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霖微访谈# 所谓去杠杆,其实是希望债务增速与名义GDP的增速相一致或者略有下降,以社融来看,现

#李奇霖微访谈# 所谓去杠杆,其实是希望债务增速与名义GDP的增速相一致或者略有下降,以社融来看,现在增速大概在10%左右,而名义GDP(实际GDP+物价)很难超过10%,中长期可能在9%左右,这也意味着要实现去杠杆,社融还需要进一步压降。但社融压降,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信用风险。根据我们的整理,今年以来,交易所与银行间信用债违约笔数已经达到了22笔,涉及主体14家。信托贷款等非标融资工具,从媒体报道披露的情况看,也有4-5家企业出现了不能及时兑付的情况。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可能正处于五年来的顶峰。一是企业自身创造现金流的能力不足,内部周转困难,对外部融资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二是外部融资收缩,渠道受阻让本来压力较大的企业现金流断裂,这个是社融下降的一个必然反映;三是债务到期压力加剧,2015-2016在大资管扩容的时候,不少发行人以3年期或3+2期限的债务融资 ,到了2018年开始,这些债务都到了偿债高峰,2018年前五个月,仅看信用债到期偿还量(以中票+短融+剔除银监ABS后的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公司债为统计口径),月均规模就已达到4300亿,是2014年的两倍。从市场的风格来看,去资金池和去刚兑后,市场资金对票息依赖度下降,净值化转型,市场偏爱流动性好的资产,在此背景下,短久期债更受市场偏爱,因此,需要防范债务融资短期化下债务频繁到期可能促发的信用风险。目前来看,我个人觉得宽松去杠杆的概率要大一些。但宽松不会是一种全局的宽松,高债务高杠杆局势下,以土地为中心的债务驱动型经济越来越逼近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力边界,老路可能很难走通了。全局的货币宽松带来的可能是资产价格泡沫的胀大,旧模式的卷土重来及更高的债务杠杆率。同时不得不关注的一点是,中国的经常账户差额在入世十几年后,第一次变成了负值。这是一个信号。在全球贸易保护壁垒逐渐垒砌的环境下,经常账户在未来存在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如果经济动能下降、美元与美债收益率在美国经济一枝独秀下长期看涨,则此前进入中国的套利头寸平仓流出,资本与金融账户恶化,国际收支存在“双赤字”的可能,那么汇率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这一轮宽松有定向的意味,一是针对小微企业,二是支持债转股,化解紧信用严监管过程中的金融风险,我们看到的现有货币政策事实上在服务于“稳定与经济转型”的大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