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兩歲五個月,咋就變成了十萬個為什麼?

昊宸李520


恭喜你有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聰明寶寶,小朋友越是喜歡發問就代表著他的探索欲,求知慾越強,家長這個時候應該做好引導,因為這麼大小的孩子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還處於萌芽階段,從他問的問題裡,可以引導他怎麼發問才能得到他想要的答案,問清楚問題這一點也特別重要。回答問題一要符合真實情況二要符合孩子的理解能力,千萬不能敷衍,以免誤導孩子,最好的是家長和寶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無事過江東


相信很多媽媽和我一樣有這個感觸:隨著孩子長大,“為什麼”的句式也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不好應付。 果果兩歲半時,有一次坐車出門,我原本以為她是在看風景,沒想到小傢伙忽然轉過臉問我:“媽媽,為什麼馬路兩邊的樹都往後跑呀?” “因為我們坐的車在向前走,路邊的樹沒有動,看起來就像往後跑了。” “為什麼我們向前走,樹就往後跑?” “它們沒有真的往後跑,只是看起來像。” “為什麼樹就看起來像(往後跑)?” “因為我們坐在車裡,你覺得我們沒有動,以為書在動,其實是我們在動……” 看我對一個兩歲多的小女孩大段講道理,出租車司機表示不解,時不時從後視鏡瞥我幾眼,最後終於忍不住說:“小孩兒……聽得懂嗎?” 我訕訕一笑:“沒辦法,不懂也得講啊,現在正是‘十萬個為什麼’時期啊。” 孩子變身“行走的問號”?恭喜你,他會思考了! 三歲前後,孩子身上發生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生活的重心不再僅僅是吃喝拉撒睡了。這些當然依舊重要,但已經退居到“基礎”的位置,孩子不再僅僅滿足於單純的生存需求,而是開始向外界環境邁進,投去探尋的目光和試探的小手,還有更重要的——思考和反饋。 可以說,孩子真正開始和外面的世界建立聯繫,正是始於這個階段。他們的小腦瓜飛速運轉,越來越多地向我們拋出問題。 作為父母,這個過程讓人特別欣喜。就像果果在車裡說“為什麼會向後跑”的時候,我非常驚訝一個兩歲半的孩子,竟能有這樣的觀察和疑問。但偶爾,也會有些小尷尬,因為有的問題並不那麼好回答,尤其當聽眾是孩子的時候更難解釋,譬如我的講解就實在算不上高明。但我們依舊要當作孩子“聽得懂”來回答。 對懵懂的孩子們來說,世界就像一張未探索的地圖,處處埋藏著寶藏。孩子們的大聲提問,是向世界不斷髮起挑戰的方式,而對這些問題的回應,正是激勵他們一再出發的回聲。 你回應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她思考的維度 記得知乎上曾經有個提問:“孩自害怕打針怎麼辦”?在眾多回復裡,一個媽媽的回答亮了。 她的女兒四歲,對小朋友們最怕的去醫院、打針吃藥,完全沒有恐懼。打疫苗之後,醫生讓媽媽用棉棒幫她按著針眼,她會甜甜地對醫生說:“等血小板凝固了,就不會流血了。”醫生給她們開藥、寫處方,她在旁邊一臉鎮定:“等我的白細胞把它們殺死,我就好了。” 原來這個孩子之所以如此鎮定,是因為她掌握了許多和身體、疾病相關的知識,有的甚至連一些成人都不知道。小朋友來家裡玩兒,她的“過家家遊戲”不是做飯、哄娃娃,而是拿出人體模型,像老師一樣給小夥伴講人體構造。 很多網友向這個媽媽求教,到底是怎麼把孩子培養得小小年紀見多識廣?她說,自己其實並沒有特別讓孩子學什麼,只是自己平時喜歡讀書,孩子也喜歡書。她曬了女兒書櫃的照片,各式各樣的圖書滿滿當當,簡直要溢出來了。 她說,只要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她就會買來相關的書給孩子看。不知不覺中,孩子的書讀得越來越多,知道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譬如,一次她帶孩子出去玩,孩子對石頭很感興趣,提了很多問題,她後來就買了一些岩石、岩漿、地理相關的書籍。孩子沒有嚷嚷看不懂,反而開心地看得津津有味。 如果這個媽媽每次給孩子的答案,只是類似“石頭有什麼好說的,不就長那樣嗎,我們去看猴子”、“問這些幹嗎?等你長大以後就知道了”、“這些你現在還看不懂,以後再說吧”,孩子還會這樣,一直對周圍世界保持求知的熱情嗎? 科普很深奧?不,早接觸早好!


1、興趣是一切的基礎 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正是“十萬個為什麼”的敏感期,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原本只是問“是什麼”的孩子,開始越來越多地問“為什麼”了,這說明孩子的思維開始迅猛發展。 回答孩子的問題,不需要力圖事無鉅細,但一定要耐心。面對孩子的“刨根問底”,如果有答不上來的,也可以如實相告:“你問的真是個好問題,媽媽也想知道怎麼回事,書裡面可能會有答案,我們一起看看書裡面怎麼說吧。” 抓住孩子的興趣熱點,再引導她看書的時候,接受程度就會高很多,可以事半功倍。譬如帶孩子去動物園時,孩子可能心裡會帶著許多疑問,回到家再看動物類的科普書就很有興致。如果孩子現在對某件事物的關注點並沒有開始,我們硬生生塞給孩子一本書,孩子當然會覺得枯燥,甚至牴觸了。


2、讓科普書觸手可及 我建議大家可以提前準備一些科普書。所謂提前,並不是要超齡許多囤貨,還是要符合孩子的大致年齡層,但不用等孩子興趣來了之後在臨時去購買。 科普書和繪本不同,不需要有閱讀計劃。如果是繪本,可能孩子會有一個慣常的閱讀模式,例如早飯後喜歡讀哪幾本,午睡前讀哪幾本,晚上睡覺前又是哪幾本,過一個月都熟悉了,就換新一輪。 但沒有故事情節的科普書,通常不需要這樣,對孩子來說更像一本本百科小詞典,可以平時就擺放在書架上,需要時可以隨時拿過來翻看是最好的。如果孩子今天忽然提出一個和熊貓相關的問題,爸爸媽媽說“你等著哈,咱們到書裡找答案”,一週後好不容易書來了,孩子的興趣卻可能已經過了。 所以我們可以像買玩具一樣,預先給孩子準備一些不同主題和類型的科普書,發現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可以隨時提供給她選擇。


3、理解孩子不同年齡時期的需求和側重 就像前面說的,不少家長總覺得,“科普”是大孩子才看的。其實給孩子準備科普書,從出生就可以開始了。0-3歲的低幼階段,孩子們經常需要看的認知書、卡片,其實都是科普中的一個類別,只不過內容相對簡單。

0-1歲:認知類圖書,色彩卡片、識圖卡片、動物圖片、生活用品圖片等,幫助孩子對世界形成基礎認知。

1-2歲:除了簡單的認知圖片,還可以準備那些與身邊生活經驗結合的內容,例如我們以前給大家介紹過的《猜猜我是誰》洞洞書,不再是直觀的畫面認識,而是產生了聯想。 這周介紹的《彩虹翻翻書》,則是包含生活常識。

2-3歲: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開始研究眼睛、鼻子、嘴,為什麼不同的東西嚐起來會有不同的味道,吃飯、拉粑粑又是怎麼回事。我們之前推薦過的《幼兒百科互動遊戲書》這套書就非常適合這個階段。

3-4歲:孩子的思考能力開始突飛猛進,通過在幼兒園的學習,和小朋友的接觸,和爸爸媽媽出去玩兒,視野急速開闊,這時引入科普書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要。Usborne《看裡面》(Look inside)揭秘系列低幼版完全可以讀起來。

4-5歲: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詞彙量上了一個臺階,也能有邏輯地思考問題了。可以引入具有一定知識含量的書了,例如繪本版的《法布爾昆蟲記》、邱承宗的《地面、地上》、人文版《地圖》等。 明天專門給大家列書單介紹

5-6歲:孩子即將入學,可以開始閱讀按照學科類別,做系統知識梳理的科普書了,例如我們介紹過的《神奇校車》系列。

6-7歲:如果孩子是像前面建議的那樣,從小接觸科普書到現在,已經可以開始閱讀青年少年百科全書類型的書了


4、科普沒有男女之分,只有興趣之分 有的媽媽可能會說:“我家是女孩,只愛聽故事,對科普沒興趣怎麼辦?”我一直覺得家長不要總是替孩子代言,孩子的興趣愛好會隨著時間推移有所改變,我們也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導,千萬不要覺得,故事就是女孩專屬,科普就是男孩專屬,根本沒有這種說法。 我家果果是女孩,非常愛聽故事,愛聽到每天纏著大人不停地講,但並沒有耽誤喜歡科普書。她最近每天都會看的一本書,就是解釋為什麼月亮會跟著我們走。果果的小同學裡,有女孩子從小就喜歡恐龍,也有女孩子從小就喜歡各種工程車。孩子們的興趣多種多樣,我們千萬不要用自己的刻板印象去限制孩子。 我們能做的就是順應孩子的興趣去引導,給孩子提供她喜歡的類型的書籍。例如對喜歡聽故事的孩子來說,無論男女,我們都可以選擇故事和科普內容結合的書。去年給大家推薦過一套《親手做自然》,每本書裡都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書的最後則是實拍圖片的科普內容。 這樣讀完了書,可以將孩子從故事世界直接引入到現實生活中,讓二者發生互動和聯想,不僅引起了孩子的興趣,還能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認知。


5、不要逼迫孩子每頁都看,都要看懂 有的家長特別注重孩子的閱讀習慣,糾結於書應該一頁一頁閱讀,擔心孩子隨意翻看是專注力不好的體現。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嚴苛。尤其科普書和故事書不一樣,並不一定具備內容的連貫性,每一頁可能有N個知識點,孩子翻過的時候,只要能看到一兩點,已經是收穫。 所以,即使孩子已經五六歲,我也不建議為科普書制定閱讀策略,不需要考慮每天讀幾頁,幾天讀一本,只要孩子喜歡,跳著看、隨時看都可以。看著說植物的,他忽然要看動物,那就看動物,正在看地理的,他想要讀宇宙的,那就去看一會兒宇宙。 畢竟,再合口味的飯菜天天吃也會膩,再喜歡的書,天天讀也可能會沒了興致。還不如讓孩子自由選擇,也需有陣子沒看這本書,再翻出來的時候,他還格外驚喜呢! 大家一定要明確一點:我們讓孩子讀科普書,是鼓勵他自己從書中找到答案,培養他的思考習慣,而不是單純學知識,知識是無窮無盡學不完的,並不在於孩子此時此刻表現出的一點兒無聊和“沒長性”。學齡前階段,我們的目標是提起孩子的興趣,讓他知道有疑問的時候,如何利用書本中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6、在孩子會看之前,更重要的是你會講 國外曾有研究表明,在孩子至少9歲以前,都應該進行親子閱讀,而不是獨立閱讀。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講故事書,但對沒有情節的科普書卻不知道如何下手,乾脆丟給孩子自己看。 其實,科普書更需要爸爸媽媽的講解。因為,如果說孩子對故事的感應是天生的,科普知識則相對有距離感。許多科普書為了講清知識點,通常是直白的“就事論事”的呈現方法,如果和孩子過往的生活經驗聯繫不到一起,孩子當然會覺得“看不懂”、“很無聊”了。 所以說,科普書的閱讀更需要爸爸媽媽的參與,越是低齡的寶寶越是如此,因為只有爸爸媽媽才能把書的內容,和孩子過往的經歷聯繫到一起。 譬如說,一本介紹“農場動物”的科普書中出現了馬和牛,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家長有哪本故事繪本就講過這兩種動物,他們發生了什麼故事,或者我們上次去動物園的時候在哪裡見過他們,以及拿出家裡的牛奶,向孩子解釋牛奶和牛的關係……科普書的內容是直白的,知識點都是恆定的,但爸爸媽媽講出來的版本卻能千變萬化,這才是最好的啟蒙。 7、可以有一定的功利心,但不要當萬能鑰匙 科普書的確能夠幫助孩子增長知識,所以我不反對家長帶著一定的功利心來鼓勵孩子閱讀,畢竟說到底這是件好事。 但一定要明白的是, 科普書是知識寶庫,但並不是萬能鑰匙。科普書讀的多,並不代表未來孩子的知識含量比別人高,或者以後的學習成績就會更好。換個形象點的說法,讓孩子接觸科普書可以看作是一種“早起步”,但早起步未必代表著早到達,畢竟,每個人的成長軌跡都不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培養孩子讀科普書的習慣,是傳遞一種思維方式,而不僅是知識本身。科普的閱讀也應該是長期的,一直伴隨孩子的成長曆程,甚至直到成人、老年。


或許,和繪本故事比起來,讓孩子愛上科普閱讀稍顯麻煩,看似是一個長期的、龐大的工程,但一旦堅持下來,就會發現,這簡直是全世界投入回報比值最高的一件事了!


約束001


這個時候的寶寶正處於語言敏感期,他能問你這麼多問題,說明他的思維很活躍呢!

在平時多跟孩子說話,對待回答孩子問題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能含糊其辭,如果遇到難以回答的,可以上網搜索普及之後,再來回答。

我家寶寶已經快四歲五個月了,她在兩歲多的時候記憶和語言都挺強的,前年兩歲多我教她說三字經,現在依然背的很熟,可是去年工作原因沒有教,到現在她背的好的還是那些。那個時候的她,重複能力特別強,現在這個年齡的她,有自己的想法,也會表達出來,她想跟你學或者想去玩,想做的更多了,但語言能力依然很強。

所以帶寶寶的時候可以多說,多交流。孩子的成長真的是很快的,一個階段一個樣。


泠泠泉上水


我家的二歲8個月了,什麼都不會說。爸爸媽媽都不會。醫院檢查沒問題,但個性任性暴躁,所以多半是性格問題。這種只能慢慢引導。你們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硬件上沒問題,就要和孩子都交流了。我們現在交流都不願意,聽人說話都不耐煩。這個時間段教說話已經不好教了。


範書銘


這妥妥是在terrible two啊

其他的就不說了,推薦一部可以和孩子一起解決十萬個為什麼的動畫片

《奧趣多》

這是BBC收視率最高的科學啟蒙動畫片

目前芒果臺有播放,可以前往觀看

圖中藍色小怪物就是動畫片主角梅西,是一個充滿好奇心,充滿冒險精神,又有點任性。梅西在動畫片中每集都會和小夥伴們經歷冒險,從而讓小朋友瞭解感興趣的科學知識。

暫時可以救救你吧

doge臉


1718MOM


兒子兩歲多,變成十萬個為什麼!首先要為你點[贊],你耐心回答孩子,足以見得你有耐心有愛心,是個爸爸;再就是要恭喜你,有一個好問的孩子;儘管孩子呱呱落地,都是一張白紙,應該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卻不是每個孩子都會不斷地問!

原因:有的爸爸嚴肅,孩子害怕;有的爸爸學識一般回答不了,多問幾個得不到回答,孩子不再問了;有的爸爸有知識但耐心不夠(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等等,都會導致孩子放棄好奇心!而你們父子,能夠如此積極,值得你開心!當然,這麼好學的孩子,也促使爸爸更加要多學,不斷滿足孩子的好奇!漸漸地,你會感覺你變得似乎無所不能,你的孩子也變得積極向上,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自然“蹭蹭”上調,孩子會崇拜你!繼續和孩子一起探討吧,你會有更多驚喜的收穫!孩子的成長引導是一個不斷付出但是也不斷感受到小驚喜的過程,“路漫漫其修遠兮”,為你加油,為一汪淨水注入生命的活力吧[玫瑰][玫瑰]



在水那方


看到這個問題的話,我祝賀你非常幸運,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一般都很聰明。

因為他接觸的事物必定是少一些,那麼很多問題在他了解的情況下還都是問號,他幼小的心靈對很多事我非常感興趣,這證明他在動著腦子,動作好奇心,就想搞明白一些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家長必須耐心 、認真、正確的回答孩子,千萬不要讓他幼小的心靈失望。

孩子在這個幼小的年齡一般都是似懂非懂,我們要正確的引導急救室回答不上來他的問題,我們也要正確的回答他,等你長大了再解決這個問題,千萬不要摧殘孩子的這種好奇心。


書法鏡子老宋


2歲的寶寶,問題變得越來越多:

“媽媽,電視上的那個人為什麼渾身都是黑的?”

“天生的星星為什麼會發亮呀?”

“小鳥為什麼會飛?”

“我怎麼沒有長翅膀呢?”

……

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從兩歲多一點,就開啟了“十萬個為什麼”模式,天天把“為什麼”掛在嘴邊,孩子五花八門、天馬行空的問題,很多父母都很撓頭:有時候正忙著,沒空答;有時候,感覺孩子小,很難解釋清楚;有時候,父母是真的不懂,回答不上來;有時候,感覺問題太幼稚,只想笑;有時候的問題太尷尬,不知道怎麼處理。

面對“好奇”又“好問”的寶寶,媽媽還怎麼辦呢?

寶寶到了“詢問期”

寶寶一天到晚圍在媽媽身邊問“為什麼”,標誌著寶寶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成長關鍵期——詢問期。進入詢問期後,寶寶的大腦處於快速發育階段,語言和智力突飛猛進。

寶寶不停地提出問題,是因為他有了覺察,覺察到這個世界不是那麼簡單,因此,他已經不滿足於對這個世界進行表面化的觀察,而是想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寶寶提出問題後,表明他的求知慾、想象力、創造力、學習能力在悄悄萌芽,表明他探索世界的慾望和能力在逐步提高。

有的媽媽覺得寶寶提出的問題只不過是小孩子一時心血來潮的玩鬧想法,有興趣的時候就回答寶寶幾句,沒工夫的時候就隨便敷衍兩句,趕上心情不好就訓斥寶寶:“你怎麼那麼多問題啊?一邊玩去!”

家長的這種回答,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回應,久而久之,孩子提問的熱情和意願就會逐步降低,最終會變得不愛主動思考,不利於科學思維的養成。

為了更好的促進寶寶的成長,媽媽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總是問不停的寶寶呢?

尊重孩子的提問

面對孩子們提出的各種無厘頭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給予孩子們最基本的尊重,這是正確回答孩子們問題的前提。

可能孩子的問題比較幼稚,比較天馬行空,但這是孩子大腦發育的一個重要階段。所以,我們不妨鼓勵寶寶幾句:“嗯,這個問題不錯,我們寶寶很有想法。”有時候父母的一句表揚就是孩子最大的動力。

啟發引導孩子

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時,不要急著就給出答案。父母可以先對孩子進行啟發,鼓勵孩子從多個角度去觀察、思考,引導孩子自己動腦筋去大解決問題。如果問的問題太難,孩子實在解決不了,家長可以帶領孩子查資料,或是從其他途徑獲得答案。

要知道,父母帶孩子一起查找答案的過程,其實是在向孩子傳達一種求實好學的精神,也是在教孩子一種學習方法。

當這些方法,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時,他就會受益一生。

鼓勵孩子積極探索

家長要以嚴謹態度對待孩子的提問,不能不懂裝懂。

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卡爾·薩根認為,家長無法幫助孩子解決所有難題,但可以鼓勵說:“我不知道答案,可能也沒有人知道答案。也許等你長大後,會成為第一個發現答案的人。”

這種方法能保護孩子的積極性,激勵他在求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多帶孩子觀察世界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時,不管怎樣形容,孩子都不懂,讓他們觀察一下實物就明白了。如看到大象圖片時孩子會問:"為什麼大象的鼻子那麼長?"孩子必然地。如果帶孩子到動物園去看看大象,當孩子親眼看到大象用長長的鼻子把東西提起來,送到嘴裡,把水吸起來,灑在自己身上時,一定會恍然大悟:"噢,原來大象的鼻子,就像人的手一樣,用處很大哪!"

《小王子》裡說,只有用心看,才能發現真正的美。

可能,我們無法完全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但是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做到不敷衍、不呵斥、不嘲笑。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一起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曉夢娛談


首先恭喜你,你兒子真是太優秀了!

兩歲五個月正是幼兒對世界充滿好奇的階段,在他們的眼裡,整個世界都是全新的,在他們看來,有太多的不理解或不知道,他們渴望瞭解生活中的每一次遇見,花、草、樹、蟲,都是他們關注的對象。我記得我孩子小的時候,一個小小的蟲子,她能玩一上午(當然是那種無毒的啦),一個問題能問到你答不上來為止,這就是童趣。

一般來說,兩歲五個月的孩子還有個特點,什麼都想自己做,有時候你想幫忙他還不讓你幫,比如玩積木的時候,大人會說,來,寶寶,我來幫你。這個時候,他們會小手一揮拒絕你,從心理上分析,這就和問你這問你那一樣,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眼睛和肢體去認識他,當他們實現不了自己的認知的時候,就會過來問你,這就是“十萬個為什麼”的由來了。


心底映雙紅


隨著小孩的慢慢長大,大腦也會不斷髮育,學會了講話,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小孩從出生後不懂什麼東西,接觸事物很少,又不會講話,所以不會發問。小孩學會講話之後,認識的幾乎是新事物,非常好奇,而且不懂,所以每個問題都要提問,就變成十萬個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