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購代捐 碧桂園大力推進產業扶貧、消費扶貧

日前,碧桂園“愛在東鄉”慈善晚宴在廣東佛山順德碧桂園度假村舉行。碧桂園人發出號召,以“眾人拾柴”之力,積極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幫助貧困地區群眾儘快實現脫貧致富。

“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我們聚在這裡舉辦‘愛在東鄉’扶貧消費慈善之夜,非常有意義。”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在出席慈善晚宴時表示,希望碧桂園的所有員工、幾百萬業主,包括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伙伴、商業聯盟、社會愛心人士等,大家一起努力,把東鄉羊打造成一個能走進千家萬戶的產品,真正形成深入人心、扶貧濟困的品牌。

為鼓勵更多人購買來自貧困地區的產品和服務,幫助貧困地區群眾增加收入,碧桂園將11月定為集團“消費扶貧月”,呼籲大家不做扶貧旁觀者,人人都來出一份力。

“自己養的羊這麼受歡迎,真的非常開心!”晚宴上,來自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的馬忠華笑得合不攏嘴。今年59歲、養了幾十年羊的他從沒想過,自家的羊會賣到廣東。

東鄉族自治縣是碧桂園結對幫扶的9省區14縣之一,這個全國唯一的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地處全國最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的臨夏州,貧困發生率高達25.28%。當地山大溝深,乾旱嚴重,自然條件差,群眾長期靠種洋芋(東鄉土豆)、養羊來維持生活。

此前,馬忠華是村裡典型的貧困戶,家中有6個孩子,沉重的負擔幾乎壓得他直不起腰。人口多,勞動力少的家庭結構是東鄉致貧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孩子們慢慢長大,馬忠華經濟壓力小了,又養了200多隻羊,同時還養了60多頭藏牛,首先脫貧出列,還僱了當地六七個貧困戶幫他放羊,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據馬忠華介紹,東鄉乾旱少雨、牧草含水量少,反而成就了東鄉羊肉膘肥肉嫩、肉質細膩纖維少的特點。手抓羊肉也成為東鄉乃至臨夏州頗具代表性的一道名菜。

好山好水育一方好物,山高水遠卻難覓市場。東鄉羊品質再好,馬忠華也不敢擴大養殖。東鄉偏遠的山溝、一望無際的群山,阻擋了當地人民發家致富的道路。“之前我們只能通過熟人介紹來出售,人家說什麼價就什麼價,沒有固定的銷售渠道要是養太多,擔心賣不出去,”馬忠華說。

今年4月,碧桂園集團扶貧工作隊員進駐東鄉族自治縣,詳細調研當地的特色資源和產業項目發展情況,決定依託自有扶貧品牌“碧鄉”的平臺資源,為東鄉羊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集中解決銷路問題,尤其特別尋找到像馬忠華這樣的致富帶頭人,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

“現在有了碧桂園這樣的愛心企業,養多少收多少,收購價還提高了,每斤羊多給了兩塊錢,也敢多養了,今年我打算養一千多隻。”馬忠華高興地說。

馬忠華現在特別有幹勁,他預計今年大概能出欄七八百隻羊,“我想著今後要更多地帶動群眾,增加廠房、擴大養殖規模,同時該種的莊稼不能荒廢。”

馬忠華的故事,只是碧桂園以消費扶貧幫扶貧困戶,扶持當地優勢產業的一個縮影。當晚活動的主持人之一馬娟,也是東鄉族自治縣返鄉創業青年,碩士畢業以後她回鄉創立了三個油餜餜生產基地,帶動當地婦女在家門口就業。碧桂園通過舉辦青年致富帶頭人培訓班,提供“設基金、建工廠、造品牌、送技術、拓市場”等全方位的服務,為他們提供廣闊的創業平臺和拓開產品銷路,帶動更多貧困戶勞動致富。

東鄉縣,也是被幫扶貧困地區的一個縮影。

碧桂園扶貧團隊每到一個貧困地區,都注重挖掘當地的特色、優質農副產品,重點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與貧困縣致富帶頭人、村鎮企業和合作社進行合作,依託旗下自有品牌“碧鄉”和“鳳凰優選”,建立農特產品產銷平臺,幫其聯繫平臺、打開銷路,打通消費扶貧“最後一公里”。

此外,碧桂園集團還將11月定為集團消費扶貧月,發動集團十多萬員工、數百萬業主,大量戰略合作伙伴、上下游企業、商業聯盟,還有眾多的社區和社群,鼓勵更多人“以購代捐”,一起加入到消費扶貧行動中來。

今年消費扶貧月,碧桂園提出一個“小目標”:力爭售出10000只東鄉羊。據初步估算,若能達成目標,則能直接鏈接大約3000戶貧困戶,養殖小戶戶均增收600-900元,養殖大戶戶均增收3000-5000元,將很大程度上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增收脫貧。

“來我們縣幫扶的企業還是挺多的,但碧桂園人來了吃住都在村上,這樣的扶貧隊伍確實不多,此外碧桂園扶貧效率高,馬上投入、馬上見效,讓我們對脫貧工作增加了更多信心和希望!”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馬生榮表示。

現場,一位碧桂園社區的業主黃先生被活動有愛的氣氛打動,他表示,碧桂園倡導的消費扶貧非常有意義,自己也會身體力行支持扶貧。在場的多家碧桂園戰略合作伙伴也紛紛下了訂單,表示要一起參與到消費扶貧當中。眾人拾柴火焰高,碧桂園集團也在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發動子公司、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及其他愛心企業等,建立“公益聯盟共同體”,共同參與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事業,推動產生更為巨大的集群效應和影響力,助力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碧桂園自有扶貧品牌“碧鄉”的平臺上,還有更多像東鄉羊這樣來自貧困山區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比如廣東英德的黑米粉、廣西田東的大芒果、安徽舒城的小蘭花茶葉等。

這些琳琅滿目的土特產,都是碧桂園人從原產地精心培育挑選的優質、無汙染、純天然的產品,然後通過自有渠道將這些產品從田間地頭直接送上城裡人的餐桌,幫助貧困地區的山鄉好貨真正“變現”。

碧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頌國介紹,“碧鄉”開發每一種農產品,都會嚴格把關種子、土壤、水質、空氣、種植過程的科學性。種植過程中加強成品檢驗,並開展證件歸檔與基地不定期抽查等。同時,“碧鄉”還搭建了溯源平臺,直接掃描產品二維碼,即可鏈接到溯源平臺,產品信息做到“一品一碼一戶”,真正實現產品可溯源、扶貧可追蹤。

“消費者出於自願購買扶貧農產品,重點要解決好貧困地區農產品生產與消費市場的關係,但最終決定他們能不能留下的,是產品的質量和特色,必須抓好質量品質。”李頌國說。

目前,碧桂園正著力推動產銷對接,利用線上和線下等多元渠道,既有利於減少消費者購買過程中的多餘環節,又讓貧困地區農副產品擴大了銷路。

“我相信在未來,我們會有更多消費扶貧的安排,希望扶貧團隊能推出更多有品質、有溫度、有故事的產品,將它們推向社會,讓我們大家都能盡一份力。”莫斌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