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中山汽车资讯


农村人办丧事和城里人办丧事不一样,相对而言农村人办丧事比城里麻烦很多。特别是年纪较大的长辈人,从他去世的那一刻起。本家本族的男女晚辈人都来戴孝,还有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特别是第三天的早上需要大量男女帮忙人员,特别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他(她)们去世后农村人都称喜丧,大棺材做的非常大也很漂亮。因为年纪大资格老,所以抬扛人也是高规格的。

就抬杠人员就需要三十二人上杠(抬棺材),然后就抬旌的抬香案桌的。还有挑香帆拿花圈的及拿花盆,这么庞大的送葬队伍。没有个八九十人是不够用的,如果是个小屯小庄找齐帮忙人员还真就不行。还得通过帮忙头去别的屯去找人。

丧户人家为了答谢各位乡邻近两天的帮忙,就在送葬当天中午大摆宴席。宴席的规格不低于男婚女嫁的宴席规格。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农村的丧葬仪式还是非常有个看头。农村人就有这个毛病,老人要点养老费这些当儿女的磨磨叽叽。说老人死了办丧事都肯出大价钱,这就是有些农村儿女的怪态。

人有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人都不能逃脱的宿命。

每家都有老人,每人都会老,在小吴老家农村,如果哪家有老人故去,主家就会放一挂鞭炮,意为“落气炮”,是告知村里各位邻居,家里有老人故去了,那么在家的邻居们听到这个讯息就会自发地去主家帮忙。帮忙料理后事。

哪家有人故去,都是处于悲痛之中,也就没有什么心情来管理其它的什么事情了,在小吴湖南新化这个地方,主家就会安排一个自己的族亲,懂礼仪,靠谱的人来做总管,同时还有一个副总管,一个管内,一个管外,内总管安排家里面的事情,家里面安排哪些人打井,送葬,买菜,招待亲戚等家里的一切事情。

外总管就处理外面山上的事情,请人员,坟山打井人员的招待,及送葬路上的道理修整与清扫,因为现在农村山上到处都长有灌木及杂柴,荆棘,需要把这些东西清理一下。

俗话说:“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在我们这里一般都要两到三天的时间来处理后事,因为都要做法事,最主要的是送葬,农村还都是土葬,需要的人员比较多,要安排24个男人来轮流抬葬。加上其它帮忙的人员,加起来有几十个人。

而现在农村的年轻的男人们都去外面打工了,一旦家里有老人去世,就要打电话叫他们回来,按安排工作的种类不同,回来的时间可以不同,像抬葬的人如果下葬的时间不提前的话,可以到第二天回来,但对于一些比较急的就要马上回来,像正副总管等,这要总管们安排事情的。

在小吴家乡,在帮忙的这几天,都是在主家家里吃饭的,有专门安排人员来煮饭的,一般都是每餐吃四个菜。一日四餐,这样统一吃饭的话,可以更好的帮忙。特别是到了送葬的时候,到时这个没吃饭,那个没吃饭,空着肚子去送葬的话,也太辛苦了,这都是苦力活。

最后送完葬后,所有帮忙的人及亲戚都在一起吃一餐饭,都像摆酒席一样的,一般都是10个菜,有酒有肉,不喝酒的有可乐等。一般都有吃10来桌。

说到高兴的话,其实也没有的,主家处在悲痛之中,这些帮忙的邻居不可能像办理喜事一样的呈现非常高兴的样子的。但是相对主家来说,这种悲痛之心较轻很多,对吧。

所有帮忙的人,在一起吃完这一餐后,帮忙的人员把他们手头上的借的东西或者什么东西都收拾好就可以回家了,然后帮忙的人就可以该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了。

但在小吴家乡隔壁一个村庄却完全不一样, 都不在主人家吃饭的,都是在家里吃饭,自动来帮忙,帮完就回自己家里去吃饭。

这个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都是以前老一辈人们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习俗。后代们就按着这个风俗执行下去。

朋友们,在你们那个地方,在农村办丧事,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吗?你们那里又是怎么样的呢?欢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讨论。谢谢支持。


古今奇录


各地习俗不一样。讲一下辉县县北那边(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音),小时候参加丧事,出殡前的晚上主要是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到主家吊唁一下,封个礼,看看吹响就走了,再后来出殡前一晚上流行往外移灵了,出殡前晚上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也有流水席了。现在又不让往外移灵了(不让大操大办)。出殡当天,小时候是,主家亡者的娘家人(娘舅家)是最后来吊唁的宾客,一般给他们准备两桌酒菜(小时候穷啊),他们吃上饭以后,孝子们匆匆忙忙吃完饭就要起灵送葬了,其他客人在娘家人前吃饭。葬完回来在吃点饭,第二天还得去扶墓,我们叫福二。现在出殡当天娘家人来好多人要上桌的。葬完,也不用第二天去扶墓了,直系孝子往回家走百步,再去扶墓就可以(其中有个仪式是墓的四个角埋上饺子,再挖出来,看鼓不鼓,不知啥意思,以前扶墓也有)。然后回家,路上跨火(害怕脏东西带回家,以前也有),统一到主家门口搁一碗白米饭,用筷子叨一嘴(就一双筷子,不卫生),不让肚空(说肚空进家不好,具体不了解文化背景),这样就各自回家了,不用在吃饭了。当天晚上主家对忙前忙后特别好的朋友或同学(发小多些),安排个饭店吃顿饭喝多酒,表达谢意。总得来说,大操大办时,白事的酒宴和红事的酒宴差不多,无非白事菜品少点,不让划拳。


河南律师胡献刚


我是乡下小三哥,农村小伙一枚,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小三哥最近一星期连续参加了2次农村的丧事,在农村办完丧事后我们都会在家里摆酒席请亲戚朋友们留下吃饭,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既然死者已经逝去,我们要向前看。如果一味的悲伤痛苦,有什么意义呢。人死不能复生,我们要看开看淡。

小三哥这边都是人死后3天出殡,前两天都是一些亲戚朋友们来吊唁逝去的死者。第三天就是出殡举行葬礼,出殡这天是死者在人间的最后一天,所以这天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会来。出殡当天我老婆受环境心情的影响,也是哭的眼睛都肿了,我个人就没有那种想哭的感觉,也不是说我不尊重逝去的死者,只是确实是没有想哭的感觉。

为什么出殡完后家属都会留下亲戚朋友们吃饭呢?亲戚朋友都是过来为了最后纪念死去的逝者,也叫答谢宴。既然已经把死者送走了,我们也不至于还留在伤心悲痛的心情里面,只能压在心里默默承受,我们还是要笑看人间,所以出殡后大家就一起吃吃喝喝。

人死不能复生,我们要学会看开。总不能人死了我们就要一直是悲伤的心情。


乡下小三哥


大家好我是小鱼。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俗话说:“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在我们这里一般都是去坟地把去世之人下葬之后才回来吃饭。就算是某些人家的客人比较多,接的贡多就会一直延误时间,但是也尽量赶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把去世之人下葬了。然后才回来摆宴吃饭。


但是像题主说的那样,大家吃饭的时候还表现的好像很高兴的一样,我想这种人不是傻就是缺心眼。因为哪家有人去世了都不希望别人在他们家表现的很高兴吧。


可能题主想表达的意思是很多人表现的很不在乎,还和平时一样无所谓的态度一样,有可能是这个意思吧。


试想一下别人家死人了,大部分人都只是去帮忙的,至亲只是少部分人,你总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哭得稀里哗啦的吧。这显然有些不近人情也不太可能。毕竟人家在主家帮忙两天了,好不容易万事落定,人家心理上放松一下很正常。出了这个院子人家还是要回归自己的生活。


而且包括去世之人的子女在这个时候也算是把自己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放下了,毕竟自己家的老人风风光光的下葬了就算是把事情办的漂亮了。在小鱼老家这里的规矩是在吃饭的时候去世之人的子侄辈需要到来帮忙的人桌边去敬酒,答谢他们这两天放下所有事来帮忙的辛苦。如果说这个时候表现的很悲伤的话,是不是很不合时宜呢???

总而言之,在农村办白事可以大概分为两个阶段,下葬前和下葬后。下葬前是为了死者,每个人看到别人哭都会很悲伤是必然的。而下葬后的时间属于生人,为了以后的生,还需要坦然面对、



小鱼游三农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农村人办丧事和城里人办丧事不一样,相对而言农村人办丧事比城里麻烦很多。特别是年纪较大的长辈人,从他去世的那一刻起。本家本族的男女晚辈人都来戴孝,还有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特别是第三天的早上需要大量男女帮忙人员,特别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他(她)们去世后农村人都称喜丧,大棺材做的非常大也很漂亮。因为年纪大资格老,所以抬扛人也是高规格的。

就抬杠人员就需要三十二人上杠(抬棺材),然后就抬旌的抬香案桌的。还有挑香帆拿花圈的及拿花盆,这么庞大的送葬队伍。没有个八九十人是不够用的,如果是个小屯小庄找齐帮忙人员还真就不行。还得通过帮忙头去别的屯去找人。

丧户人家为了答谢各位乡邻近两天的帮忙,就在送葬当天中午大摆宴席。宴席的规格不低于男婚女嫁的宴席规格。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农村的丧葬仪式还是非常有个看头。农村人就有这个毛病,老人要点养老费这些当儿女的磨磨叽叽。说老人死了办丧事都肯出大价钱,这就是有些农村儿女的怪态。


大掌柜237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坐标:湖南湘西。

我们那边老人家过世的话,会停棺在堂屋中央,然后会请道士念经,后代要跟着跪拜之类的,都要通宵,一个程序下来大家都很累。

然后比如明天就要上山了,今天下午开始宴请宾客,亲朋好友回来棺材边哭丧,我看不得这样的场景,太悲伤了。很亲的人来了好像要带猪头供奉吧,结束了就带到住的那家人去(留下来亲朋好友的会安排到村里各个人家去睡)当天晚上还会让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追赶做法事的人,就是绕棺跑,开始慢慢走着,后面就突然跑了,村里派出的那个小伙子要反应很快才行,旁边也会围满了人观看,也会喊加油之类的,这应该就是搞热闹让大家高兴吧。

第二天一大早上山了,女儿孙女之类的结婚了就要买糖送给来帮忙的人,这个糖得到坟地了才能分,以前是撒让大家抢,但是现在出于安全方面等考虑,都不撒了,直接分到个人。结束回来了,只有村里人要到过世的那家人吃饭,其余人都是住在谁家就在谁家吃的,好像带的那个猪头也要煮来吃。

大家很高兴的样子,也只是在去世人家以外的地方,人老了是喜丧,但是那家人还是会很难受。但是人多了会热闹啊,自然就比较高兴的样子了。


恐龙唉


送完葬回来吃饭,那叫“答谢宴”。在农村,办一件丧事,是非常劳累的,需要很多人来帮忙,最后答谢一下大家也是很正常的。

那年,家里老人去世,当年是97岁去世,村里人称之为“喜丧”,整个丧事,虽然也悲伤,可是更让人感觉像是“亲戚聚会”,好多不认识的亲戚,从四面八方赶来,好几天忙的不可开交。

各种习俗折腾下来,各路人马都疲惫不堪,最后,怎么也得请大家伙好好吃一顿,表示一下感谢之情啊!这是人之常情


Longsuixinyuan


我们广元老家是今晚上举行葬礼,头天设好灵堂了。所有亲戚朋友本家的请到的都会来。各种仪式完后就吃晚饭。过后有的回去,有的在这里住一晚,第二天早上七点出殡六点半就放一挂鞭炮或者烟花。别邻居知道了,要来帮忙拿花圈啊,一起送葬。棺材埋好后就回来准备吃早饭。早饭和晚上的酒席是一样的。只是没有烟了,晚上一桌一条玉溪烟自个儿去分。十个人一桌。别的两餐都一样。吃完饭领两个馒头就回家了。亲戚要吃了午饭才走。


任壽兮


我的主业是杀猪卖肉,后来侥幸做出了规模,因职业与饮食有关,就有必要了解各地的饮食习惯;加之做过十余年的地方志,掌握一些研究地方文化的方法。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叙述。

农村办丧事,为何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参与者已不再悲伤?

我的家乡西安市长安区,是十三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域内王侯将相陵寝众多,“少陵塬”及塬上部分村寨的名称,如大兆、中兆、三兆、小兆、大府井、二府井、四府井等的来历,均与王公陵墓有关。封建帝王厚葬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民间,丧葬文化悠久,礼仪繁缛,尤以农村土葬、老丧为甚。时至今日,无论城乡,有人过世,事主都要摆宴,称之为“吃蒸饭”,倘若说某人的蒸饭熟了,就是说某人亡故了,只不过农村更讲究罢了。

在长安农村,家中有人倒头,事主先要摔一口布碗(瓷碗),烧“倒头纸”,大门外挂白纸幡,门楣分男左女右夹几张(奇数)开张之纸钱,举家哀恸,以此告知乡邻家中有丧,乡邻主动帮忙、吊唁、随礼,人数的多寡彰显逝者生前的名望与事主的为作(为人处世);族中长者率挂重孝之长子或长孙,提盒子,持哭丧棒逐一前往舅、姑、姨等主要亲戚家报丧,其他亲友由族人报知,忌捎报。亲友得知丧讯,须即刻动身前去吊孝。

由于事发突然,事主过于悲哀,乱了方寸,由族人、乡邻组成“执事团”,推举执事长,统筹安排搭灵堂、挖墓、请乐人、迎礼、抬埋、招待等事宜。逝者多停柩三日或七日供人祭奠,白事乡邻、生前友好不请自到,就餐人数难以估算,安葬前一日三餐是“过事”,招待删繁就简,早、晚餐一般四个凉菜下酒,主食旗花面(糊度儿面),午餐同样四个凉菜下酒,主食大烩菜、米饭,也称“蒸饭”;逝者入土为安后,事主要设宴答谢乡邻、亲朋及随礼者,无论是“八碗”“十全”“十二件子”,还是“十三花”,烧肉、肘子、葫芦鸡、糖醋鱼等大鱼大肉少不了,事主也须一一敬酒,表达感谢之意、感激之情。

人活七十古来稀,最终终有一死,况人死不能复生,生活还得继续。人一旦上了年纪,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疾病,与其苟延残喘饱受病痛折磨,倒不如赶紧利落一了百了,故老丧无论对逝者本人,还是事主、亲属,在肉体、精神、乃至钱财上是一种解脱,是以有“喜丧”之说,既为“喜丧”,痛快地哭过一场之后,就应节哀顺变,况且逝者入土为安,白事已过,事后的“答谢宴”重在“答谢”,而非告别的“蒸饭”,至亲不必太过悲伤,乡邻、亲友也没必要悲痛。

倘若年轻人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属大伤大悲之事。事主一般低调处理,停尸2~3天,亲朋吊孝,不请乐人,不收随礼,邻里帮忙抬埋,治丧礼仪简略,亦少有答谢宴。


北大屠夫陆步轩


在农村办丧事,送完葬回来的确还是要摆宴吃饭的,这在我们当地叫“谢席”。大家好像很高兴,其实原因在这里:

摆这道宴席有三层意思:

一是第二顿饭。在农村,出殡还是有一定时间的,一般都是要赶在太阳露出“脸”前盖棺填土。不用说乡邻们都会赶五六点钟以前。按当地的风俗必须吃一顿“两米子饭”,即小米熬的汤里下少许面条。也就着手准出殡的各种工作了。待出殡回来,都过去两三个小时了。这时会准备几桌丰盛的酒菜,让大家吃好喝好。也就相当于第二顿饭了。



二是答谢之意。农村人,过白事,不用请,乡邻们会放下手中的活,都赶过来帮忙;过喜事,只要“喘”一声,也就是请了,大家也会不约而同的过来。说是帮忙的,那也不是空手而来。都会带上自家的碗筷、面盆等家私,桌凳、帐篷等用物。摆上这道宴席,既是感谢乡邻停下自己的活帮忙,又是对大家拿来家私、用物等,自己少了租赁费用的歉意。




三是有点分配任务的意思。“送完葬回来”,就意味着这家人的这桩大事尘埃落定了。也难得啊!不过,乡邻们又要回到自己的“岗位”上讨生活了。在这道宴席之上,管事的会安排拆灶台、卸帐篷、还用具等事宜,不用说,自己带来的也顺便带回去。之后,在东家的千恩万谢中,乡邻们又得回到各自的岗位去“讨生活”了。

这道酒席,所有人都得坐着,吃啊,喝啊。让大家聚到了一起,彼此加深了交流和沟通,也是他们之间“乡情”更近了一层,这更是淳朴憨厚的乡村民风的体现。大家觉得这趟忙帮得值,也是为自家有事了,打个基础。想想谁不高兴可不行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