人;盡免前單于子弟近親,而重用自己家族子弟。前單于的兒子稽侯珊被迫逃至妻父烏禪幕處 ,貴族大臣們都人心 惶惶。日逐王先賢撣 ,“素與握衍朐鞮單于有隙,即率其眾數萬騎歸漢。漢封之為歸德侯”,並在西域設都護。

此後,稽侯珊自立為呼韓邪單于。匈奴“五單于爭立”事件平息後,呼韓邪與郅支單于又處於“兄弟爭國”的對立局勢。為擺脫困境,求得生存,甘露元年(前53),呼韓邪率眾附漢,確立了與漢政府的藩屬關係。

長期以來,匈奴貴族的頻繁率眾降漢,使原本體制較為鬆散的匈奴政權更為渙散,削弱了匈奴內部貴族對民族利益的捍衛意識,也使得原本就過著遊牧生活的匈奴民眾更加缺乏依賴感、歸屬感和擁護意識。

(二)匈奴的政治制度不夠完善

匈奴的政治制度不是一種非常嚴密的政權體制,政治權力不集中,缺乏強有力的專制權力和控制力,民族向心力不強。匈奴“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分散別離。”所以匈奴多以部落或者部落聯盟的形式存在。

公元前3世紀末期,頭曼單于當政時,匈奴的氏族部落制度被國家所取代,並開始出現了國家的最高首領“單于 ”。匈奴在社會的存在方式上不再是原始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而是具有私有制階級關係和最高首領的國家形式了。但其國家機構和政治、軍事等體制並不是很健全,直到冒頓單于時,匈奴的國家機構進一步完善。

匈奴的社會性質,至今學術界都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是哪種性質的社會,它整個國家的內部都是一個比較鬆散的組合,並未形成中原王朝那樣嚴密的中央集權體制。

首先,匈奴國家是原本民族和被征服民族的一個聯合體,缺乏同一溫度的經濟基礎,具有“軍事聯合性”。基礎統治單位仍以部落為主,這種政權是暫時的,不穩定的。到了冒頓單于時,匈奴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他征服了周邊很多部落,建立起了北方第一個強大的軍事主義帝國。

匈奴雖然控制地域廣闊,但其國家的組織比較鬆散,是由原有的匈奴族和被征服的部落或者部落聯盟整合而成的,缺乏牢固的統治基礎和強大的沒民族集聚力。它是以民族勢力的強弱對比來威脅的。這種政治組織所維繫的紐帶非常薄弱,不像秦漢郡縣制那樣有嚴格的中央和地方之分。

匈奴的國家力量還沒有達到完全臣服和統治其他民族的程度,匈奴貴族對各部也缺少強硬的統轄和控制能力。被征服的各部落和各國仍保持其機構,仍有自己的活動,匈奴貴族只能派出少量的監督官員到被征服的部落中。這種靠武力聯合起來的軍事性國家政體,雖可能強大一時,卻很容易瓦解。

(三)南北匈奴部落差距加大

漢匈關係不斷加強,漠南地區長城沿邊的匈奴部落受漢族影響很大,社會性質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與北部匈奴產生了巨大的差別。

漢朝對匈奴的“和親”、“關市”和“賞賜”等手段,增強了匈奴在經濟上對漢朝的依賴感。漢朝的商品對匈奴影響之深,密切了雙方交往的同時也在經濟上加強了對匈奴的控制。

匈奴貪,尚樂關市,嗜漢財物,漢亦通關市不絕以中之。

呼韓邪單于稽侯珊率眾歸漢後,長城沿邊的匈奴部落與漢族往來更加頻繁,他們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漢地的強烈影響。這些漠南匈奴部落的社會性質也慢慢地發生了變化,由奴隸制在向封建制過渡。

單于比所統管的匈奴南邊八部長期駐牧於漠南長城附近,與漢族的交往日深,受漢文化影響很大,與北部匈奴各部落的差距明顯。這種社會經濟制度的變化以及漢族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必然使得南北之間政治和經濟上出現巨大的差別。

二、匈奴分裂的外部因素

漢朝和其他民族政權對匈奴的強大軍事壓力,王莽政權錯誤地民族政策,加之兩年災荒,致使匈奴大衰退,人民生活困難,社會動盪不安,加速了匈奴分裂的過程。

(一)外部的強大軍事壓力

從漢武帝開始,漢帝國對匈奴採取強硬反擊政策,大舉攻伐匈奴,直到呼韓邪單于附漢前,漢匈之間的戰爭一直不斷,雙方消耗巨大,匈奴實力衰退,一步步走向衰落。

漢武帝持續四十年對匈奴的戰爭自不必說,到了漢宣帝時,漢與烏孫聯合出兵攻打匈奴。本始二年(前72),匈奴出兵攻烏孫,企圖切斷烏孫與漢的聯繫。漢朝遣五將軍分別出西河、張掖、雲中、酒泉、五原,“兵十餘萬,出塞各兩千裡”。無論昆彌親率5萬攻入匈奴右谷蠡王庭。在漢與烏孫聯軍的強大攻勢之下,匈奴各部遠遁。

“民眾死傷而去者,及畜產遠移死亡不可勝數。”

匈奴因此日益衰退。童年冬,匈奴單于將兵萬騎出擊烏孫而還,正遇島天降大雪,人民畜產大部凍死,長期被匈奴奴役的丁零、烏桓、烏孫等族,乘機奮起反抗匈奴的統治,給匈奴以沉重打擊。

經過連年不斷的戰爭,匈奴國力衰弱,民不聊生,人民厭戰情緒日盛。原本缺乏牢固統治基礎的匈奴民族結構更加鬆散,民族凝聚力更弱,為匈奴國家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二)王莽政權民族政策的干預

王莽篡漢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歧視匈奴的政策,企圖進一步征服匈奴。迫使匈奴單于囊知牙斯改名為“知”;擅自更名胸能夠怒單于為降奴單于;將漢朝政府頒發給單于的原刻有“匈奴單于璽”字樣的印璽收回毀壞,改授“新匈奴單于章”;把匈奴國土人民分為十五部分,立稽侯珊子孫十五人為單于。王莽的行為,激起了匈奴強烈的不滿和憤怒,漢匈關係緊張。

王莽還多次製造匈奴內亂,企圖從內部瓦解匈奴,雙方征戰多年,最終還是走向了和親。王莽的種種政策,造成了匈奴內部的混亂,增加了匈奴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加快了匈奴走向分裂的步伐。

(三)草原上的災荒兩年

匈奴人主要從事遊牧經濟生活,自然生態環境和氣候的變化對其民眾的生存和發展有重要影響。每次大的自然災荒都給匈奴造成很大的損失,使其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化。

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05)東,“匈奴大雨雪,畜多飢寒死。”

狐鹿姑單于時,“會連續雨雪數月,畜產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

本始二年(前72),“會天大雨雪,一日深丈餘,人民畜產凍死,還者不能什一。”

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地區發生嚴重蝗災,“赤地千里,草木盡枯,人畜飢疫,死耗太半。”

遊牧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時,草原上人民的生存受到威脅,生活困頓,社會騷動。打在還誘發了一系列的人禍,烏桓乘匈奴虛弱之機主動出擊。匈奴統治積極內部也出現了危機,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權位的鬥爭。統治者們無暇顧及軍民的安危,軍心渙散,民心不穩,促使匈奴走向分裂。

結語

總之,匈奴國家南北分裂是匈奴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分裂原因也是多重的,機是匈奴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有匈奴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和漢政府多方干擾的影響。南北匈奴的分裂,使匈奴在此受到削弱,成為其走向衰微的新的轉折點。此後,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各自走向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但最終都消亡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江畔初見月


匈奴有過兩次南北分裂,我來說說這兩次分裂的原因與結局。

第一,匈奴第一次南北分裂

公元前60年,虛閭權渠單于去世,引發匈奴政壇大動盪。

握衍朐鞮單于是一個非常殘暴的人,他是虛閭權渠單于的顓渠閼氏(相當於王后)的情人。匈奴一部分貴族轉而立虛閭權渠的兒子稽侯珊為單于,這就是著名的呼韓邪單于。匈奴內戰爆發。

公元前58年,握衍朐鞮單于兵敗自殺。然而,內戰令匈奴陷入分裂,群雄並起,除了呼韓邪單于之外,還有其他四人自立為單于,分別是屠耆單于、呼揭單于、烏藉單于、車犁單于,史稱“五單于時代”。經過三年的內戰,公元前56年,呼韓邪單于力壓群雄,擊敗了其餘四個單于,五單于並立的局面結束。

眼看呼韓邪單于就要統一匈奴,不想又冒出兩個單于,一個閏振單于,一個郅支單于。公元前54年,郅支單于擊滅閏振單于。這樣,便剩下呼韓邪與郅支雙雄對峙。其實兩人是親兄弟,郅支是呼韓邪的哥哥。

郅支單于率軍進攻呼韓邪,經過一番血戰之後,大獲全勝,呼韓邪單于被迫撤出王庭。郅支單于佔據了匈奴王庭以北的大片土地,史稱“北匈奴”。呼韓邪單于南撤到大漠以南的地區,史稱“南匈奴”。

第二,呼韓邪單于重新統一匈奴

在郅支單于的逼迫下,呼韓邪單于最終決定投靠大漢朝廷。

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韓邪單于抵達長安朝見漢宣帝。大漢朝廷施予援手,派長樂衛尉董忠、車騎校尉韓昌率一萬六千人進駐南匈奴王庭,協助呼韓邪單于鎮壓叛亂,併為南匈奴提供了三萬四千斛的糧食援助。

在此背景下,郅支單于知道無力與呼韓邪抗衡,遂於公元前49揮師西進,離開匈奴故地,向中亞求發展,最後抵達康居,把康居當作匈奴的殖民地。公元前36年,西域都護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發動萬里遠征,斬殺郅支單于。

郅支的滅亡,意味著匈奴結束分裂的局面,呼韓邪單于終於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入朝覲見皇帝,並且重提中斷許久的漢匈和親,這就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此後一直到西漢滅亡,匈奴都與大漢保持良好的關係。

第三,匈奴第二次南北分裂

西漢滅亡後,王莽上臺倒行逆施,激起匈奴的叛亂。到了漢光武帝統一中國後,匈奴便成了大漢北疆的一大威脅。

然而,一場天災改變了歷史。

公元46年,匈奴爆發旱蝗災害,赤地數千裡,全國陷入大饑荒之中,人口與牲畜總數銳減一半以上。這次天災對匈奴的命運有著深遠的影響,兩年後的公元48年,匈奴爆發權力之爭。統領匈奴南方八部的右奧鞬日逐王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與蒲奴單于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匈奴再度分裂為南匈奴、北匈奴兩部分。

小呼韓邪單于採取了與老呼韓邪單于相同的作法,派出使節前往東漢帝國首都洛陽,表示願意成為中國的藩屬,為中國抵禦北匈奴的進攻。由於南匈奴的內附,使得北匈奴與中國之間有了一道屏障,中國的北疆在經歷數十年腥風血雨之後,終於迎來了彩虹。

第四,漢軍的北伐與北匈奴的西遷

從公元83年始,北匈奴的經濟不斷地惡化,國內政局動盪,危機四伏,大量北匈奴民眾叛逃到南匈奴及漢帝國。在此背景下,公元88年,北匈奴再度爆發饑荒,致使大批難民逃亡。南匈奴的休蘭單于敏銳地察覺到這是消滅北匈奴的最佳時機了,於是他上書大漢朝廷,請求北伐。

東漢帝國以竇憲、耿秉等率漢、南匈奴、羌、烏桓聯軍4.6萬人,發動對北匈奴的戰爭。漢軍勢如破竹,進擊數千裡,大破北匈奴師,斃敵1.3萬人,俘獲牛羊馬百萬頭。不僅如此,北匈奴共有八十一個部落共計20餘萬人向大漢軍隊投降。此役是漢匈戰爭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役,北匈奴遭到史無前例的重創。

公元91年,漢軍再次出擊,發動金微山之戰。漢軍奔襲五千裡,擊破北匈奴殘部,殲敵五千多人。金微山之戰,對世界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一次戰役。北匈奴被徹底驅出中國北面的蒙古大漠地區,被迫逐漸向西遷移,此後再也難威脅大漢的安全。

至於南匈奴,則留在大漢帝國。到了西晉,由於八王之亂,南匈奴乘機崛起,匈奴首領劉淵建立政權,拉開“五胡亂華”的序幕。在經歷三百年的亂世後,匈奴作為一個民族的主體消失了,融入漢族與周邊其他民族之中,匈奴的歷史徹底消失在史書。


君山話史


匈奴是一個十分厲害的草原遊牧民族,他擁有強大的戰鬥力以及機變靈活性。匈奴在草原北方,貫穿先秦,一直到南北朝時期。但是經過鮮卑民族的崛起,這個匈奴這個民族也就消失了,據說匈奴是在漢朝時期分裂了成為南北匈奴,北匈奴西遷到了歐洲,成為了匈人。而南匈奴經過五胡亂華之後,融入了中華文明。

接下來我用兩部分進行分析,第一部分匈奴人為什麼分裂成了南北匈奴?第二部分兩部匈奴人的結局如何?

第一部分,匈奴人為什麼分裂成了南北匈奴?

自秦末漢初,匈奴被冒頓單于統一,便擁有了強大的軍事能力。那個時候匈奴在北方邊界十分猖獗,經常殺傷搶掠,剛剛建立的漢朝國弱民貧,不得不修好匈奴。派遣了大量的和親公主,贈送了大量的錢財,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雄才大略,深受匈奴所害。便決心剷除匈奴,這之後便有了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那麼在這場大戰爭中,漢朝是如何使匈奴分裂成了兩部,待我細細道來。

  • 當時漢武帝聽說遠在西部的月氏人被匈奴人趕走了,就派張騫通西域。尋找月氏一起夾擊匈奴,張騫經過幾次被匈奴人俘虜,終於找到了月氏,但是月氏人滿足了新佔領的地方,對東部戈壁不再感興趣,漢武帝通過月氏一同夾擊匈奴的想法,算是失敗了,那麼漢武帝只能靠自己了。



  • 當時的漢武帝深知北方河套地區的重要性,當年蒙恬便是奪取了河套地區,打敗了匈奴人。經過秦末漢初的國弱民貧,河套地區已經被匈奴人給奪走了。現在漢武帝要不惜一切代價,要奪回河套地區。公元前127年漢朝在鄂爾多斯和阿拉善之間的朔方進行了軍屯,也保衛河套地區,將河套地區給佔領了。公元前124年匈奴入侵朔方邊境,衛青經過激烈的戰鬥,將匈奴人給趕跑了,河套地區被漢朝給佔領,所以匈奴的大後方也就沒有了,這為以後打敗匈奴人墊下了堅實的基礎。
  • 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受漢武帝的所託,衛青從山西北部出發,而霍去病咋從北京西北出發,橫穿戈壁,到了今天的外蒙古,來到了匈奴帝國的中心,衛青出其不意地襲擊了伊椎斜單于,迫使匈奴人向南逃跑,之後衛青消滅或俘虜了1.9萬匈奴人。然而霍去病卻做了一個更大膽的遠征,他想深入草原,他深入外蒙古600英里,一直到達了鄂爾渾河上游,俘虜了匈奴頭目80餘人,這加劇了匈奴的分裂。



  • 時間兜兜轉轉,到了公元前60年,匈奴的勢力已經很弱了,這時候匈奴上匈奴草原上有兩位首領,他們都想要爭奪大單于的位置,一個是呼韓邪,另一個則是郅支,他們都想稱霸草原。到了公元前51年,呼韓邪來到親自來到長安,表示歸順。想要得到漢宣帝的支持,漢朝通過和親,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他們組成了強大的聯盟,經過激烈的戰鬥,將郅支給打敗了,郅支就帶領著幾萬匈奴人逃到了今天的中亞地區,他想在這邊碰碰運氣,沒想到這便是匈奴人的分裂,郅友所帶的匈奴人分裂成為北匈奴,而呼韓邪單于所帶的匈奴人被分裂為南匈奴,北匈奴西遷,過了幾百年,這隻匈奴人到了歐洲,建立了令歐洲人聞風喪膽的匈人帝國。

第二部分,這兩部匈奴人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 我寫我先寫西遷的匈奴人吧,西遷的匈奴人被當時的歐洲人稱為匈人,他們橫掃了歐洲大陸,匈人中出現了一位雄才大略的統治者,這便是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那麼匈人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這時候便有了一個天大的機會,數千公里外的北非發生了戰亂,東羅馬帝國便將大部分的軍事力量轉移到了北非,就給了北方邊陲留下了一個軍事力量真空之地,這就給了阿提拉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阿提拉就帶領著軍隊攻佔了當時羅馬帝國邊境的一個繁榮城市馬爾古斯,羅馬帝國由於軍事力量的不足,沒有能力去抵禦北方的阿提拉匈人,羅馬皇帝不得不和阿提拉談判,最終羅馬皇帝迫於阿提拉強大軍事力量,便向阿提拉貢獻大量的金銀珠寶,阿提拉這才退兵。最終,阿提拉建立了一個長達50年的匈人帝國,但是最後卻是因為他們兒子的爭奪權力,再加上羅馬帝國外部的攻打勢力,匈人帝國就此滅亡了。



  • 咱們再說一下南匈奴,南匈奴在三國時期已經衰亡了,在三國時期,草原上又興起了另一隻遊牧力量,這便是強大的鮮卑人,鮮卑人征服了匈奴人,導致了大量的匈奴人開始南遷,進入了中原。當時中原的北方統治者,便是曹操,曹操便想利用這些匈奴人來制衡北方草原上的鮮卑人,就把匈奴人留在了山西地區,但是這也為了五胡亂華埋下了隱患。在晉朝時期,他們甚至在中原建立了政權,公元304年,一位叫劉淵的匈奴首領,盤踞在山西太原,他要晉朝封他為五部落單于的封號,308年他率領五萬匈奴軍,藉口他是漢朝的繼承人,要在太原稱帝,為什麼他要稱為他是漢朝的繼承人呢?這是因為劉淵的祖先,有和漢朝的公主和親,劉淵便認為,他有漢朝皇帝的血統,劉淵便在山西地區建立了前趙政權,經過晉朝統治的崩潰,並進入了南北朝時期,這時期五胡亂華經,過長達300多年的融合,匈奴人也便漸漸地融入了中原,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份子。



總結

匈奴人經過漢朝強大軍事能力的打擊,最終分為了南北匈奴,北匈奴一直西遷到了今天的歐洲,建立了當時令歐洲人聞風喪膽的匈人帝國。南匈奴漸漸的勢微,被強大的鮮卑人給統治了,但是中原皇帝為了制約鮮卑人,又將匈奴人內遷到了中原地區,這導致了南匈奴成為五胡亂華的一份子,但是最終這些匈奴人也融入了中華文明,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分子。


經濟戰略


匈奴在歷史上多次分裂。

第一次分裂:在西漢:漢宣帝時期。匈奴在漢初的時候處於鼎盛時期,漢武帝時期,多次與匈奴作戰,導致匈奴慘敗。匈奴不得不多次遷移,而且漢還聯合當時東胡的鮮卑和烏桓一起壓榨匈奴的生存空間。隨著戰爭的失敗、領地的縮小、人口的縮小再加上天災,處境日益困宭,內部紛爭開始激化。導致匈奴分裂,最終形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於漢元帝時間歸順漢朝。北匈奴最終被擊敗消逝。

第二次分裂:在東漢:漢光武帝時期。王莽新政,對南匈奴壓榨的比較厲害,導致南匈奴反叛漢,戰火燃起。然在光武帝時期,又是因為頻繁的戰爭、領地的縮小以及天災,匈奴再次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在歸順東漢,北匈奴留居住漠北,北匈奴也想和東漢和親,但被東漢拒絕,漢和帝年間,北匈奴被打垮,大部分歸附南匈奴。

第三次分裂:在東漢:漢和帝時期,北匈奴被擊垮後,大部分歸降南匈奴,但新投降的北匈奴人不服南匈奴的領導,再次叛亂,被漢平定。

南匈奴後被曹操分化,逐漸融入中原文化。

分裂的原因其實就是長期戰亂,人口和領地減少,無法生存導致。


熾熱的小丑


在漢武帝時代,匈奴遭受西漢王朝的嚴重打擊。此後其勢力越來越小,加之天災無情、外患內亂不斷,終於在公元前1世紀中葉,呼韓邪單于降漢之後,匈奴分為南、北二部。

南匈奴歸附東漢之後,始終要求東漢發兵助其攻伐北匈奴,由它來統一匈奴各部。東漢不願發兵助南匈奴攻滅北匈奴,且與北匈奴通使互市,引起南匈奴部下某些人的不滿,欲聯北叛漢。北匈奴對東漢庇護南匈奴,阻礙它攻滅南匈奴進而統一整個匈奴也很不滿意。怨恨積久日深,一旦有機會,它就不僅攻擊南匈奴,而且也入寇東漢邊境,成為東漢的一大患。東漢既不能容忍北匈奴藉口攻擊南匈奴而侵其邊境,也不容許南、北匈奴復行統一。

北匈奴當時的處境是,南有南匈奴和東漢,向南發展不可能;東邊又為烏桓所敗,北邊是密佈的森林,只有向西發展。所以他們視西域為生命線,向西發展,爭取西域,特別積極。

北匈奴往西遷徙。遷到蔥嶺、大宛以西地方者,前漢時期有郅支,後漢時期有悅般。前者被甘延壽與陳湯攻破,後者被耿秉與竇憲攻破。此後北匈奴的餘眾到烏孫西北建國,歷史似乎也不太長。

南匈奴遷居邊塞以至塞內,在兩晉時代,是所謂“五胡亂華”之首。

東漢對於南匈奴與北匈奴的政策,類似西漢宣帝時對呼韓邪與郅支的政策,一方面庇護南匈奴,一方面又不絕北匈奴。相比較則更厚待南匈奴。

至東漢王朝派員駐守南匈奴單于庭,監督政務,是匈漢關係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這不僅是監視單于的行動,並且參與匈奴的政務。所謂“參辭訟”,就是解決匈奴人民之間的爭執,漢朝的中郎將掾史也得參加。

單于比歸附漢朝後,東漢開始結束光武以來的消極防禦政策,向北匈奴發動軍事和政治攻勢。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光武帝遣兵去攻擊北匈奴,得到大勝利。

北匈奴的逃跑,減少了南匈奴和漢朝邊境的威脅,但北匈奴仍保持著相當強大的實力。

北匈奴的崩潰,使南匈奴在政治上和人力、物力上取得空前的優勢,得到暫時與表面上的繁盛。

不久,南匈奴內部亂了起來。《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說:“(建武二十六年)夏,南單于所獲北虜奧鞬左賢王將其眾及南部五骨都侯合三萬餘人畔歸,去北庭三百餘里,共立奧鞬左賢王為單于。月餘日,更相攻擊,五骨都侯皆死,左賢王遂自殺,諸骨都侯子各擁兵相守”。

南匈奴因內部反叛,抵抗北匈奴的戰爭失利,損失很大。漢王朝不得不把他們遷到比較安全、水草較豐富的地方去,同時使南匈奴進一步受到控制。

《史記·匈奴列傳》可以說是世界上關於匈奴歷史的較有系統、較為全面的最古的記載。《史記·匈奴列傳》開頭就從其祖先來源說起,說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苗裔,經過的時間為商、周與秦,約兩千年。似乎以為匈奴在唐虞以上叫作“山戎”。

到了漢朝滅亡的時候,匈奴作為一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也算是滅亡了,作為一個種族,則逐漸與其他種族融合。他們離開故地,分佈於其他好多地域。









Genswell


胡亥元年(前209年),秦朝末期,中原動盪不安。

同一時間,草原上的冒頓單于射殺頭曼單于,奪位後滅東胡、驅逐月氏、征服樓煩,建立起了一個爭霸草原的強大國家。匈奴此時真正崛起,不時侵擾中原,中原地區因楚漢爭霸而無暇顧及。

楚漢爭霸結束後,天下初定,項王自刎烏江,戰火摧殘之後國家殘破,正是百廢待興之時,可誰曾想,北方遊牧匈奴崛起。於是,公元前200年(高祖七年)劉邦決定親自領兵征服北方這個心腹大患。

然而高祖親征並未勝利,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後突圍,之後劉邦便採用劉敬的建議,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

匈奴不時侵擾漢朝邊關,而漢朝則一直持續著對匈奴的和親。文景二帝以奉行黃老之術,與民休養生息,勵精圖治四十餘年,漢帝國逐漸強盛。

武帝時期,伴隨著國力的強盛,與匈奴正式開戰,而匈漢戰爭與匈奴的分裂有著密切的聯繫。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領導春夏兩次河西之戰之後,漢朝不僅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更徹底打破了漢匈僵持的局面,之後幾十年漢朝不斷的打壓一定程度上則導致了匈奴內部的分歧與混戰。

匈奴渾邪王自河西一戰大敗之後,恐單于問罪,勸說休屠王之後,率兵四萬降漢。

至公元前57年,匈奴裂為五部,紛紛尋求漢朝幫助,呼韓邪單于地盤靠南,與漢朝交好,最終與郅支單于競爭中失敗,而南下歸漢。

在漢朝的扶持之下,擊敗郅支單于,重歸草原,漢元並將王昭君許配為其妻。


而王莽篡漢之後,匈奴再次發生反叛,劉秀登基匈漢再次對峙三十餘年。

公元48年,匈奴一支再次南下,匈奴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對漢稱臣,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

留在草原那一支北匈奴則在漢朝的打擊下與草原上連年的天災,最終敗退至歐洲。

南匈奴則在三國時期被曹操分為五部,八王之亂後逐步被同化,而北匈奴則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總結下來,匈奴分裂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漢朝的干涉

二、內部持續不斷的爭鬥奪權。


蟬鳴八月


在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進入塞內。大約在46年左右,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發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而匈奴的衰落時期從伊稚斜單于至呼韓邪單于,經歷18任單于,從漢武帝元鼎年間到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滅郅支單于為止。

這裡先說一下北匈奴,漢和帝永元四年(91年),漢軍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中亞。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

南匈奴:匈奴在徹底被擊敗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匈奴在衰落後,東方的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餘下的匈奴約四十萬人併入鮮卑。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後被鮮卑人政權北魏所滅。

 


紅綠燈和方向盤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匈奴人是在蒙古高原上生活的種族,後被秦將蒙恬逐出河套地區,在西漢時期,屢次南下,後被漢武帝經過三次戰役(河西戰役,漠北戰役等),霍去病封狼居胥,匈奴無力南下徹底被打會回漠南地區。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虛閭權渠單于死,引起內部分裂,先後出現五單于爭立的情況,混戰不斷,最後發展為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的相互攻伐,而後分為南北匈奴

後因匈奴佔領地區,天災人禍不斷,牛馬水草都不能好好生長,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率部投靠西漢朝廷後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匈奴則是繼續留在河套地區,開始進攻西域,逼迫西域諸國進貢(大月氏等)

為了消除北匈奴在西域的影響力,西漢的西域都護府陳湯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口號,誅殺了北匈奴郅支單于,匈奴國內又發生了強大的自然災害,又再次分裂,

分裂成以日逐王為首的南匈奴,以蒲奴單于為首的北匈奴,而後日逐王率部投靠東漢朝堂,北匈奴則是與班超為首的新西域都護府,展開了爭奪西域的戰爭

最後經歷天山大戰等兩回大戰,東漢竇固,竇憲先後兩次大敗匈奴,最終一部分匈奴人殘部前往康居,烏孫等地,(也有說一部分前往歐洲,不過沒有證據)。

自此除了漢朝政府安置在河套地區的南匈奴後,北匈奴基本退出中原王朝。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嘴痕


匈奴,作為一箇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前後有將近七百年曆史,無論是中國歷史,甚至是世界歷史,都產生過非常重大的影響。題主如果想知道匈奴一家人為何最後鬧掰,分起了家,首先要從匈奴的整個歷史著手理解。現在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匈奴的前世今生。

至於匈奴究竟出處,有好幾種說法,一種是公元前16世紀,夏滅,夏朝最後一個君主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了北方併成立了一支遊牧民族,此為匈奴族。一種是先秦鬼方、赤狄、白狄、葷粥等演變而來。還有一種是據《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皇帝。”



匈奴社會為奴隸制誰會,自西周開始,匈奴開始對中原政權構成威脅。戰國末年,趙國大將李牧率兵近二十萬,與匈奴大戰並擊敗。以至匈奴數年不敢南下侵犯。至秦統一,公元前215年,大將蒙恬率軍三十萬,北擊匈奴,收河套兵屯上郡,構建軍事壁壘,連長城,並親自坐鎮北方十多年,匈奴未敢來犯。

至西漢,高祖劉邦曾率兵三十萬被匈奴冒頓單于率40萬兵圍困七晝夜,用計後方得逃脫,後至漢武帝,轉受益為攻,命大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全殲匈奴主力,後有“封狼居胥,登臨瀚海”,從此匈奴一蹶不振,遠避漠北。



一直至東漢初,公元46年左右,匈奴境內發生自然災害,匈奴內部因權力之爭,發生分裂,日逐王比與蒲奴單于兩個單于開始掐架,後日逐王比領4萬人南下歸漢稱臣。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該支為南匈奴,而漠北沒走那夥就稱為北匈奴。後有東漢在南匈奴的幫襯下,開始北進征討北匈奴,這期間,不斷有北匈奴南下降漢,再加上東漢、南匈奴鮮卑的合擊,北匈奴遠遁西遷,而南匈奴則在曹操的治理下,慢慢土崩瓦解,匈奴王朝終結於東漢末年。


蘭陵不算黑


匈奴經數次大戰,人口牲畜損失慘重。短時內再無力侵漢,一般來說,一個國家遭受外來打擊而衰弱時,內亂也就接踵而至,因為對於怎樣扭轉不利局勢,會有很多不同的意見。匈奴勢力削弱,原來受其控制的其他民族也乘機獨立,匈奴則發兵去鎮壓。丁零,烏孫,烏桓等國與漢聯合,從各個方向圍攻匈奴,匈奴死傷甚為慘重。漢昭帝時,發生單于爭立事件,經過一番爭鬥,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