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灭亡时,有些普通民众扮演了幸灾乐祸的旁观者这个角色?

鱼眼里的猫


封建时代,除了一些依托制度的士大夫或者是王公大臣什么的,国家和绝大多数老百姓有啥关系??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倒霉了,老百姓懂不懂国仇家恨先不说了不一定,但至少看着是过瘾的,尤其是到了末期,民不聊生,百姓心有怨气,看着皇室倒霉还颇有种解气的心思,而且,说不定还能再捞一票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不就一堆百姓趁火打劫嘛)。当然啦,也有少数情况例外,比如安史之乱的时候,那是飞来横祸,唐朝还没到乱世,所以嘛,老百姓对皇室还是有些同情的。

别说清朝了,明朝也一样,崇祯怎么说不算坏皇帝吧,而且明朝还是汉人王朝,他自杀后是个什么情况呢?“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看到了吧,大臣还哭哭拜拜的,老百姓:关我鸟事。城头变幻大王旗,咱接着蹲墙根,喝稀饭,晒太阳。

而且更重要的是,满清是异族统治,革命党和一些梁启超之类的学者宣传民族主义多时,而且清政府干的实在是不咋地,大部分人民对这个政权实在是没有任何好感,它倒霉了幸灾乐祸?那不是正常的嘛。不过清朝之后,经历了辛亥革命的中国终于进化到了民族国家,大部分人民有了民族意识,这个时候日本人再打进来,即使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再坑爹,绝大部分人民也不好看着日军蹂躏祖国而幸灾乐祸。


国史拾遗


我花了50元雇了个大爷,他帮我看大门,有狗了撵下。

我花了200元雇了退伍兵,在厂里巡逻,抓小偷,内保。

我花了1000元雇了个保镖,帮我挡刀子。

假如现在你是大清民众,官吏只会对你收税,抢你老婆,你对他们能有什么归属感,这时候来了另一群人,虽然和我们长的不一样,但他们吃肉,我能跟着喝口汤,也不问我要东西,至于国宝,那是爱新觉罗家的东西呀,和我没啥关系啊,现在我把他拿回家就和我有关系了。

在家天下的状态下,当皇家这个家代表的秩序被打倒,大众看不到更远的苦难,更多是想怎么从中得到能拿回家好处,到了苏联解体上层直接都分好了。

无论身处何种境界,我们都是个独立的个体,当前的王侯将相只存在当前的社会体质下,当环境改变,新体制不承认时,他们便被打入凡尘,原来皇帝也会死,王侯将相也要大便,人类的性质决定王侯将相并不比大众高明多少,权威无法传达到下方时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比如明朝,开始就朱元璋和他二十多个儿子,到崇祯时期猪姓子孙几百万,再加上兵,官吏,勋贵,当时的生产力拿什么养这么多猪,这群猪还要吃好的,你想改革,从那一块开始,基本盘都没了,张居正一条鞭法,死后都让挖坟了,法国马克龙现在也只能妥协,都知道做着不动等死,可你要是动了,你自己就要先死。

在无法出现科技大爆发做大蛋糕的时候,很难逃脱这个宿命。


历史微吐槽


看了这么多回答,我总结一下,纵观中华历史,任何一个朝代到后期都是已经烂透了的,明朝如是,宋朝如是,唐朝如是,百姓的赋税压力早就无法承受,战乱,暴动,饿殍遍地,民不聊生,自然少不了趁乱起义,占山为王,军心不稳,临阵倒戈,遇敌便降,苟且偷生者诸多事端,这也是乱世必备的,无一例外!

另外一点就是,百姓民智不开,民风不化,民国时还有百分之八十多的民众,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谈何爱国?说白了,那时候百姓根本不会在意,天下到底姓李,姓王,姓朱,姓爱新觉罗,和他们没半点关系,谁来了定什么样的法律我就遵守什么法律,有一口饭吃就行,不会无缘无故就死掉就行

因此战乱时朝廷所招募兵勇,大多以减轻其家庭赋税(苛政之下,好多人不当兵都吃不上饭的),宣扬敌人多么多么残忍,或者强拉壮丁,威逼利诱加明抢,方能拉起一支队伍,毕竟但份能安逸的生活下去,大多数百姓是根本不愿意上战场的


和古代的百姓谈爱国,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个段子,记者问一个拾荒的老人:“大爷您幸福么?”老人“…………”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朝代,在民智未开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什么爱国,那么对于所谓的朝廷覆灭,百姓当然像打倒地主一样开心啦,帮着外人忙里忙外的也就不稀奇啦,最起码朝廷倒了不用交辣么多粮食啦,新朝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会给优惠政策的!

ps:宋末元庭是个例外,屠戮太多,以至于传言四起,殉国的那几十万百姓,一半是被残军逼的,但大多数都是被元朝的嗜血吓的,百姓被宋军残部裹挟在一起,这叫顽抗到底,必定死路一条,以元朝军队的性子,自杀还能落个痛快


生命的小火车


清朝是一个极具讽刺的朝代,由于清朝是由关外入主中原,且根基浅薄的王朝,因此,清朝也成为了历朝历代愚民策略最严重的朝代。而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成也愚民,败也愚民。

清朝入关,兴大狱,控书文;易衣冠,从胡俗。各地稍有不从,则野蛮的征服屠戮,百姓由此大为顺从。因此,短短几十年,清朝就牢牢地掌控了明朝故土。

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各地烽烟不息,而内部子民大多麻木不仁,根本没有心系天下安危的意识。当时的清朝百姓,对谁主江山沉浮,根本没有一点兴趣。今天太平天国来了,就随太平天国攻打清朝,或者隔岸看热闹。明天清朝打回来了,又随清朝打太平天国,或者拍手称快。如此情形,反反复复,经久不息,这是晚清大地的常态。

因此,等到了清朝灭亡的时候,大多民众的感觉是谈不上好,也谈不上不好,反正就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只要和个人不相关,就万事大吉。

相比较清朝灭亡时民众对清朝的关心态度,民众更关心的是头上的辫子。因为清朝没了,据说辫子就不能留下来了。而如果有一天,清朝打回来了怎么办,没有辫子,会不会被朝廷抓去,会不会影响身家性命,这才是民众普遍在意的。至于清朝怎样了,还在不在,朝廷何去何从,更多的人对此完全没有兴趣。

当民众确定清朝的确已经不存在的时候,当民众头上的辫子的确可以放心的剪掉的时候,普通民众对清朝也就真的没有什么留恋了。当然,这个不叫幸灾乐祸,而是如释重负。


苏绽


实际情况是清朝灭亡的过程中他们幸灾乐祸,而且还伸出了可爱的双手去落井下石。而清朝灭亡时,大部分百姓的表现平淡如水,过着自己普通的一天。



幸灾乐祸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在镇江江面上清军水师和英国海军发生了一次激战,清军可以说是主场作战。彼时岸边聚集了大量普通民众围观,当清军的战船被英军击沉之时,岸上百姓不悲反喜,而且拍手喝彩。当英军登陆之时,普通百姓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而英军也开心的接下了百姓送来的食物和淡水,并且付给了相应的报酬。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轮到了京师的普通百姓表现,这一次京师的普通百姓更加开心。他们看到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后,开心的把他们领到了圆明园,英法联军见到圆明园后,大肆劫掠了一番。等到英法联军出来之后,普通百姓趁机进去捡拾了一番,开心的带着圆明园的砖瓦回家盖新房去了。有的人看到英法联军劫掠的东西太多,正愁怎么搬运的时候,甚至帮助他们搬运物品。



八国联军侵华时,这一次普通百姓不再满足给联军带路送物资,他们决定加入联军,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华勇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奋勇争先。当八国联军遇到高墙之时,普通民众立刻搬来了梯子供八国联军攀爬,他们还小心翼翼的扶好,以防联军从梯子上摔下来。



从以上表现来看,他们不仅幸灾乐祸,而且还伸出了援手,对大清朝落井下石。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虽然侵略军是彻头彻尾的流氓,但大清朝政府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流氓。新来的流氓抢劫了长期压迫自己的流氓,自己还能和新来的流氓共同分割一下旧流氓的财产,何乐而不为?



清朝灭亡时,百姓清淡如水,甚至还想睡个觉

溥仪退位时,普通百姓一般没有任何反应,老舍先生《茶馆》中描述,百姓如往常一样喝茶听曲,闲谈中交流着皇宫中的信息,宫里有熟人的说着自己早就知道了溥仪要退位的消息。聊到民国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不懂,所以就又继续喝茶听曲了。



当民国建立之后,下达了剪辫子的命令,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不愿意去剪,大部分都表现出了无所谓的态度。占据当时中国九成半的农民剪掉辫子后,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民国的皇帝是谁,以后向谁缴皇粮。




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无论哪个朝代封建帝王,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把普通百姓视为豢养的牛羊,当做交税的机器。而百姓他们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也只有默默承受。所以在他们眼里,改朝换代只是换了一个人来压迫。


我是越关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正所谓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还是百姓受苦。说实话,王朝的兴盛跟底层的百姓没什么啥关系,高高在上的还是那些贵族和官宦,富的还是那群为富不仁的商人,试问底层的百姓得到了什么?人人都说宋朝是中国最富的朝代,但是宋的富只是赵家和那些达官贵人,百姓还依然很穷,各地农民起义依然还是不断,为什么?无他,百姓活不下无。想想看连最富的宋朝,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你就更别说其他的朝代了。再说强汉,的确汉朝的武力的确很强大,但是为什么不看看这是用什么代价换来的?是那些士兵的命换来的,汉武帝末期民间十室九空的局面难道就没人在意吗?请问强汉的百姓得到了什么?是妻离子散。



看看连王朝的兴盛百姓都过得如此,你就更别说战乱时期,三国混战时期人口从5000千多万锐减了只剩下百万人口,而死的最多的就是普通百姓,他们就为了这些统治者的私欲就被迫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他们没有什么统一天下那么宏伟的愿望,他们只是想活着,可是无辜的他们却为了那些最顶层的几个人的私欲失去了自己的性命,这是为什么?五胡乱华时期,中原的百姓们死伤殆尽,而那些曾经统治他们的西晋皇族和大臣们却独自逃到了南方继续做他们的贵族,试问他们在意过百姓们的死活吗?没人在意,他们在意的只是自己的权利和富贵



说了这么多,再回过头来回答题主所提出的疑问“为什么清朝灭亡时候,普通民众会幸灾乐祸的当一个旁观者”,首先纠正题主的一个错误,普通民众不会幸灾乐祸的,他们早已经被这乱世弄的麻木不仁了,幸灾乐祸的是那些想要替代清朝继续统治着这片土地和这群百姓的投机分子。试问一个让百姓活的“猪狗不如”的晚清,一个让百姓承担着数十亿之多的列强赔偿款的晚清,一个愿意用数百万两白银办寿宴,却不愿意花数十万两买保家卫国的枪炮的慈禧太后。百姓们不旁观还干嘛?难道去拯救它,让它继续祸害自己?想多了,那个时候的百姓稍微有点血性的,恨不得食满清的肉饮满清的血,说的通俗点普通百姓没有和那些造反者一起上去干满清就算不错,你还奢望百姓去保护满清吗?



再者试问哪个王朝的灭亡,最开始起义的不是那些实在活不下去的底层百姓呢?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东汉的黄巾军起义,唐朝的黄巢起义,元朝的红巾军起义及明朝的李自成起义等等,这些起义不都是底层百姓向当政者发出的最后的怒吼吗?所以不要奢望一个朝代快灭亡的时候,底层百姓会拿起自己的武器去保护这个王朝,因为之所以这个朝代会亡,很多时候都是底层百姓点燃其第一把火的。一个人既然不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王朝,要它又有何用?既然如此,那就索性灭了它。


澳古说历史


不仅仅是清朝,每个朝代每个政权到最后都是一样,老百姓对政府灭亡的麻木。清代以前,权利阶层采取的是愚民政策,绝大多数老百姓接触不到文化,老百姓就是为一口饭活着,少有通过努力而飞黄腾达的,所以老百姓固有的认知就是权利和自己无关,谁当朝也和自己无关,都要纳粮缴税。换个政府说不定还能好一些,这种投机的想法也是无奈的服从。到现在为止,所有的政府都认为政府或者皇帝比老百姓聪明,很多政策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脱钩,越是和平时期老百姓的赋税就越重,到了战乱时刻又号召老百姓热爱祖国,当然古代讲的是忠君报国,所以时代的好坏老百姓都无感,反而在无政府时期又有些脱离压榨的机会,虽然很短暂,但是又是实实在在的。


AMERISOM美肃


三元里人民“抗英”前,本来是上演的“犒英”戏码,琦善、奕山曾向道光哭诉,仅三元里一带的民众,就有不下1200人给英军运送给养、刺探军情、当带路党。后来为什么由“犒”改“抗”,完全是因为英军中的阿三兵调戏当地妇女,引来众怒。

三元里抗英这么大的声势,最后英军连阿三也没死几个人,但这不妨碍该事件成为清朝中晚期最拿得出手的爱国运动。

真实的情况很拿不出手,但那才是真实。

英军进入珠江口时,大队渔船包抄了上去,英军做好的是战斗准备,结果人家是来卖肉蛋禽菜,来解决英军给养问题的。英军舰队在珠江一带与广东水师交战,广州老百姓几万人在江边围观,只要有清军舰船中弹,群众一片鼓掌欢呼。在沿海其他防御阵地上,有小部分清军殊死抵抗,很多百姓却在跟敌人指明前往炮台的小路。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人刚在圆明园点着火,群众一拥而上,一抢而空,砖石木材一概不嫌弃,全部搬家里给儿子盖房娶媳妇。庚子国难那年,威海大汉组成的华勇营深得英军新任,而京师百姓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帮忙搬梯子。

甲午战争中,日军进入九连城,百姓更是箪食壶浆,倒屣相迎,日本兵以为来到了主场。

这哪里是幸灾乐祸,这明明是奋勇争先好不好?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英人是夷,清朝统治者仍然是夷,管你远夷近夷旧夷新夷大夷小夷,干我们何事?

尤其是这帮远来新夷在心平气和的时候,他们不烧杀掳掠,反而买你东西时童叟无欺,吃相比老旧的那个夷好看上很多,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去上前表达审慎的欢迎之情?


历来现实


清朝灭亡时,普通民众扮演了幸灾乐祸的旁观者这个角色,主要是和清朝政府不仅腐败无能还疯狂压榨普通民众。

清朝政府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失利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始,就被迫不断的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支付给列强大量赔款。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每况愈下,生不如死。但是,令人非常意外的是,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运往台湾的黄金(这里面有很多就是从清政府时代继承过来的)的量竟然在世界上可以排前几位。由此说明,巨额的赔款都是不断压榨老百姓而支付的。

更不用说,清政府在各项战事中几乎都有临阵脱逃的高官甚至是主帅,如叶志超等。而清政府统治者上至慈禧下至普通小吏不仅决策和作战能力很弱,甚至在形势判断方面也一塌糊涂。比如,慈禧为了让义和团和列强火并,因此支持枉顾列强的实力和形势,最终导致八国联军对北京的洗劫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苦难。

这样的腐败无能、坏到骨子里的政府,民众不幸灾乐祸,还能干什么呢?


地震博士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

首先,满清乃是外来入侵物种,依靠武力夺取汉家江山,依靠血腥的镇压,如扬卅,南昌,襄阳,都遭满清大规模屠杀,虽过数百年,口口相传的不堪过去,清倒了,能不高兴。

其次,反清复明的说法一直在民间流传,许多民间教会,帮派,只要打出复明旗号,无不从者甚众,说明反清复明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基础,清倒了,能不高兴。

清朝后期的腐败与无能,外不能抵御强敌,致使各种不平等条约签订,丧权辱国,成为各列强的刀殂鱼肉,广大民众民不聊生,清朝垮台,能不高兴。

总之,清的覆亡,是历史之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