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大寒不寒,人馬不安。是啥寓意?有道理嗎?

老李反傳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這句農村俗語,放在過去的農村社會,放在北方農村,是有道理的,而放於當今,卻又不太恰當了,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與古今的農業科技及生產條件的不同有著根本的聯繫。

過去的農村生產條件差,人們過的是靠天吃飯的日子,如果年景不能風調雨順,那麼就難以獲得好的收成。需要強調說的是,這“風調雨順”的含義,並不單單指風和雨,更指一年四季,該冷則冷,該熱則熱,特別是四季分明的北方,天氣該熱了卻不熱,那麼會影響禾物豐收的。同理,冬天該冷了,卻不冷,也會影響來年豐收的。

我的家鄉在北方,從小在農村長大,我們那裡傳統上就種植小麥,由於過去水利條件差,一冬天不下雪,是不利於小麥生長和來年的豐收的。如果一冬天該冷不冷,照樣會影響來年收成。那麼,為何過去的北方,冬天該冷時不冷,會影響來年禾物生長呢,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冬天不冷,是難以凍死藏於土壤深處的蟲卵的,如果蟲卵不能按比例被大面積凍死,等春暖花開後,萬物復甦,蟲子大面積形成,造成蟲害,就不會有好的收成。鬧了蟲害,過去的農村,是沒有現在的農藥可用的,控制不住蟲害,打不下糧食,過去的農村又靠的是田裡打下的那點糧食生活,沒了飯吃,人怎能安呢,沒有糧食,家養的用於生產用的牛、馬、驢等,無糧食可喂,那能不瘦或死亡呢。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說得就是上面而言說的理。大寒是二十四節之一,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如果大寒不冷,這意味著整個冬天也不冷。根據上面所論,可見這句俗語,放於過去,是很有道理的。那麼這句放於當今還有道理嗎,可以說就不太準確了,現今的農業生產技術不斷創新,糧食品種不斷更新,再加上水利條件不斷改善,又搞了設施農業,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得到加強,因而,過去總結的許多諺語或俗語,再用於當今就不恰當了。比如說,現在農藥普通推廣,有了蟲害,用的大都是農藥控制,對於糧食獲得豐收是有保障的。

但世間之事,有一利就必有一害。農藥的使用,控制住了蟲害,但也破壞了生態平衡,也造成了藥物殘留,這些不利因素,隨著科技的進步,終將會得到改進,純綠色食品終將還會回來的。


春日之虎


今年冬天,不管什麼冬至還是大寒小寒,還是三九四九,統統都不好使了,整個冬天一直是暖洋洋的。三九四九本該是滴水成冰,房簷下可以見到晶瑩剔透的冰瘤子,村外的小河水應該結著厚厚的冰,人站在上面可以行走。出門在外應該凍的拿不出手,不戴帽子會感覺凍得耳朵疼。

所有這些現象,今年冬天似乎都不存在。即使現在是最冷的四九,中午的時候,依舊有暖暖的陽光照射,即使晚上也沒有往年那麼凍的讓人受不了。昨天晚上出去吃飯沒有穿羽絨服,回來的時候走在路上,手裡還提著東西,我以為會凍得手疼。剛出酒店門的時候是有一點點的冷,走了沒多一會兒立馬就適應了。一起走的幾個朋友問,今天是四九嗎?怎麼四九的晚上一點兒感覺不到冷?


今天是大寒,大寒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的到來,預示著一年的結束。只是本該天寒地凍的大寒,冬日的陽光卻如此的明媚,如此的溫暖。站在窗玻璃前,讓人絲毫感覺不到大寒的寒冷,反而會誤以為是沐浴在春光裡。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情景,今年是很難再現了。

有的農村老人說大寒不寒,人馬不安。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俗語說,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意思就是說冬至以後,北方就進入了漫天飛雪的季節。到了小寒和大寒的時節,更應該是兩天一場小雪,三天一場大雪,所謂的大雪封門,就是指小寒大寒期間。在這最寒冷的季節,只有下了大雪,才能預示著來年的豐收。而如果小寒大寒不下雪的話,那麼明年夏天的小暑大暑,就會嚴重的乾旱,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天氣大旱,不光莊稼收成不好,其他的綠色植物,也會因為乾旱導致寸草不長。人和動物就都沒有飯吃,當然是人馬不安。


小寒大寒寒的透,來年春天天暖和。大寒小寒正好趕在三九四九,按照季節,大寒小寒凍成一團,才是正常現象,也只有這樣,來年春天才會正常的春暖花開。反之大寒不寒,就暗示著明年春天有倒春寒。倒春寒對於農作物,尤其是果樹,傷害很大。正趕上所有的果樹百花齊放的時候。天氣忽然來一場倒春寒,果農的心就會比倒春寒還寒冷。


靈子


就因為今天大寒節氣不寒,於是扯出來大寒不寒,人馬不安這句俗語,有沒有道理呢?我個人看法是有道理,畢竟村裡年紀大些的老人現在就很不安了。


我們村年紀最大的朱奶奶今年一百零三歲了,她老人家對節氣比一般農民都要關心,更加在意,村裡農民想知道什麼節氣俗語問朱奶奶就中,論各種農村俗語,朱奶奶比度娘知道的要多多了,而且知根知底。

今天大寒節氣,是本年度最後一個節氣,朱奶奶說不夠圓滿,因為這個冬天沒有一個節氣能夠應了好景,特別最後的大寒節氣,如果大雪漫天飛舞來年的莊稼還可能有戲,如今看來就今天這樣的零上溫度,潑皮點的男孩子穿一件衛衣就敢上街的溫度,缺了大寒節氣本該有的寒冷,朱奶奶說大寒不寒,註定要人馬不安了。

大寒在往年裡是冰凍三尺的節氣,河面結厚實的冰,土壤凍到一刨一個點,那真是寒風凜冽,刺骨的冷,於是空氣中的病菌被凍死,就連樹皮上依附的害蟲也會被凍死,寒冷是北方人生存中不可缺少的溫度了。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這句俗語的意思表達的相當明白,大寒節氣像今天這樣一點不冷的天氣,人和馬都不會安心,也就是說有所擔心,有驚恐有不安。

大寒節氣不寒冷,朱奶奶說來年很有可能會出現倒春寒,到時候小麥,果樹,以及人畜都會被突然而來的寒冷給迫害,作物會被凍死,人畜會被反常天氣導致生病,人馬不安,不安於農作物損害,糧食不長缺少吃的,不安於反常溫度讓人畜無抵抗力而生病導致健康出現問題。

比如小麥,暖冬讓小麥在溫度適宜的情況下提前進入了生長分櫱狀態,而春天的倒春寒勢如猛虎,會把傻傻生長的小麥凍到枯死,我們農民都知道,小麥分櫱前凍就凍點,它們休眠期有禦寒能力,但分櫱後的小麥苗已經返青,根本受不了寒冷的凍害,因此面臨的就是死掉,所以莊稼就這樣被倒春寒給嚯嚯了。

最後把朱奶奶的一句勸告告訴大家,來年春天千萬別早早收起棉衣,出行時多穿點預防倒春寒,不知道什麼時候寒冷會突然襲擊,我們一定提前預防,免得身體受不了而影響健康。


看農村說農事


俗語話:大寒不寒,人馬不安。是啥寓意?有道理嗎?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的。今天是大寒節氣,今天是1月20號,但是今天我們當地是大太陽天氣,今天根本感覺不到寒冷,在太陽的照射下還有絲暖意。可以說,今天雖然是大寒節氣,但是根本體會不到天氣寒冷,沒有感覺到“水澤腹堅”。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字面意思是說:大寒節氣這天,天氣溫暖,不寒冷,那麼人和馬都不安穩或者說不平安。這句話這是我們從表面意思理解的。但是俗語一般是比較含蓄的,要表達的信息我們還要放入到現實中去。這句話主要說的是,大寒節氣不寒,是說明的暖冬,這個暖冬帶來的一些倒春寒天氣的。

我們知道“大寒不寒”說明的就是暖冬,暖冬的出現,對於農作物來說,年前是旺盛生長,農作物提前進入蹲苗分櫱狀態,這如果是在年後絕對是好事,如果出現在倒春寒之前的話,對於春天的寒冷極端天氣是一種凍害。我們知道“麥無二次生”,說的是小麥被凍害枯死之後,就不會再有第二次繁殖生長了,也就是說的減產了。這點農民是最清楚的。

而“人馬不安”這個“安”字表達的是“平安、健康”的意思。說的是如果是暖冬天氣,大地無凍,土壤中的各類病毒細菌會非常活躍,到了立春之後,這些病菌病毒會爆發性的繁殖,這樣自然環境中帶病菌病毒的因子容易侵蝕人和牲畜馬、牛、羊、豬這類的健康。這也是為什麼暖冬之後,每年的春季流行性感冒會是一個高發期,而且小孩和老人是易感人群,更要注意保暖。

俗話說“春捂秋凍”,我們在春天來臨之後,不要一下子把衣服都脫掉,要捂捂,防止感冒。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請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今天是24節氣中的大寒,但是我們這邊並不是很冷,陽光明媚,中午還有很多人坐在門口曬太陽。這樣的天氣不由得讓人想起一句老俗話“大寒不寒,人馬不安”。聽了這句話,一些人肯定忍不住要問,大寒節氣不寒冷,為什麼會人馬不安呢?下面來解釋一下。



其實這句老俗話是古代勞動人民總結的關於氣候與農業生產關係的諺語。大寒不寒,大寒節氣天氣溫暖,這裡指的是暖冬;人馬不安,人心惶惶!那麼為什麼過去農民遇到暖冬會有這種心態呢?

因為在過去,生產力相對低下,勞動人民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飯。尤其是在北方,在冬季老百姓更喜歡下大雪,一方面瑞雪兆豐年,下雪可以給土壤保墒;另一方面,冬季下雪氣溫低,低溫能夠殺死土壤中的病菌、害蟲,從而使來年作物生長少病少蟲,有利於豐產增收。



而如果大寒不冷,那麼可能代表著暖冬。暖冬對農作物的生長也有影響。一方面土壤中的病原菌可以繼續繁殖,害蟲成功越冬,春季病蟲害發生頻繁;另一方面,暖冬帶來的影響可能會在春季發生倒春寒,因為冬季溫暖,作物返青快,長勢偏旺,遇到倒春寒,一些敏感部位會直接凍死,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這兩方面都會使得作物的收成沒有保障,會出現餓肚子的情況,所以“人馬不安”,人心惶惶!


從農業生產角度來看,這句老俗話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現代社會,生產力已經很發達了,病蟲害之類是可以人力戰勝的,不過像倒春寒、旱澇等自然災害就需要提前做好準備了。


植保小貼士


今年的冬季不知道大家感覺到沒有,往年的冬季都是戴著帽子,身穿幾件保暖衣,手套圍巾必須戴上,但是今年的冬季讓很多人都感覺不到冬季的存在,可以說今年的冬季屬於暖冬,雖偶有寒意,但不是特別明顯,而且今年的朋友圈也沒有看到雪花了,只能看到大太陽的情況。


至於為什麼今年冬季會不寒冷呢?主要是由二十四節氣決定的,二十四節氣最後的一個節氣就是大寒,而大寒的到來則預示著今年即將結束,新的一年就要到來,今年由於受到暖冬的影響,大寒這天也出現了太陽,大寒不寒冷,這就衍生出了一句俗語“大寒不寒,人馬不安”,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這句話主要說的是大寒這天如果沒有出現寒冷的局面,那麼來年天氣就會出現異常,不管是人和馬都會感到不安,以前的農民遵循著最原始的耕種模式,可以說是靠天吃飯,天氣狀況則決定了農民的收成和收入,農民的收成和收入則決定了家畜的命運。



大寒不寒的直接影響就是農作物,會間接的導致天氣回溫快,不管是對於農作物的生長還是收成,都是一個不好的消息,暖冬對於我們平常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但是對於農民來說,卻是一個難題,一個天大的難題。
我國的的二十四節氣決定的不僅僅是天氣,同時也決定了農民的收成,可以看出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是多麼的重要。


達人陳可可


今天是農曆2019年臘月26也是二十四節氣最後的一個節氣——大寒的節氣,今天天氣總體的溫度非常的暖和,可以說是一個暖冬的現象。二十四節氣的制定對於我國的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至少讓農民知道了到了什麼節氣就應該幹什麼農活就應該種什麼東西,就應該收穫什麼。當然,大寒節氣該冷不冷的時候,來年年景就不是太好。主要是對於農作物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為粵東的農作物基本上有冬眠的狀態,如果說越冬的農作物不經過冬眠狀態,會使得一些越冬的農作物在高溫條件下出現了旺長的跡象,一旦遇到倒春寒等自然災害現象會使得農作物大量減產。



農村俗語對於大寒天氣有好多的說法,主要是說了大寒天氣該冷的時候必須冷,如果說出現了暖冬的現象,這會對來年的農業生產或者是養殖行業有極大的影響。比如題主所說的農村俗語:“大寒不寒,人馬不安。”這就表明了大寒的節氣如果說不寒冷的話,人和馬的生存狀況就會不安寧,也就是說會因為缺少吃的東西而造成了生存狀況的危險性的增加。

大寒到來新的一年也就到來了,但是大韓是在三九或者四九的嚴寒天氣裡面,可以說是非常寒冷的時候,應該是天寒地凍,大地飄雪。俗話說:大寒雪滿天,來年豐收年。下雪的天氣就預示著天氣非常的寒冷,因為雪花是低於零下的,特別東北地區今年雪花下的非常的多,沒有出現去年的幹冬的現象,對於明年來說春季不會出現乾旱。農村俗話“大寒無風自然寒。”這也說明了大寒天氣是非常寒冷的天氣,如果說出現了暖冬,的確是一個不好的現象。



大寒不寒,來年到春寒。這句農村俗語已經流行了多少年也是被時間所驗證的,其實倒春寒的現象每年都發生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以及倒春寒的嚴重程度程度問題。記得2018年春季出現了嚴重的倒春寒的現象,持續時間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那年的水果蔬菜在秋季或者是春節期間一直延續到2019年上半年,價格都是非常的昂貴,好多的水果蔬菜爆出了天價的水平。這也就印證了“大寒不寒,人馬不安”的說法。

今年大寒小寒都是非常暖和的,當然這只是針對黃淮以及江淮以及南方地區,對於我國對北部的地區還是比較寒冷的。而且明年又是鼠年,又是閏農曆4月,也就使得春天相對比較長一些,這也就會發生倒春寒的概率非常的大。而且在農曆4月份是農作物種植以及果樹等植物發芽開花的季節,倒春寒如果持續非常的長,對於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發芽開花受粉都是有極大的傷害性。



總之,對於“大寒不寒,人馬不安”這句農村俗語主要是表現了暖冬的現象,會使得來年出現嚴重的倒春寒,造成了農作物的減產,也包括蔬菜水果受到極大的影響,當然對於人和馬或者說人和其他的動物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畢竟糧食減產,而且草木也受生長受到影響。但是現在我國是一個非常繁榮穩定的大國,而且近兩年糧食的產量逐年的增產增收,使得市場上的糧食水果等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相對比較充足,所以一年出現大寒不寒也不會影響人馬的不安定的狀況。


三農一姐


農村俗語說:大寒不寒,人馬不安,是啥寓意?有道理嗎?過去我國古代,北方地區始終受到外敵的侵略和騷擾,經常需要派大軍去清剿除暴安良,收復失地,保疆固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旦談到治理邊疆,就要準備大批量的糧食和草料,才能滿足大軍遠征的需要。一旦農業年成,糧食和草料欠收,大軍遠征困難。在古代,農業與朝庭治理邊疆有密切關係,農業生產的好壞,決定保家衛國的能力。~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究竟是什麼意思嗎?原來是說:每年大寒節氣,是寒冷的時候,若是不寒冷,意味著來年必定要發生倒春寒。春天發生倒春寒的時候,農業上最大的損失是小麥的凍害。一旦發生嚴重的凍害,小麥被突然襲擊的倒春寒,將會凍死凍傷小麥,嚴重的將會造成顆粒無收,糧食和草料將會欠收。一旦農業上出了問題,組織大批量的糧草支援邊疆作戰是很因難的,保家衛國的兵馬在邊疆失去補給,非常吃緊,影響北方的安定。~


農村俗語說“大寒不寒”,也就是指冬季是暖冬。因此大寒期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一旦大寒還不寒冷,說明來年春天必然會發生倒春寒。翌年上春倒春寒,農業生產上最大的危害是小麥。春季是小麥生長髮育的中後期,是小麥返青拔節抽穗揚花灌漿期,最怕突如其來倒春寒的寒冷。一旦小麥發生倒春寒,輕者部分小麥受到冷凍傷害,影響產量,嚴重的造成顆粒無收。另外,冬天不寒冷,就凍不死害蟲和病菌。一旦到翌年春天,春暖花開的時候,氣溫回升,將會爆發病蟲害,必然危害小麥,影響產量。~



總之,大寒時候,是一年之內最寒冷的時期,必須要寒冷,避免翌年春天出現倒春寒,才能對保障小麥返青後,正常的生長髮育,奪得小麥豐收。因此,當出現大寒氣溫反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翌年的倒春寒襲擊,加強小麥防凍防寒措施,防止凍害。另外,還要加強小麥的病蟲害的防治,避免春季小麥的蟲害和病害的發生,保障小麥的正常生長髮育,取得好收成。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鄂東三農,一起探討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

鄂東三農


對於這句諺語應該是這樣理解的,“大寒不寒,人馬不安”是我們老一輩人總結的關於天氣變化的諺語。我們大家都知道大寒時節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一年中比較冷的時候,如果說這個時候出現天氣不冷反而暖和的情況,就是反常現象,有可能以後的天氣狀況會比較惡劣,從而導致人,馬無法安寧。(馬其實指的的所有的牲畜)

對於大寒不寒,人馬不安現在的影響更為比較直接,特別是對於我們從事農業種植的老百姓們來說。主要還是考慮暖冬對於農業的影響。

對於我們老百姓來說大家都希望能夠在冬季的時候多下雨雪,即“瑞雪兆豐年”是我們對於冬季寒冷天氣最好的祈願。

冬季本來應該是寒冷的這樣的話就能夠把土壤中的害蟲和病菌給凍死一部分,這樣的話就能夠降低來年病蟲害發生的概率,也能夠降低咱們老百姓噴施農藥所帶來的投資成本的增加。

冬季不冷也特別容易誘發和加重各類疾病的發生,特別是忽冷忽熱的情況會導致流行感冒的爆發。


總得來說對於咱們老祖先總結出來的這些通俗易懂的民諺俗語,對於現在依然有著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豫東小農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是一句老輩人總結的關於天氣變化的諺語。意思是指,大寒時節正常情況下是天寒地凍,人們瑟瑟發抖的時候,如果這時氣候反常,很可能以後的天氣狀況會比較惡劣,會發生比如倒春寒這樣的災害天氣,從而導致人、馬無法安寧。

今天是2020年1月20日,大寒節氣,《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說,“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過完大寒,預示著一年的終結。

在國際氣象界,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有著“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美譽,在以農耕社會為主的時期,那時候沒有這麼多的監測手段,二十四節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及老一輩人的大智慧。

大寒雖然一般不如小寒冷,但今年氣候反常,室外溫度比往年寒冷的時候高上好幾度,根本就感覺不到寒冷的氛圍。其實在本供熱季一開始的時候,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葉殿秀就表示,今冬為冷冬的概率幾乎為零。


那麼,在這種背景下就產生了“大寒不寒,人馬不安”的說法。

對一般人來說,暖冬和寒冬其實影響不是很大,但對於農作物來說,影響可能就比較明顯了。

世間萬物都有它存在的規律,諺語從老一輩的口中口口相傳到今天,自有它的道理。

猶記得小時候,當趕上大寒小寒的節氣,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在雪地裡抓兔子的場景。那時候一畝一畝的麥苗都被覆著一層厚厚的積雪,很是為麥苗感到擔心,大人們臉上卻滿是喜悅的心情,“瑞雪兆豐年”,預示著來年有個好收成。

雖然寒冷,卻能把一些農作物的害蟲凍死,讓它們失去了生存和繁殖的環境。厚厚的積雪也能給農作物遮擋寒冷,並在慢慢的融化中,及時的灌溉了農作物。

而氣候異常,勢必造成病毒細菌的大量繁殖,讓農作物染上蟲害。而根據經驗,一般大寒不寒,勢必造成倒春寒,違背了農作物的生長規律,造成減產或其他不好的影響。

老一輩對於這種反常的天氣很有研究,就像“大寒脫衣裳,春分還見霜”、“大寒豬打漿,凍死早瓜秧”皆是提醒人們注意異常天氣帶來了不好後果。

雖然冬季到三月底才結束,到底是偏冷還是偏暖要根據冬季結束後,根據平均溫度才能得知。但仍不能掉以輕心,禦寒保暖還需留意。

特別是對於人們和牲畜來說,呼吸道疾病在這個時間點是高發期,而且北方靜穩天氣發生概率較高,不利於汙染擴散,果然應驗了“人馬不安”這句話。

現在畢竟不是農耕社會,監測手段多種多樣,相信在科學的指導下,人們會根據相關信息及時作出應對,即便大寒不寒,人馬也不會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