鍊鋼也能“私人定製”!“去產能”之下日鋼這樣“轉型升級”

“奮力‘走在前列’”系列報道①

鍊鋼也能“私人定製”!“去產能”之下日鋼這樣“轉型升級”

大眾網記者 樊思思

作為生產力和服務能力的直接體現,企業競爭力一直是反映企業綜合實力的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根據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17年中國鋼鐵企業綜合競爭力評級結果,日照鋼鐵集團、中國寶鋼集團等8家企業被並列評為A+(競爭力極強)等級,位居全國鋼鐵企業競爭力第一梯隊。2017年,日鋼集團實現銷售收入680億元,實現淨利潤74億元,相比去年均實現大幅增長;出口方面,全年出口鋼材426.7萬噸,出口額22.8億美元,在全國鋼鐵行業中位列前兩名。在鋼鐵行業下行壓力日益增大的大環境下,日鋼集團的成功經驗,是山東推進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也給整個行業吃了一顆“定心丸”。近日,大眾網記者走進日鋼集團,一窺這家民營鋼鐵巨頭成功轉型升級、開闢發展新路徑的奧秘。

傳統工藝升級添“牛氣”:

從生產“大路貨”轉為超薄鋼品種鋼,別人幹不了的我們都行

走進日照鋼鐵集團廠區,就像走進了一個微型的小社會,生產區、辦公區、生活區等等一應俱全,上萬名日鋼工人在這裡揮灑汗水,連空氣裡都充滿著昂揚向上的氣息。要說最能體現鋼廠特色的地方,熱軋鋼車間肯定算一個。跟著廠區內運輸鍊鋼原料的小火車,大眾網記者一行直奔2150帶鋼工場。

2150熱軋帶鋼生產線上生產的鋼卷,是鋼廠最主要的產品之一。所謂鋼卷,就是將軋好的長長的帶狀鋼板捲起來,每個鋼卷有二三十噸重,鋼板厚度則在1.5毫米至25毫米不等。“我們的2150生產線早就告別1.5時代,已經能生產出厚度為1.2毫米的鋼板了。”2150帶鋼工場副主任白少金自豪地介紹。為了應對鋼材市場的競爭,日鋼集團對這條生產線進行了改造升級,2016年開始,1.2毫米厚度的鋼板在2150生產線上誕生,當時,這在全國同類鋼鐵企業中也是不多見的。

日鋼集團2150帶鋼工場的熱軋帶鋼生產線。

日鋼集團熱軋帶鋼生產線上生產的鋼卷,厚度可低至1.2毫米,在國內同類企業中達到領先水平。

除了鋼板厚度成功“減肥”,2150生產線的另一大變化是生產的品種鋼比例大幅提升,以前佔比在25%左右,到了2016年,這一數字已經提高到55%左右。在鋼鐵行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局面下,這一變化無疑是提高競爭力的一劑良方。板材製造部副部長宋磊是2004年進廠的老員工,他告訴大眾網記者,2008年前後算得上是鋼鐵行業的輝煌時期,鋼廠生產出成千上萬噸的鋼材,只要符合國標、企標,根本不愁賣。到了2011年,市場形勢明顯發生變化,批量生產的“大路貨”只能走低端市場,市場飽和,產能過剩,鋼材質量再好也沒有足夠的競爭力,“繼續生產‘大路貨’只能等死,必須生產高附加值的品種鋼,才能打出一片新天地。”鋼廠轉型升級以後,大夥兒都開始琢磨怎麼生產出更新、更好的產品,怎麼才能更有競爭力,拋開了曾經那種“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態,工作起來更有激情、更有創造力了。

“別的鋼廠幹不了的活,我們能幹,其他生產線上造不出來的鋼材,我們能造出來。說句心裡話,咱憑的是技術過硬的真本事,尤其是其他鋼廠的同行來我們廠學習、對標的時候,大夥兒打心眼裡覺得‘牛氣’,自豪!”宋磊笑著說。

ESP技術會“變魔法”:

7分鐘內鋼水變鋼卷,0.8毫米超薄身材進軍高端市場

從2150帶鋼工場出來,大眾網記者直奔傳說中的ESP生產車間。與剛才看過的2150帶鋼工場相比,ESP車間要乾淨、安靜得多,機器、地面上幾乎看不到粉塵,噪音也大大降低。“工作環境更好了,佔用的土地、能源、勞動力都大大減少了,生產效率反而提高了不少呢。”冷板製造部ESP軋鋼工場主任陳金偉由衷地感嘆。

大眾網記者注意到,與傳統熱軋鋼生產線相比,眼前的ESP生產線大幅“瘦身”,總長度不足兩百米,比2150軋鋼生產線短了一半還不止。個頭雖小,其軋鋼速度卻快得驚人,將熱氣逼人的鋼水從這一頭倒進去,只需7分鐘,生產線另一頭就能“吐”出超薄鋼卷,簡直比變魔術還要神奇。陳金偉告訴記者,傳統熱軋鋼的軋製過程可能需要幾個小時,而且必須先在別的車間將鋼水鑄成鋼坯,“吃”進去鋼坯,才能“吐”出來鋼卷,如果想獲得1.5毫米以下的超薄鋼卷,通常還需要送到冷軋車間進行冷軋。“你算算,這前前後後加起來,得增加多少時間、能源成本啊。”陳金偉說。

日鋼集團引進的ESP生產線在全球屬於領先水平,具有佔地少、節能、批量生產超薄鋼板等優勢,整條生產線全長僅193米,佔地面積不到傳統熱軋生產線的一半。

在ESP生產車間,一名工人正在全神貫注地操作機器,與傳統熱軋鋼技術相比,ESP技術大大節省了勞動力,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鋼鐵行業正在經歷低端產能過剩帶來的大面積虧損,而另一方面,市場上又存在著對高端鋼材產品的龐大需求。”日鋼集團副總經理於長江說,為了打破企業受制於過剩產能的困境,2013年,日鋼集團投資300億元引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ESP無頭軋製技術,該技術具有節能、綠色、環保的特點,能夠批量軋製0.8毫米超薄熱軋鋼卷,填補了國內鋼鐵行業的空白。與傳統工藝相比,ESP無頭軋製技術節能50%—70%,節水70%—80%,省地三分之二,生產效率提高50%,從鋼水到熱軋卷的成材率高達97%—98%,噸鋼生產成本降低約400元。

近幾年,依託先進的ESP生產線,日鋼集團開始重點生產0.8—1.5毫米的熱軋酸洗及鍍鋅薄板。實現全球首發LA級(低合金)1.0毫米ESP薄板,成為商用車輕量化降本關鍵性材料。同時,集團也被工信部列入2017年度工業強基工程輕量化精密成形件“一條龍”應用計劃超高強鋼精密成形件產業鏈示範企業,其產品結構正在從普通碳素結構鋼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轉變。

鍊鋼也能“私人定製”:

從300多家貿易商到9000多家終端客戶,客戶要求就是最終標準

有了質量過硬、高附加值的產品,日鋼集團開始在中高端市場站穩腳跟,面對的客戶群體也在悄悄發生變化。最明顯的一點是,客戶數量打著滾兒增長,但每張訂單的訂購量卻少了很多,客戶對鋼材產品的要求也是五花八門,要是沒有點真本事,還真不敢接這樣的訂單。

“訂購40噸鋼板,厚度0.8毫米,寬度1250毫米,鋼卷內徑760毫米……”在日鋼集團生產調度控制中心,集團信息系統處組長雷聲霄拉開今年1月初的一張客戶訂單,向大眾網記者詳細介紹著客戶的要求。而就在幾年前,日鋼還在走跟鋼鐵貿易商打交道的路子,一股腦兒生產成百上千噸同樣型號的鋼產品,堆進倉庫等著貿易商拉走就行,根本不用操心終端客戶有什麼需求。

在另一張來自唐山某公司的I22a型鋼訂單上,記者看到其訂購量僅為9.5噸,“還不夠煉一爐的呢,這要放在以前我們肯定沒法接單。”雷聲霄笑著說,現在可不一樣了,日鋼集團配套建設了先進的全流程自動化管控系統,系統自動對訂單進行分類、識別、再分配,對海量的小額訂單採取“排列組合”後進行生產,再分門別類地打包、入庫、運輸。“光符合國標、企標還不夠,客戶的要求才是最終標準,有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自動管控系統,再‘刁鑽’的訂單也不怕啦。”雷聲霄說。

大眾網記者瞭解到,傳統的鋼鐵流通模式中,鋼廠一般是向貿易商大批量供貨,如日鋼集團以前就是跟300多家貿易商打交道,圖個省心省力。然而隨著市場的變化,許多終端客戶對鋼材產品提出了不同需求,僅靠貿易商很難準確向鋼廠傳遞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如今,隨著產品結構轉型升級,日鋼開始在中高端市場直接與終端客戶接觸,客戶數量迅速增至9000多家,生產訂單也由大批量、少批次向小批量、多批次轉變。“悶頭生產同質化產品的時代過去了,只有生產個性化產品才能滿足客戶。”日鋼集團信息系統處處長姬生峰告訴大眾網記者,日鋼集團建設的全流程自動化管控系統,將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直接下發到生產線上的自動化控制系統,通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管理水平,產品無主庫存從過去的5萬噸降到2.8萬噸左右。完備的信息系統可以詳細記錄每一筆客戶訂單的需求數據,對客戶滿意度高的訂單數據進行詳細分析,並運用到該客戶其他訂單的生產中,真正實現了鋼鐵產品的“私人訂製”。

造得好還得賣得好:

山東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要拼裝備更要拼管理

日鋼集團的成功轉型並非一日之功。日鋼集團助理副總裁陳貴江說,低端產能過剩帶來的大面積虧損是當前整個鋼鐵行業的困境,日鋼集團是從鋼鐵行業的鼎盛時期走過來的,對這一點的體會同樣深刻。正因為經歷過嚴峻的考驗,日鋼集團才痛下決心,通過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提早佈局和調整產品結構,探索轉型升級新路徑。

在日鋼集團的生產調度中心,十幾塊大屏幕上實時顯示客戶訂單分配、生產線運行、物流跟蹤、廢水廢氣排放等最新情況,這裡就像整個鋼廠的“大腦”,能夠對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管控調度。

陳貴江告訴記者,作為民營企業,日鋼集團或許沒有能力大規模投產高端鋼材產品,相比之下,通過調整產品結構走差異化競爭路線,從低端市場逐步向中高端市場進軍,則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近年來,日鋼集團大膽改革生產工藝,主動壓減了400多萬噸螺紋鋼產能,積極探索研發生產汽車用鋼、高技術船舶用鋼、海洋工程用鋼、先進製造基礎零部件用鋼等高端鋼鐵品種。同時,集團堅持以信息化為手段,建設了一整套高效現代化的信息系統,從客戶訂單、生產過程、生產成本、環境保護、物流跟蹤和質量追溯等方面,均可實現全程管控,推動公司經營管理和生產作業不斷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日照鋼鐵集團去產能、求轉型的成功經驗,是山東省鋼鐵行業探索轉型之路的一個縮影。大眾網記者從山東省經信委瞭解到,根據山東省《關於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2016年至2020年,山東計劃總體壓減產能生鐵970萬噸、粗鋼1500萬噸。根據省經信委消息,截至2016年11月,已提前完成當年壓減產能生鐵270萬噸、粗鋼270萬噸的2016年度任務;截至2017年9月,更是超前3個月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化解過剩產能生鐵175萬噸、粗鋼527萬噸的2017年度任務。在鋼鐵行業去產能方面,“十三五”期間,山東將建好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和青鋼新廠區等企業,使產業佈局和結構得到優化,沿海鋼鐵產能達到40%左右。

另一方面,以客戶“私人訂製”為代表,日鋼集團探索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嘗試,對山東省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是一個重要啟示。對於轉型中的鋼鐵廠來說,提升產品的豐富性和科技含量固然重要,但隨著越來越多的鋼鐵企業進軍精品鋼市場,僅靠“拼質量”難以搶佔市場。業內人士認為,真正能讓一個鋼廠贏得競爭優勢、獲得利潤的關鍵還是在於對企業的管理、對人的管理。日鋼集團一方面投資升級技術和裝備,一方面緊緊圍繞技術升級對企業管理帶來的挑戰,用科學有效的管理保障技術裝備效應最大化,真正實現裝備與管理的“雙輪驅動”。在鋼鐵行業競爭激烈的今天,這一競爭力越來越成為其激流勇進的“獨門秘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