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索姆河战役中,一些德国机枪手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这是真的吗?

我喺村姑


我认为德国机枪手嘴上并不会这么喊,但是心中会发出这样的呐喊!同时也并不是怜惜敌人的性命,而怜惜的是自己!

索姆河战役

想要知道德国机枪手到底会不会喊出“:撤退!不要来送命!”,要先了解这件事情的背景。

索姆河战役是世界第一次大战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决定一战胜利的天平的战役,由此可见决战的双方对其重视程度。


可以用三点概论这场战役:

一、索姆河战役类型是一场阵地战,英法联军利用飞机大炮向德军地盘推进(核心武器飞机大炮),德军利用易守难攻的地形挖好阵地严防死守(核心武器马克沁重机枪)。

二、索姆河战役双方死伤兵力近130万,英法联军61万,德军65万。注意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军人,没有平民百姓充数的。


三、全部动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飞机大炮全部上,火力轰炸不停歇”,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特殊的武器马克沁重机枪,其看起来虽然没有飞机大炮勇猛,却成为了这场战役中的生命收割机,在其组建的密集火力网下,一排排的生命被收割。

双方士兵的心里状态

索姆河战役打了100天,双方共伤亡了130万人,是一场真正的绞肉机战役。

我认为战役打到了这种程度,已经少了些许仇恨,更多的是麻木,而支撑他们战斗下去的信念则更多的是出于要生存下去的本能。

战争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倘若不是杀死敌人便是敌人杀死自己,因此要想生存下去,便要杀死敌人。


而战争打到这个程度,双方还都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想早点结束这种状况。双方已经厌倦了战争,厌倦了死亡。

英法联军的每一次冲锋对于德军意味着又有生命在自己的手中终结,也要又有自己的伙伴的生命在敌军手中终结。

所以,德国士兵势必会心想,别在冲锋了,让我们结束这场战争吧。

因此心中发出呐喊:

“撤退,不要来送命!”


德国士兵心中会发出这声呐喊,但是嘴上却不会说出来,原因很简单说出来也不会有用,因为在这种大规模战役中,一两个人即便是几百个的呐喊是没有用的,在枪林炮雨的掩盖下是不会被任何人所听到的,除非德军组织口号,几万人一起喊:“撤退,不要来送命!”,你觉得可能吗?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一战的事儿咱不了解,不过解放战争时国共双方的机枪手【很多时候】都射击对方官兵的腿部。

我插队的生产队的队长当年就是四野十纵的老兵,从东北打到湖南后因伤复员。他就是重机枪手,他说只要不是形势太紧急,双方一般都打对方冲锋士兵的腿部,打躺下就行了。

问:为什么?

答:都是农民孩子,干嘛非得打死?


老猫1954




(索姆河战线上的德军机枪阵地)



(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军伤员)

查了一下资料,感觉还是谣言,唯一查到的一句来自德国机枪手关于此役的回忆是“我们只要开枪,装弹,再开枪,再装弹。他们成百上千地倒下,我们不需要瞄准,只要朝着密集冲来敌军扫射就是”

索姆河战役的作战方案,原本提出于1915年底,主力是英国新组建的第四集团军,作为助攻的是人员大大不足,由埃米尔.法约尔指挥的法国第六集团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亨利.罗林森仿佛就是协约国陆军中的法金汉,他称自己的战略为“咬住不放”(bite and hold),同样主张设定进攻目标应当有限,但关键在于大量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皇家苏塞克斯步兵团的H.比德少校在日记中说,部队中弥漫着一股快乐,期待的情绪,黑格手中拥有1500门大炮,比凡尔登攻势开始时的法金汉还多300门,他告诉手下的士兵:“你们只要把步枪拿在手里当做拐杖就行了,当你们抵达赛普伟村(首日攻击目标)时,你们会发现德国人都完蛋了,连一只老鼠都没有。

而在协约国军对面,是已经严重减员的帝国第二集团军,指挥官是顽固的比洛将军。德军的依靠主要是复杂巨大的防御工事,纵深达到7公里,由3道战壕组成,地下工事深达9米,包括藏兵洞,弹药库,拥有发电厂,自来水,通风设备,1916年7月1日,工时发动,首先是震天动地的炮击,150万炮弹倾泻到了德军阵地上,炮火准备完成后,英军步兵背负着人均30公斤的沉重装备缓缓开始前进,队形整齐,像“排列密集有序的保龄球瓶”,当他们按照演习中的指示,寻找带刺铁丝网工事上被炮火轰开的缺口。罗林森将军认为,在德军防御火力已经被炮击基本消灭的情况下,这样的密集队形也可以接受,因为新兵之间距离足够近,会给彼此勇气和信心。

然而,德军主力在地下工事内没有收到大的损害,炮击一过,他们立刻进入阵地,多达200多挺的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被迅速布置完毕,处于密林和后方炮兵阵地中的德国大炮也就位,由于索姆河战场视野开阔,地形平坦,只有少数起伏的丘陵,德军的火力对密集前进的行军呈现出“收割”的状态,机关枪密集的射击声压到了大炮的轰鸣,混杂了受伤者的呻吟和叹息,以及濒死前的尖叫,英军的攻势如同海浪撞上了岸边的岩石。到了天黑时分,英军有6万人受伤,2.2万人战死,攻势变成了屠杀,在博蒙.哈默尔,一个英军步兵营在发动冲锋后,半个小时之内,90%的兵力非死即伤。在入夜后,少数德军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停止了射击,允许英军伤员们在战友和军医的协助下离开这片屠场,而剩余的少部分残兵则龟缩在弹坑里,精神崩溃,再次证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任何指挥官有良策,能够在面对对方修整完备的野战工事时,能够顺利突破四英里还能让部队的伤亡率和士气保持在一个可以继续作战的水平。

出乎意料的是,索姆河攻势中,原本作为配角的法军却取得了一些进展,原因是法军采用了福煦元帅的战术,所有步兵轻装前进,以排级规模机动前进,利用炮弹坑作为掩护,交替前进,法军以损失2000人的代价,推进了几英里,占领了几个村庄。

尽管索姆河战役断断续续地打到了11月,但攻势第一天就为整个战役定了基调,英军损失了50万人,法军损失了20万,德军损失23.7万,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A.J.P泰勒的话说,1916年是绝望,僵持的一年,战场上只有两种人人,勇敢而无可奈何的士兵,顽固的将军,他们的努力只落得一个下场,徒劳无功。


用户69792950182


索姆河战役爆发于1916年六月二十四日,是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也是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持续了五个月之久,双方一共损失134万人,其中,德军伤亡53.8万人,法军伤亡34万人,英军则损失45万余人。

因为伤亡人数太多,此战役被双方称之为“索姆河地狱”。

1916年6月,为了策应凡尔登方面的战斗,英军决定从西线索姆河向德军发动攻击。

因为索姆河处于丘陵地带,属于易守难攻之地,德军一共构建了三道防御线:第一道阵地是堑壕,第二道则是坑道,第三道则是前沿阵地铺设的多道铁丝网。

英军也知道德军准备充分,因此在进攻的前七天对德军的阵地持续不断地进行轰炸,虽然轰炸完全摧毁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对于德军的整个防御体系而言,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况且德军还秘密运来了大批马克沁MG08重机枪。当英军以为德军阵地被炮火摧毁的差不多,陆军向德军阵营发起进攻的时候,马克沁机枪终于展露了它恐怖的獠牙。

在德军阵地上平均每五十米就有一挺马克沁机枪,面对英军波浪式的冲锋,交叉的火力网变成了死神的收割机,鲜有英军可以穿过这火力密集的封锁区。这场战役曾一天之内让六万名英军失去了性命。

网上有传言说索姆河战役在激战正酣的间隙,曾经有一些良知未泯的德国机枪手绝望地对着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你们不要来送命啦!

这个反映人性光辉的传言是真的吗?

估计够呛。即便是有,也是个别人的个别行为。

毕竟英军对着德军的阵地连续轰击了七天,进攻前又对着德军阵地倾泻了25吨炸药。德军挨了这么多天揍,每天都要面对数不尽的炮火轰鸣和死去的战友,心里能好受吗?

所以面对英军的冲锋,你觉得德军会手下留情?对方轰炸的时候咋不对自己手下留情呢!所谓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德军小伙子也不会傻到这种程度。

德军射出的每一颗子弹都在宣泄着他们强烈的怒火,无论英军士兵选择从哪个角度进攻都会留下一地尸体,由于英军对马克沁机枪战法的认识不足,无法对德军进行火力压制。

因此当时的场面完全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在这场战役中,德军消耗了数千列火车的弹药,战场上尸横遍野,随处可以拾到废弃的弹药。

杀到最后,德军逐渐变得麻木。就算有德军于心不忍,喊叫着让英军不要过来送死,那也是枉然徒劳的。

在这场厮杀中,到处都是枪炮的轰鸣,德军的大喊大叫,在英军看来,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嘲笑。

还有一个技术性的问题,那就是两军之间最少都隔着上百米,想让英军清楚的听见德军“仁慈”的喊话,最起码都得上百上千人一同呐喊,但是在战场上,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吗?

个别人可能会这样意气用事的喊叫一嗓子,指望一群人有组织的这样喊话,机率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更多人还是在拼命向对方多倾泻一些弹药,争取更多杀死对方,早日从尸海中爬上岸,逃离这场战争。


历来现实


凡尔登战役被称为是一战中的绞肉机,德法两国不要命的火拼,双方投入兵力239万,军队死亡人数高达25万,50多万人受伤。

为了减轻德军在凡尔登给法国造成的压力,英国和法国协同作战,准备度过索姆河,将德军击退到法德边境。

在这次战役中,德军投入67个师,约145万人,英国54个师约125万人,法国32个师约50万人。

德军在索姆河前设立了三道防御阵地以及一些中小型阵地,刚开始开战时,英法联军调用了2189门火炮、1160门迫击炮以及300架飞机进行了7天的狂轰乱炸,以为这能摧毁德军的防御阵地,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

当轰炸结束后,英法联军发起冲锋,本以为到达阵地上之后是一片大收割,然而等待他们的真的是“大收割”。

德军的重机枪武器根本没有被摧毁,在轰炸前就早已转入了安全地带,当英法联军一窝蜂的冲上来时,德军重机枪突突突,英法联军成片成片的倒下,第一天就伤亡6万人。

德军用到的重机枪是马克沁机枪,在其他重武器没发明之前,马克沁机枪在武器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理论射速600发/分,射速还可根据需要调节为100发/分,是杀人利器。

英法联军采取的是人海战术,然而在马克沁机枪面前,不过是一具又一具的尸体,德军的马克沁机枪打的炸膛,枪管发红炸裂。

这次战争持续5个月之久,英法联军总的推进了5—12公里,其中18辆坦克起到了作用,带领步兵推进了4—5公里,这里指的不是直线距离,因为战线的拉长,每个突破点都不一样。

最后到这场战争结束时,英国伤亡42万人,法国伤亡20万人,德军伤亡63万人,伤亡率达到了43%,失踪德军士兵达到了13.5万,这场战役比凡尔登战斗还要惨烈,是一战中最大的绞肉机,又被叫做“索姆河地狱”。

很多德军士兵忍受不了其血腥的场面,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一个倒在自己面前,几乎每两个人里面就会有一个人战死,想着家里还有老有小,大约有30万德军士兵选择逃跑。

即便是双方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英法联军依旧失败了。


逸闻轶事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在1916年7月1日爆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参战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58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约33.8万人。英、法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

名称\t索姆河战役

地点\t索姆河

时间\t1916年6月至11月

交战各方\t德军

英法联军

背景

1916年初,根据协约国确定的战略方针,英法联军计划在索姆河及其支流昂克尔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彻底击溃法国北部德军。

索姆河地区属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不平,森林和村庄星罗棋布。

德军在该地区构筑有三道阵地,主阵地为阶梯式堑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阵地敷设多道铁丝网。守军是F.von贝洛将军指挥的德第2集团军13个师 (后增至67个师),防御纵深 7~8公里。英法联军投入39个师(后增至86个师,其中英军54个师,由F.福煦将军指挥)、3500门火炮和300多架飞机。

7月1日晨,经7天炮火准备后,英第4集团军(由H.S.罗林森将军指挥)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第3集团军第7军在其左翼采取保障行动;法第6集团军(由M.法约勒将军指挥)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坑道工事所阻。英军采用密集队形冲击,遭敌枪炮火力杀伤,损失近6万人。

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因联军为离心方向进攻,且组织协同不力,进展迟缓,使德军得以迅速调集援兵,并于7月19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比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M.加尔维茨指挥的第2集团军,加强索姆河上游地区的防御。

至7月中旬,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战役突破。此后,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兵器,作战行动变成了一场消耗战。

9月3日,英法联军以56个师的兵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深入德军防御纵深2~4公里。9月15日,英军使用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辆)配合步兵进攻,占领德军第三道阵地的若干重要支撑点。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

9月下旬至11月中旬,联军步坦协同发动两次进攻,均未取得决定性突破。

此役, 联军以损失79万人(英军约45万人、法军 约34万人)的巨大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损失33.8万人,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此役表明,进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优势,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难以达到突破对方纵深防御的战役目的。

[1]

史实

•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血腥的战役之一。在五个月时间内英法联军与德军在15英里宽的前线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消耗战。

• 索姆河战役的目的是减轻法军在凡尔登的压力并削弱德军。

• 战役共造成各方超过100万人伤亡,其中包括52万英国人,大约20万法国人和大约36.5万德国人。

• 战役第一天,英军以57470人伤亡的代价推进了仅仅3英里,这是英国陆军史上最为血腥的一天。不过法军战果更为丰硕,让德军蒙受了很大损失。

• 战役持续了141天,随着冬天的到来,英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决定在次年2月再次发起进攻。

• 在战役末尾英军仅仅推进了7英里,他们也没有突破德军的防线。

• 然而,德军在1917年3月向兴登堡进行战略撤退,他们最终没有让索姆河战役再度打响。

以上资料由互联网获取,若有不对请纠正。


喜果W1


在美国网飞公司拍摄的美剧《王冠》中,放弃皇位的爱德华八世在二战后回到伦敦,面对着皇家的大管家说:“你们难道就不能忘记过去的事吗?!”。皇家大管家回应:

“不能,先生,就像每一个英国,都不可能忘记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和凡尔登战役,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人心中留下的阴影,是几代人都挥之不去的。

在一战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够用工业化的方式来收割人命。短短一百多天里,八十万英法联军和五十万德军付出了性命,这在过去的战争中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不要忘了,欧洲人口并不多,有行动能力的年轻人几乎全部上了战场。索姆河大战结束后,英国国内几乎处处是哭声。

索姆河战役之所以能够造成如此巨大的伤亡,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军事战术没有跟上技术的变化。

在索姆河战役中,造成最大伤亡的是什么?

马克沁重机枪。

虽然重机枪早在1884年就发明出来了,而且很早以前就已经列装部队,但欧洲各国主要将他投入到殖民地战争中去,在列强间的战争中,并没有因为重机枪而改变战法。

一战初期,各国军队有一部分居然还在使用拿破仑时期的冲锋方式!

拿破仑时期是什么样的?

军官穿着蓝裤子白手套走在前面,士兵穿着白裤子走在后面,拍成密集的队形向前进,后面跟着军乐队。

真的有军乐队,早知道,“进行曲”的形式本来就是为了给战场上的士兵冲锋用的。

这种队形,这种战术,面对重机枪的火力,无异于集体自杀。

马克沁机枪虽然跟后来的机枪比射速不算快,但是也超过了每分钟六百发子弹。重机枪组成的复杂火力网面前,一战的英法联军完全没有遮蔽,死亡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命运。

由于没有合适的防御武器和机动能力,索姆河战役打成了添油战术——英法联军整建制的被消灭,德国人只需要用机枪收割敌人的生命。

这对于德国士兵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除了极个别变态以外,没有哪个人类是享受杀人的感觉的。有统计,在二战中只有15%的士兵会在近距离射杀敌人,因为对一个同类开枪会让人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英法联军在投入进攻的第一天里,仅英国就伤亡了六万人!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现在。如果统计德国机枪手的战绩的话,那一天每个机枪手都消灭了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的敌人。

无论是英法联军还是德军,都是从本国临时征召过来的普通人,本身也不过是平民百姓,这种可怕的杀戮,也摧毁了德军的心理,所以有记载,在英军进攻失败撤退时,德国士兵并没有用机枪追杀。

整个一战,上千万的士兵为了帝国主义的利益而无辜失去了生命,欧洲失去了整整一代年轻人。所以后来人们说,应该一开始就让德国皇帝和英国首相决斗,何必搭上百姓的性命?


小约翰


说起索姆河战役,那是一战中的著名的绞肉机。也在这一场战役中,成就了马克沁机枪。制造马克沁机枪的工程师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挺马克沁机枪,再一次军火博览会上,工程师马克沁在几分钟之内将几百发子弹打完,令当时在坐的人大为惊讶,而当时我们李忠堂,李鸿章大人也在场,当时他就说了一句话"太快,太快"。当时的大多数国家也是这种观点,认为太浪费弹药,只有英国、德意志等少数国家购买。

马克沁机枪第一次显神威的是英国在南非的战场上,几百人的英国殖民者面对几千祖鲁人的进攻,用几挺马克沁机枪打退了祖鲁人的进攻,为英国殖民南非立下了汗马功劳。

尤其是在第一世界大战中,德国使用了大量的马克沁机枪,给英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这里首先要说的是索姆河战役,作为一战史上的三大绞肉机战役之一,索姆河战役消耗了大量德国和英国的军队,这场战役也消耗了德国大量的实力,从里以后德国开始变得力不从心。

在这场战役中大方光彩当然要数马克沁机枪,作为杀人的武器,马克沁机枪当然是一把好手,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中,马克沁机枪也是血债累累。


用文章记录历史的缩影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的战役,但论最血腥且伤亡最多的一次战役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役绝对得排的上号。这场战役造成了参战双方134万人死亡,其中英军死亡58万多人,法军死亡34万余人,而德方死亡人数最少也有33.8万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血腥的一场战争。



最终结局是德国方面惨胜,而在这其中德军能够最终取胜,主要是因为英法两国太过轻敌。当然这也不是唯一原因,某些方面的硬实力也是原因之一,比如在军事层面,德国的某些武器还是较英法先进的,尤其是德国的“马克沁”轻机枪,一袋子弹多达333发,它在这场战役中创下了一个杀伤奇迹,而又加上德国军队当时居高临下占有了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占了不小的优势。

而在这次大战之后,坊间则流传出了一个说法,那就是在战役中德国机枪手曾经向英国士兵大喊“撤退,不要来送命”。当时传出这句话之时,人们的第一个印象往往是难道德国的机枪手这么博爱吗?



但我们只要动动脑就知道,这肯定是不现实的,这次战役的现场被称为“地狱”,就是一活生生的绞肉机,地狱里恶魔之间的较量,哪方又会仁慈而言呢?想都不用想,这肯定就是谣言。

我们再来大致看看当时战争场景有多可怕,就可以知道这种事不可能存在的了。

当时光是在德尔维尔的小树林里,丧生的官兵人数就已经达到了2万人,在战争的中期英法德三国都已经筋疲力尽,但是谁都不肯后退,因此战争又持续了两年多,在战争结束时,留下的弹壳已经堆满了山谷,而死亡的人更是漫山遍野。



当时的英法显然也是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德国的差距,盲目让士兵进攻,由于地形和武器的缘故,他们成为了德军的活靶子。这场战争中有炮火的爆炸声,有士兵的哭喊声,千里焦土,一片炼狱,让人充满恐惧。

而前面我们也提到了这场战役谁都没后退,一直是在消耗,是持久战,这样长时期冷血的消耗战怎么可能会有温情出现呢?


双方是对手,战友死在对方枪下的不计其数,他们都恨不得致对方于死地,士兵都已经杀红了眼,每天都将近有数万人死去,怎么可能会在战火纷飞的时候对对方说出这种话呢?所以这事大概率是谣言了。


夏目历史君


二战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世人无不以史为鉴。

索姆河战役是一场生命和生命的博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阵地战。是在1916年期间发生在法国北部索姆河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运用了很多的新式武器,造成了很多次以往更加大的损失,所以也被称为“索姆河地狱”,这场战役最终以德国的成功守卫告终,那德国机枪手的和英国士兵的喊话是否存在呢,笔者在下文将会带大家详细探索。

提到德国我们可能最先冒出来的就是军国主义和纳粹,但这些强暴的背后也有着很多很多的智慧,德国人对马克沁机枪的重视便是智慧的体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上出现了很多技术流,当然不只是工业,军事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对于马克沁机枪来说,它自然比铁盾铁矛更加有威力,但当时只有德国重视了这个冷冰冰的机器的重要性。

索姆河战役基本过程

德国人在索姆河附近架起了一百多架马克沁机枪,这些机枪没日没夜的对着冲上来的英法士兵进行扫荡,英法士兵像肉墙一样一波一波的往前冲,根据统计,仅仅一日,丧生在德国马克沁机枪下的英法士兵就有六万余人,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数字。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面对德国这又密集杀伤力又大的武器,英法联军想要靠前都不可能,人类的智慧是伟大的,坦克就这样应运而生。坦克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给英法联军提供了有利的地位,但也延长了作战的时间,造成了更大的人员伤亡,根据统计双方共损失了大约130多万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最大的战争。

德军喊话的真实性

关于在这场战役中德国士兵有没有向英法联军喊话,笔者认为是没有的,但具体情况如何谁都不得而知,只能暂且分析一下自己浅薄的观点。

战争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每一个人都带着民族情绪,战场上的士兵更是如此。他们带着自己的全部冲上了战场,他们面对的是威胁自己国家安泰的敌人,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存在他们也许生活在一片祥和和美好之中,他们无疑是最恨对面这群人的,他们渴望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把对面这些人打败,在仇恨面前同情心的力量就变得岌岌可危。如果喊话了,也许喊的更多的是挑衅的话,他们会沉浸在那起起伏伏的摔倒之中,他们更加享受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胜利的快感。

换一个角度,也许千万士兵中也有天下大同的人,他们不忍心英法联军全部葬身在这火海当中,会给他们一些“善意”的警告。但英国和德国之间语言是不通的,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听懂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再有,在战场上,到处都是吼叫和枪炮声音,即使真的喊话了敌军也是听不到的。

德军有没有喊话对索姆河战役的结局没有丝毫的影响,我们更应该记住这场历史的教训,珍惜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