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搖了頭,實踐怎麼說:95-1式步槍近距離校槍可行否?

核心內容提要


根據射擊教材記載:步槍在100m距離上進行試槍和矯正效果良好,不能在更近距離上(比如50m,甚至25m)校槍,因為在較短距離上真實的射彈散佈不易明顯反映在靶上,難以找到散佈中心點,以此為依據矯正的步槍是不準確的。

伴隨著射擊實踐,筆者常常思考,在近距離上校槍,對準確度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在近距離上校正的槍,在遠距離就不能打得準嗎?如果在近距離上校槍,該怎樣實施呢?帶著這些問題,筆者使用95-1式步槍,對近距離校槍進行了一番探索和實踐——


理論搖了頭,實踐怎麼說:95-1式步槍近距離校槍可行否?

3名射手在100m距離上,採用在25m距離校正的槍進行試射,射擊效果令人滿意

步槍在一定射程(100m)校槍射擊時,通過矯正射效之後就可以在瞄準200m、300m距離目標時進行近似的修正,以達到滿意的射擊準確度。但是在25m距離上進行射擊,射彈基本無偏流,所以在25m距離上校槍後在100m、200m、300m距離上的定偏量有多少,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有關理論認為偏流的成因是:彈頭沿彈道特別是在曲線段飛行時,由於重力作用,彈道不斷彎曲,彈道切線的方向也隨之不斷向下偏轉。由於彈頭的自旋與陀螺的旋轉具有同樣的定向性,彈軸仍力圖保持原來的方向,因而,彈軸向下偏轉的時間滯後於彈道切線方向的變化,彈頭的下側面便經常暴露在迎風方向。這時,作用於彈頭壓力中心的空氣動力指向彈頭的後上方,由此產生的翻轉力矩方向則指向彈頭的後上方。對於右旋的彈頭來說,彈軸在翻轉力矩作用下,不斷地繞著一個新平衡位置,而並不是彈道切線,向右下方進動,逐漸追隨彈道切線,彈頭左側便暴露在迎風方向。因此,空氣動力便產生一個向右的分力量,使彈頭質心不斷向右移動。彈頭在沿彎曲彈道向前飛行中,彈道切線的每一次下降,彈軸和質心的運動重複一次上述過程,就形成彈頭質心逐漸向右偏離射面的偏流運動。

射程較遠的武器,要以專門修正瞄準裝置的方法來修正定偏造成的彈頭偏差。如我國12.7mm高射機槍的表尺框向左傾斜,就是為了修正彈頭的偏差。

對精度要求較高的狙擊步槍更要考慮定偏造成的彈頭偏差,如88式狙擊步槍在300m距離上的定偏就需要修正,這個可以從88式狙擊步槍的白光瞄準鏡上的刻度可以看出,相對於100m、200m刻度,300m、400m、500m、600m、700m、800m幾個刻度則依次向右偏離。

經測試,95-1式自動步槍在300m上的定偏僅為1.7mm,作為普通步槍來說,這樣的定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有了這一理論數據作支撐,就可以對95-1式步槍進行近距離(25m、50m)校槍。

在進行25m距離校槍時,所需準備的器材包括靶板、工字釘、鉛筆、直尺、木凳、馬紮、沙袋。


理論搖了頭,實踐怎麼說:95-1式步槍近距離校槍可行否?

射手在25m距離上坐姿、有依託校槍


校槍時,將木凳放在距靶25m處,並備好馬紮和沙袋,射手採用坐姿有依託據槍的方式進行射擊。前幾發彈可邊射擊邊校正,直到射彈在靶心附近。按校正的規則,每射4發彈進行1次測算平均彈著點;平均彈著點距離靶心不大於1.25cm(這個數據由95-1式步槍在100m處散佈圓半徑5cm推算得出)為校正完畢。


理論搖了頭,實踐怎麼說:95-1式步槍近距離校槍可行否?

射手計算散佈


以上是進行精確校槍的方法步驟,可見這一方法校槍需要射手射擊多輪槍彈,不斷校槍,直到打出理想的成績,方校槍完畢。但考慮到近距離校槍的目的是提高校槍效率,因此在試驗中,可採取2輪射擊校正,即由射手在25m距離上進行一次試射,根據試射結果調整準星與覘孔,然後再進行試射,根據試射結果進行微調,之後不再進行試射。


理論搖了頭,實踐怎麼說:95-1式步槍近距離校槍可行否?

理論搖了頭,實踐怎麼說:95-1式步槍近距離校槍可行否?

根據射擊情況調整覘孔照門(上)與準星(下)


那麼,僅用2輪完成射擊校槍,是否能成功校槍呢?筆者又作了進一步試驗。

用在25m距離校過的步槍,分別在50m、100m距離上射擊,以考核其校槍效果。試驗證明,在這兩個距離上射擊,射擊準確度與密集度都令人滿意。

通過數據分析,採用25m校槍方法與採用100m校槍方法,對標靶射擊效果基本一致。

筆者總結得出結論,95-1式步槍在25m距離上,因其機械瞄具檔位清晰,修正量適中,故校正效果較好。但如果步槍採用滑座式弧形表尺照門,照門不易精確調整,則不容易取得這樣好的射擊結果。




(本文發表於《輕兵器》2018年第3期,公眾號文章有刪改)




校對:曾振宇 魏開功

輕兵器官方微博:@輕兵器

輕兵器快手號:QBQ__2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