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與“草人借箭”

《三國演義》裡“草船借箭”的故事婦孺皆知,而且還入選小學語文教材,說的是諸葛亮神機妙算,深為東吳大都督周瑜所嫉妒,被激將立下軍令狀,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按常理說這是不可能辦到的。誰料熟諳氣象知識的諸葛亮,第三天凌晨趁著大霧彌江,約上魯肅,率領二十多艘扎滿草人的大船逼近曹營並擂鼓吶喊。曹操多疑,命弓弩手輪番射箭。當箭射滿了一側,壓得船身傾斜,諸葛亮命令各船調轉船身,繼續擂鼓吶喊以吸引曹軍射箭。天亮後,諸葛亮將十多萬支箭交給周瑜,周瑜慨嘆,自愧不如。

草船借箭”與“草人借箭”

“草船借箭”的故事很精彩,但純屬虛構,赤壁之戰中並無此事。不過根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的註解所言,赤壁之戰五年後的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正月,孫權與曹操對峙中,倒是有過相似的一件事。此事在《魏書》中也得到了印證:“權(指孫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指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看來是羅貫中為了追求小說的戲劇性而張冠李戴添油加醋了。

中國歷史厚重綿長,奇聞軼事層出不窮,史料記載中,與“草船借箭”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又比這更精彩的事,還真的有這麼一件,在史學界稱之為“草人借箭”。

唐朝中期,安祿山叛亂,叛軍以破竹之勢席捲中原,迫近長安,唐明皇李隆基外逃避難。眼看大廈將傾,不少地方官如“牆頭草”般倒向叛軍。公元756年七月,判將令狐潮圍困雍丘(今河南杞縣),張巡據守不降。守城官兵苦戰四十餘日,外無援軍,內乏糧草,訊息不通,張巡苦思退敵之策。

草船借箭”與“草人借箭”

據《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四》記載:

“城中矢盡,巡縛藁為人千餘,被以黑衣,夜縋城下,潮兵爭射之,久乃知其藁人;得矢數十萬。其後復夜縋人,賊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斫潮營,潮軍大亂,焚壘而遁,追奔十餘里。潮慚,益兵圍之。

巡使郎將雷萬春於城上,與潮相聞,賊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動。潮疑其木人,使諜問之,乃大驚,遙謂巡曰:‘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謂之曰:‘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

未幾出戰,擒賊將十四人,斬首百餘級。賊乃夜遁,收兵入陳留,不敢復出。”

這篇史料譯成白話文就是:

城中的箭都用完了,張巡令將士們捆紮了上千個草人,套上黑衣。晚上,將士們用繩子將這上千個草人往城下懸放,令狐潮的士兵發現有人縋城,爭先恐後以箭射之。很久之後,(大概是草人身上的箭太多太重,偶有懸繩被射斷而落地的,被賊兵撿到)才知道是草人,大呼上當。張巡由此得箭數十萬只,白天將士們用這些箭繼續與叛軍對抗。又一天夜裡,張巡故技重施,不過這次縋城的不是“草人”而是真人。賊兵看到後以為張巡又來騙箭,覺得可氣又好笑,也就不加防備。於是張巡縋下城的這五百名死士,旋風一般殺向令狐潮的軍營,潮軍大亂,燒掉營壘逃跑,張巡所部追出十多里才回城。

令狐潮惱羞成怒,調來更多的賊兵繼續圍困雍丘。

張巡派部將雷萬春在城牆上與令狐潮通話,賊兵用弩射雷萬春,雷萬春面部中了六箭,為了穩定軍心,竟然一動不動。令狐潮懷疑看到的雷萬春是個木頭做的假人,(或許是怕張巡再來一次出人意料的“草人”計策)於是派探子問明詳情,(得知真相後)令狐潮大吃一驚,站在很遠的地方對張巡說:“剛才看見雷將軍,方知你軍令如山,但是(大唐將亡),你怎麼就不懂得順應天意呢?”張巡嘲諷地對令狐潮反詰道:“(身為大唐臣子)你連怎麼做人都不知道,又怎能懂得什麼是天意!”

時過不久,張巡派兵出戰,抓獲賊兵將領十四人,斬賊兵首級一百多,賊兵於是連夜逃跑,退到陳留,不敢再出來。

草船借箭”與“草人借箭”

就張巡“草人借箭”這一歷史事件的主題而言,寫到張巡選派五百名死士縋城殺退敵軍就該收尾了。但從史書敘事的目的來說,加上張巡諷刺令狐潮的那句“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的反詰和之後令狐潮再次以慘敗收場的結局後,顯得“草人借箭”的故事人物性格更加豐滿,故事背景更加厚重,因為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大唐的江山在此之後又延續了一百五十餘年,判將令狐潮的下場是可想而知的。

我覺得,如果將“草人借箭”這一史料搬上教科書,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同單元講授,應該更有認知價值和教育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